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东陵被盗了几个墓,还剩几个墓? 清东陵墓的历史

火烧 2023-01-31 09:04:57 1050
清东陵墓的历史 清朝共有三个陵墓群。一是入关前,清太祖奴尔哈赤和清世祖皇太极分别葬在沈阳的福陵(东陵)和昭陵(北陵),二是入关后,除了末代皇帝溥仪在位时没建成陵寝,其余九个皇帝分别在北京东西各125公

清东陵墓的历史  

清朝共有三个陵墓群。

一是入关前,清太祖奴尔哈赤和清世祖皇太极分别葬在沈阳的福陵(东陵)和昭陵(北陵),二是入关后,除了末代皇帝溥仪在位时没建成陵寝,其余九个皇帝分别在北京东西各125公里处的遵化马兰峪和易县永宁山建造了两处规模宏大的陵园,即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始建于顺治18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庞大,建筑精美,体系完整、布局得体的帝王陵墓群之一。

传说,清世祖福临(顺治)统一全国后,常带人到各地打猎。

有一天,他携大臣、侍从来到遵化的马兰峪境内,登上郁郁葱葱的昌瑞山,向北极目远眺,群山蜿蜒起伏,林荫繁茂,生气盎然。

转身南望,群山之中环抱着一块坦荡肥沃的土地。

东西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缓缓流淌。

世祖福临凝神片刻,心中大悦,欣喜之言脱口而出:“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随即从马鞍上摘下一件佩饰,顺势将佩环滚下山坡,说:“佩落处定为穴”。

众大臣寻踪寻觅,打桩为记,遂修筑了清东陵第一座陵寝,即孝陵。

从京都来清东陵跨越的第一道门就是石门,走过石门远远看去,陵园背靠的昌瑞山,东西走向,正中主峰突起,两侧缓缓低下,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两边两条河流交汇于石门,中间是一马平川,犹如一把椅子,宽阔舒适。

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北为“后龙”,山连山,岭连岭,气势磅礴,绵亘不绝。

南为“前圈”,以孝陵大红门向东西两边是40余里的风水情与长城相接,围成“前圈”48平方公里,在山环水绕之中,苍松翠柏掩映陵园殿堂,金砖碧瓦,玉栏红墙,浑然一体,宏伟美丽。

清东陵共有14座帝、后、妃陵寝,帝陵五座: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皇后陵四座:孝庄、孝惠、孝贞(慈安)、孝钦(慈禧);妃园寝五座:景陵妃园寝、景陵皇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惠陵妃园寝。

其中顺治的孝陵是清东陵第一座陵寝,也是全陵园规模最大的陵寝,也是整个陵园的中心。

呈南北方向长11华里,宽10余米的孝陵神道是整个陵园的中轴线,其余陵寝均以孝陵神道为轴,分布东西两侧呈放射状,依山就势,参差不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据史学家考证,孝陵基址是由顺治年间大臣杜如预、杨宏量等人选定的。

孝陵基址的选择,完全符合阴宅风水规范的要求。

陵寝以金星山为朝山,案山为影壁山,昌瑞山为靠山,三山皆为天然的岩石山,三山沿神道方向三点一线,构成了陵寝的中轴线。

前有朝山,中有影壁山,后有靠山,天作之合,纯系自然,确实独到。

陵区东西两侧的马兰河、西大河包围之中,雄奇秀丽的山水,富丽堂皇的建筑,静谧优雅的气氛,赏心悦目的境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风景画,充分体现了陵址选择者和陵寝设计建造者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

孝陵建筑在沿袭明朝十三陵的基础上改进和发展,开创了清代自己的陵寝规制。

主要建筑从大牌楼、大红门开始,沿神道依次为神功圣德碑,石像生,石桥,神道碑亭,东西朝房、班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月台、方城、明楼、月牙城(哑巴院)、宝城、宝顶。

清东陵中建筑最华美,最精致的是乾隆皇帝的裕陵。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风流皇帝,25岁登基,在位60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权63年之久,去世时89岁高龄,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享寿最高的皇帝。

裕陵时间于乾隆八年,历时9年,共耗银203万两,是在清朝国势鼎盛时期修建的,其质量实数上乘。

最具代表特色的是扑朔迷离的地下宫殿。

地宫位于宝顶下面,是安放棺椁的地方。

裕陵地宫是传统的拱券式石结构,无梁柱。

清东陵被盗了几个墓,还剩几个墓? 清东陵墓的历史

由墓道券、金券等九券和四道石门组成。

其中第四道石门于1928年孙殿英盗墓时炸坏。

裕陵地宫如一座地下佛堂,周围全部是精工巧将用藏文和梵文精雕的佛经咒语及佛教内容的图纹,如五欲供图,四大天王像等。

四道石门共八个门扇,没山门上都雕有一尊菩萨立像,眉清目秀,栩栩如生,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