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顾茅庐原文 三顾茅庐

火烧 2022-01-20 09:00:44 1060
三顾茅庐 【成语名字】三顾茅庐 gt 【汉语拼音】 ā gù máo lú gt 【成语解释】 gt 指汉末刘备往访诸葛亮,凡三次,才得见。◎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后用“三顾茅庐”比喻对贤才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原文 三顾茅庐
【成语名字】三顾茅庐>【汉语拼音】sān gù máo lú>【成语解释】> 指汉末刘备往访诸葛亮,凡三次,才得见。◎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后用“三顾茅庐”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成语典故】> ◎1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据《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引)>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闲,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成语注解】> 1、卑鄙:地位卑微低贱。自谦之词。> 2、猥自枉屈:委曲贬低自己的身分。> 3、谘:通“咨”,商量、询问。> 4、驱驰:奔走效力。> ◎2《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成语出处】> 1、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黄石兵法,宁可再逢,三顾茅庐,无由两遇。”> 2、元.虞集〈折挂令.鸾舆三顾茅庐〉曲:“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 3、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4、《济公传.第二三回》:“秦相说:『和尚,你输了一万。张飞顾庐,三顾茅庐还可以说;敬德吊鱼,鱼哪有腿?』和尚说:『甲鱼不是有四条腿?』”>【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 使用类别    用在“诚心求贤”的表述上。>【三顾茅庐造句】    > 1、董事长以三顾茅庐的诚心,到处延揽人才。> 2、由于校长三顾茅庐的诚意,终于请来李博士莅校任教。> 3、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三顾茅庐,请王先生出马协助。> 4、他这个人恃才傲物,若不是你三顾茅庐,他哪会答应帮助我们。> 5、他已经退隐山林多年,现在想请他重新出马,看来得要三顾茅庐。> 6、老王不忍心拒绝杨经理三顾茅庐的诚意,最后决定到他公司任职。> 7、他是我老板三顾茅庐地求来的人才,听说对改善经营的策略很有一套。> 8、企业经营者应该用三顾茅庐的诚意,向专家虚心请教有关管理方面的意见。> 辨识>【近义词】: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握发吐哺,礼贤下士>【参考词语】:草庐三顾>【汉语拼音】:cǎo lú sān gù>【成语解释】:犹“三顾茅庐”。见“三顾茅庐”条。> 1、《晋书.卷九二.文苑列传.庾阐》:“夷吾相桓,汉登萧张;草庐三顾,臭若兰芳。”> 2、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草庐三顾动幽蛰,蕙帐一空生晓寒。” >【参考词语】:三顾草庐>【汉语拼音】:sān gù cǎo lú>【成语解释】:犹“三顾茅庐”。见“三顾茅庐”条。> 1、《南史.卷二六.袁湛列传》:“(明帝)钦昂风素,频降驾焉。及践阼,奏事多留与语,谓曰:『我昔以卿有美名,亲经相诣。』昂答曰:『陛下在田之日,遂蒙三顾草庐。』” >【参考词语】:三谒茅庐>【汉语拼音】:sān yè máo lú>【成语解释】:犹“三顾茅庐”。见“三顾茅庐”条。> 1、元.关汉卿《玉镜台.第四折》:“他如今做了三谒茅庐,勉强承伏。” >【参考词语】:茅庐三顾>【汉语拼音】:máo lú sān gù>【成语解释】:犹“三顾茅庐”。见“三顾茅庐”条。> 1、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丘真人》:“岂不闻渭水同车,茅庐三顾之事,奈何山川悬阔,有失躬迎之礼。”> 2、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你便能勾片言折狱,一语兴邦,不肯去兰省一朝登北阙,便想这茅庐三顾到南阳。”>【三顾茅庐的】>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打着“复兴汉室”名号起兵的刘备,在屯田新野时,从徐庶口中得知避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是个能人,于是前去拜访,一连去了三次,才见到人。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提到了这件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刘备不顾身分,一连三次专程拜访的诚心,终于感动诸葛亮答应出山替他奔波效力。后来“三顾茅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