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内蒙古宝昌多少人口 宝昌历史

火烧 2021-05-21 14:53:20 1096
宝昌历史 一、宝昌历史遗址都有那些地方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清朝初期在这里设察哈尔左翼牧群,专为皇宫提供驭马和肉食等畜产品。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在太仆寺左翼牧群的区域内成立宝昌县,19

宝昌历史  

一、宝昌历史遗址都有那些地方

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清朝初期在这里设察哈尔左翼牧群,专为皇宫提供驭马和肉食等畜产品。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在太仆寺左翼牧群的区域内成立宝昌县,1936年太仆寺牧群改为太仆寺左旗。1956年太仆寺左旗与宝昌县合并为现今的宝昌镇,旗政府设在宝昌镇。“太仆寺”一名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就有掌管皇室御马和马政的“太仆”官、秦、汉时为九卿之一。北齐时称“太仆寺卿”,历代沿置不变,清统一全国后仍沿用此名。顺治元年(1644)设掌管牧马事务的机关——太仆寺,初布专署,附设在兵部的武库司,雍正三年(1725)才另建衙署办事。太仆寺内部机构分左右二司与主簿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革官制,裁撤太仆寺所掌事务并入陆军部,太仆寺所属边外牧场有太仆寺左翼和太仆寺右翼两牧群(场)。太仆寺是从朝庭官职到朝庭机关而后变为地方名称。太仆寺在清朝初是专为皇宫提供御马和专管肉食品的所在。据文献记载,早在汉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汉代属上谷郡此境为匈奴所在地。三国时期属魏匈奴,隋、唐时代属鲜卑,金代属昌州,元初隶属宣德府。公元1262年(中统三年)属上都路,置盐使司。1319年(延佑六年)改为宝昌州。明代为蒙古牧地,清代属太仆寺左翼牧群,公元1918年设招垦局,开始发展农业生产。公元1925年(民国14年)设宝昌县、由于历史的原因,宝昌镇就有了从察哈尔左翼四旗(正兰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聚集而来的蒙古族和从山西、河北迁至的大批汉族,因此就形成了具有察哈尔特点的蒙古族文化和以山西。河北等地为特点的汉族文化,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各自在文化特点上又有了独特之处,形成了蒙汉交融的文化特色。宝昌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远古的匈奴、乌桓、鲜卑、契丹,直到蒙古,都在这里历兵秣马,休养生息。贡宝拉格草原曾是清朝皇室的御马场,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选中的正是宝昌镇水草丰美,物华天宝。宝昌镇东南有辽代萧银宗建造的梳妆台,西南有神秘的古代石人像,金界壕横贯东西。每逢夏秋之际,宝昌镇自然形成错季之美感。清风习习,带着奶茶的馨香、绿草的柔情、鲜花的芬芳、百灵的细语,领略不尽“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羊肥”的草原风光。洁白的毡房,点缀着绿色的原野,多彩多姿的草原风光和着古朴淳厚的察哈尔风情,不失为塞外旅游避暑的理想天地。

宝昌镇有久远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着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之花。本世纪初,这里还是茫茫草原,人烟稀少,人们大都过着游牧生活。放垦以来,人口渐增,多为河北、山西客籍,多少年来汉族与蒙古族人民融合相处,共同发展,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民情风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对繁荣和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开放形象,发挥文化对经济建设巨大推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宝昌历史遗址都有那些地方

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

清朝初期在这里设察哈尔左翼牧群,专为皇宫提供驭马和肉食等畜产品。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在太仆寺左翼牧群的区域内成立宝昌县,1936年太仆寺牧群改为太仆寺左旗。

1956年太仆寺左旗与宝昌县合并为现今的宝昌镇,旗政府设在宝昌镇。“太仆寺”一名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就有掌管皇室御马和马政的“太仆”官、秦、汉时为九卿之一。

北齐时称“太仆寺卿”,历代沿置不变,清统一全国后仍沿用此名。顺治元年(1644)设掌管牧马事务的机关——太仆寺,初布专署,附设在兵部的武库司,雍正三年(1725)才另建衙署办事。

太仆寺内部机构分左右二司与主簿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革官制,裁撤太仆寺所掌事务并入陆军部,太仆寺所属边外牧场有太仆寺左翼和太仆寺右翼两牧群(场)。

太仆寺是从朝庭官职到朝庭机关而后变为地方名称。太仆寺在清朝初是专为皇宫提供御马和专管肉食品的所在。

据文献记载,早在汉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汉代属上谷郡此境为匈奴所在地。三国时期属魏匈奴,隋、唐时代属鲜卑,金代属昌州,元初隶属宣德府。

公元1262年(中统三年)属上都路,置盐使司。1319年(延佑六年)改为宝昌州。

明代为蒙古牧地,清代属太仆寺左翼牧群,公元1918年设招垦局,开始发展农业生产。公元1925年(民国14年)设宝昌县、由于历史的原因,宝昌镇就有了从察哈尔左翼四旗(正兰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聚集而来的蒙古族和从山西、河北迁至的大批汉族,因此就形成了具有察哈尔特点的蒙古族文化和以山西。

河北等地为特点的汉族文化,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各自在文化特点上又有了独特之处,形成了蒙汉交融的文化特色。宝昌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从远古的匈奴、乌桓、鲜卑、契丹,直到蒙古,都在这里历兵秣马,休养生息。贡宝拉格草原曾是清朝皇室的御马场,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选中的正是宝昌镇水草丰美,物华天宝。

宝昌镇东南有辽代萧银宗建造的梳妆台,西南有神秘的古代石人像,金界壕横贯东西。每逢夏秋之际,宝昌镇自然形成错季之美感。

清风习习,带着奶茶的馨香、绿草的柔情、鲜花的芬芳、百灵的细语,领略不尽“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羊肥”的草原风光。洁白的毡房,点缀着绿色的原野,多彩多姿的草原风光和着古朴淳厚的察哈尔风情,不失为塞外旅游避暑的理想天地。

宝昌镇有久远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着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之花。本世纪初,这里还是茫茫草原,人烟稀少,人们大都过着游牧生活。

放垦以来,人口渐增,多为河北、山西客籍,多少年来汉族与蒙古族人民融合相处,共同发展,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民情风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对繁荣和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开放形象,发挥文化对经济建设巨大推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宝昌路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淮海路,是条最初由法国人筹划的大街,最早在1901年时叫“宝昌路”,宝昌本是法租界公董局的一位董事,一位“爱法国,也爱中国”的法国佬。

他在法租界连续当了17年公董局董事,管理法租界的市政建设。1914年改为霞飞路。

早在1885年,这个年轻的法国工兵士官乘船到上海游玩,除了法国的孩子们对其颇感兴趣以外,无人理会。但当欧洲大战爆发,霞飞在战场上屡建功劳,荣升法国东路军总司令后,法租界公董局的先生们立即想起这位霞飞将军曾经来过上海,尤其是玛纳之战,霞飞力挽狂澜,拯救了法国的危亡,法租界董事局的官员们欣喜若狂,立即决定从1914年开始将上海最繁盛的宝昌路改名为“霞飞路”。

“霞飞路”叫了35年,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胜利,这条路改为淮海路。租界全部收回,霞飞路才改名为淮海中路。

淮海路全长约6公里,现分为淮海东路、淮海中路、淮海西路。

四、宝昌路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淮海路,是条最初由法国人筹划的大街,最早在1901年时叫“宝昌路”,宝昌本是法租界公董局的一位董事,一位“爱法国,也爱中国”的法国佬。

他在法租界连续当了17年公董局董事,管理法租界的市政建设。1914年改为霞飞路。

早在1885年,这个年轻的法国工兵士官乘船到上海游玩,除了法国的孩子们对其颇感兴趣以外,无人理会。但当欧洲大战爆发,霞飞在战场上屡建功劳,荣升法国东路军总司令后,法租界公董局的先生们立即想起这位霞飞将军曾经来过上海,尤其是玛纳之战,霞飞力挽狂澜,拯救了法国的危亡,法租界董事局的官员们欣喜若狂,立即决定从1914年开始将上海最繁盛的宝昌路改名为“霞飞路”。

“霞飞路”叫了35年,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胜利,这条路改为淮海路。租界全部收回,霞飞路才改名为淮海中路。

淮海路全长约6公里,现分为淮海东路、淮海中路、淮海西路。

五、宝昌在哪个市

宝昌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中部。

宝昌镇,宝昌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中部,南与贡宝拉嘎、千斤沟乡相连,东与永丰镇毗邻,西和五面井乡接壤,北与头支箭镇交界。

是全旗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全镇总面积124.65平方公里。宝昌镇距张家口市150公里,距北京350公里,距锡林浩特市260公里。

扩展资料:

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清朝初期在这里设察哈尔左翼牧群,专为皇宫提供驭马和肉食等畜产品。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在太仆寺左翼牧群的区域内成立宝昌县,1936年太仆寺牧群改为太仆寺左旗。1956年太仆寺左旗与宝昌县合并为现今的宝昌镇,旗政府设在宝昌镇。

宝昌镇有久远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着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之花。本世纪初,这里还是茫茫草原,人烟稀少,人们大都过着游牧生活。

放垦以来,人口渐增,多为河北、山西客籍,多少年来汉族与蒙古族人民融合相处,共同发展,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民情风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

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对繁荣和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开放形象,发挥文化对经济建设巨大推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太仆寺旗人民政府—行政区划与人口

六、请为我介绍一下太仆寺旗和宝昌镇

太仆寺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最南端。

东经114°51′—115°49′,北纬41°35′—42°10′。与河北省交界,距张家口市149公里,距北京市350公里。

太仆寺旗地处阴山北麓,海拔1300—180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平均降水量407毫米。

无霜期为110天,光照充足。 行政区划:太仆寺旗辖7个行政乡、1个苏木、4个镇,176个嘎查村,总户数61459户,总人口2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9万,城镇人口3.5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0人。

全镇有14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太仆寺旗政府所在地宝昌镇。

物产资源:太仆寺旗现有耕地100万亩,草场288万亩,林地17万亩,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农业主要以粮食、油料、蔬菜种植为主,地下水净储量达24亿立方米,年可开采8312万吨,能大量发展水浇地。位于太仆寺旗西南部的贡宝拉格苏木占地850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117万亩,牧草种类繁多,宜于发展畜牧业及草原旅游业。

太仆寺旗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或确认存在的矿产种类50余种,有170多个矿床和矿化点。其中黄金储量400多公斤,钨1.3万吨,珍珠岩9000万吨,萤石15万吨。

工业:太仆寺旗拥有矿山采掘、建筑建材、医药、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加工等工业企业50多家。其中,草原白酒、华尔水泥等产品从生产工艺、制作水准到市场占有份额都有较为稳定的市场亲合力。

太仆寺旗草原酿酒有限责任公司是内蒙古中部地区历史最长,生产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经济效益最好的清香型白酒厂家,所产“草原”牌白酒、牛鞭酒、纯净水三系列二十余个产品驰名自治区内外。草原白酒自1979年被自治区命名为第一批“优质产品”以来,其荣誉称号一直保持至今。

其中60°草原白酒曾获自治区首届名、优、特、新、重产品展示展销会金杯奖;45°草原白酒获国际商、工、贸博览会金奖。1996年这两种产品被确定为“自治区免检产品”,推荐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草原”牌商标已列为自治区著名商标。1997年草原白酒被列为自治区五十周年大庆指定产品,同时草原牌商标被自治区推荐为“质量上榜品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亲笔题词:“草原美酒香,塞外佳酿醇”。 农业:太仆寺旗是以农业为主,农牧林结合的经济类型区。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胡麻、菜籽、马铃薯、蚕豆、豌豆等。近几年,太仆寺旗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蔬菜兴旗”战略,蔬菜种植业得到迅速发展,错季节、无公害、无污染蔬菜种植已成为农业的主打产品。

蔬菜品种主要有西芹、甘兰、菜花、大葱、抱头白、红胡萝卜以及特大甜椒、樱桃西红柿、樱桃水萝卜、奶油西葫芦等。2001年太仆寺旗建起了占地327亩,华北地区最大,功能最齐全,日交易量可达3800吨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

2002年种植蔬菜16万亩,远销全国18个省市,部分出口日本、韩国。目前,太仆寺旗已被自治区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被北京市列入“食品放心工程”单位,太旗京北蔬菜市场被命名为“无公害批发市场”,太旗“察哈尔”牌蔬菜被命名为自治区级“名牌产品”,并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

太旗蔬菜产业已从基地到市场品牌形成了无公害产品体系。 交通、通讯:太仆寺旗南临北京、天津、张家口,集通铁路距宝昌镇50公里,207国道纵贯全境,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太仆寺旗是呼和浩特市通往东北三省的通讯枢纽,通讯事业迅猛发展,程控电话装机总量已达到16000部。太仆寺旗有线、无线电视插转台调频广播各一座,乡级无线电视转播台1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

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全旗年供电量达3200万千瓦时,农村通电率达100%。 教育科技:太仆寺旗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全旗有普通中学12所,职业中学1所,普通小学45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21165人,教职工2397人,其中宝昌一中是全盟重点中学,基础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多年来为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科技工作不断加强,2001年太仆寺旗通过国家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并受表彰。

人文、旅游:太仆寺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远古的匈奴、乌桓、鲜卑、契丹,直到蒙古,都在这里秣兵历马,休养生息。

贡宝拉格草原曾是清朝皇室的御马场,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选中的正是太仆寺旗水草丰.美,物宝天华。太仆寺旗东南有辽代萧银宗建造的梳妆台,西南有神秘的古代石人像,金界壕横贯东西。

每逢夏秋之际,太仆寺旗自然形成错季之美感。清风习习,带着奶茶的馨香、绿草的柔情、鲜花的芬芳、百灵的细语,领略不尽“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羊肥”的草原风光。

洁白的毡房,点缀着绿色的原野,多彩多姿的草原风光和着古朴淳厚的察哈尔风情,不失为塞外旅游避暑的理想天地。 (宝昌镇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南部,面积3414.7平方公里。

人口21.5万,民族有汉、蒙古、回、朝鲜、满等。境内为低山丘陵区。

东北高,西南低,中部为沟谷盆地。土特产有牛、羊、文冠果。

耕地面积176.6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胡麻、糜子、马铃薯。

七、正镶白旗历史人物数量有多少

正镶白旗位于内蒙古阴山北麓,锡林郭勒盟西南部,地理座标东经114°05′—115°37′,北纬42°05′—43°02′。

东与正兰旗毗邻,南与太仆寺旗和河北省康保县为界,西与镶黄旗和乌兰察布盟化德县相交,北靠苏尼特左旗。浑善达克沙地横贯白旗北部,中南部为阴山余脉的低山丘陵草原。

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微隆起,海拔高度在1200—1400米之间。全旗南北长112公里,东西宽88公里,总土地面积6229平方公里。

土地总面积中沙地约占三分之一,草场 沙化严重,土地贫脊。2002年末全旗总户数20704户,人口73204人,其中:农牧区人口16573户58472人,占总人口的79.9%,明安图镇4131户,人口14752人,占20.1%,农村牧区总劳动力3.1万个,人口密度11.3人/km2。

正镶白旗属牧业旗,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回、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藏等多民族组成的一个旗。全旗工商业基础薄弱,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农牧业,属自治区级贫困旗。

全旗辖5个牧业苏木、1个乡、2个镇,75个嘎查村,9个居委会,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农牧结合的少数民族不发达地区。旗所在地明安图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正镶白旗是由历史上著名的察哈尔蒙古八旗正白旗、镶白旗及明安旗、太右旗的一部分合并而成。原正白旗、镶白旗是以清朝军队旗帜的颜色而取名的。

正白旗的旗帜为全白色,镶白旗的颜色为中间白色镶红边。正白旗、镶白旗同时建于清天聪九年(1653年),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归张家口都统管辖。

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察哈尔特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改属察哈尔察北地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重新划属察哈尔盟,从此隶属察哈尔盟。

1945年获得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当时正白旗辖18个佐,旗政府驻哈那哈达庙(和硕庙),1947年迁至布日都庙。镶白旗辖16佐,旗政府驻巴嘎海力根(衙门诺尔)。

1949年3月两旗合并为正镶白联合旗。1956年9月11日经国务院三十七次会议决定,将正镶白联合旗改为正镶白旗。

并将原属正兰旗扎格斯台苏木的西部、明安太右联合旗的宝力根陶海苏木和宝昌县二区(原属正镶白旗租银地)划属正镶白旗,形成现在的区域范围。1958年锡林郭勒盟与察哈尔盟合并,为锡林郭勒盟十二旗县市之一。

八、内蒙古锡盟宝昌有什么特产

宝昌镇特产

宝昌镇还是“绿色西芹之乡”,是“京北蔬菜第一旗”,是北京的重要蔬菜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努力,宝昌镇蔬菜已经在国家注册了“贡宝”商标,被自治区命名为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和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蔬菜产业从基地到市场到品牌,已经形成了无公害生产体系。

宝昌镇蔬菜产业已形成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产销一体化的产业新格局,蔬菜远销北京、天津、山东、湖北、上海、广州等十几个省、市,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

在培育和规范中介组织,研究市场,重点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进蔬菜种植业的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组建蔬菜协会和经纪人协会,完成国家绿色食品认定工作,组建产地批发市场信息网,争取到2005年把宝昌镇建成北方地区重要的错季节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和批发配送区。

内蒙古宝昌多少人口 宝昌历史

宝昌镇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现代化城镇。草原酒业是宝昌镇的支柱产业,其酿酒历史已有300多年,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年生产能力3000吨。过去草原白酒素有“蒙倒驴”之称,现在草原王酒品种丰富,不同规格、不同档次、不同包装的花色品种20余种,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海南等地,全国销售网达80多个。

其中高级健身牛鞭酒采用内蒙特产“中国草原红牛”金牛鞭为主料,配入名贵药材,经科学提取酿制而成,味道醇厚,有健身延年之效。

草原白酒自1979年被命名为第一批“优质产品”以来,其荣誉称号一直保持至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曾亲笔题词“草原美酒香,赛外佳酿醇”。

九、从秦汉到清朝的锡林郭勒盟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系澹褴和东胡所居。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居内蒙古高原。秦时期,南部属上谷郡北境,西南部为渔阳郡北境。西汉时期,匈奴单于庭直辖,东部为乌桓部辖地,南部属于幽洲。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为鲜卑部辖区。三国时期,隶属于北朝(魏)拓跋鲜卑部辖区;南部、西部由鲜卑、柔然二部所居;东部由乌洛候、契丹二部所居。

晋朝时期,先后由代国、魏国和晋朝燕州所辖。隋朝时期,北部、东部由东dong突厥占居,西部、南部属隋朝奚部安乐郡、涿郡北境。唐朝时期,南部为河北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突厥单于都护府辖地。 五代十国时期,为契丹上京临潢府辖区。1115年女真部建立大金国,东部属临潢府路庆州所辖,设置大盐烁(额吉淖尔盐池)群牧司,北部由广吉剌部所居,南部属宣德州辖地,中部正蓝旗一带由西北路招讨司所辖,设置桓州(正蓝旗侍郎城遗址),西部为汪古部所辖。元朝初,为扎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十三世纪中叶,在锡林郭勒草原正蓝旗境内建起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为元朝的夏季陪都,是元朝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南部地区分别由中书行省兴和路宝昌州、上都路桓州和应昌府所辖。北部分别为上都省院官署、岭北行省和宁路及济南王部的封地。明朝永乐年间,将上都改称开平前屯卫,应昌、桓州变成驿站,南部为京师顺天府北境,设置开平卫。北部被蒙古各部占居。 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立国,占领察哈尔部地区。清朝康熙14年把察哈尔部原辖区划分为蓝、白、黄、红各分正镶二旗,称蒙古八旗。其中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均在本盟南部地区。并在宝昌一带增设了太仆寺左右翼牧群、明安牧群、以及商都牧群,隶属清朝直隶口北三厅。1761年,始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和锡林郭勒五部十旗诸王。清祟德、顺治、康熙年间,对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别设置左、右翼两个旗,共10旗,均设扎萨克,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蒙语,意为丘陵地带河。清嘉庆年间迁盟址于贝子庙。民国时期,1912年将厅改设为县,1914年设置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域,1928年将锡盟南部划归察哈尔省,1934年设察哈尔盟。1936年德穆楚克栋鲁普成立“蒙古军政府”,辖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1937年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9年成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5年成立内蒙古自治联合会,解散伪“蒙疆政府”。1946年废除了封建王公制度,成立察哈尔盟人民政府和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