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乘菩萨五十二阶位 大乘五

火烧 2023-01-29 18:58:28 1044
大乘五   [第1169部第83一卷]第1169部~大乘五一卷  安慧菩造  大乘五  佛五。色。受。想。行。。何色四大。及大所造色。何四大。地界。水界。火界。界。此何。地性。水性。火暖性。性。界者。

大乘五  

  [第1169部第83一卷]第1169部~大乘五一卷

  安慧菩造

  大乘五  佛五。色。受。想。行。。何色四大。及大所造色。何四大。地界。水界。火界。界。此何。地性。水性。火暖性。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

  何四大所造色。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香味。及一分。表色等。造者因。根者最自在。主。增上。是根。所言主。主。即眼根。眼主。生眼故。如是乃至身根。身主。生身故。

  何眼根。以色境。色性。於眼中。一分色如醍醐。此性有故。眼得生。即不生。

  何耳根。以境。色性。於耳中。一分色。此性有故。耳得生。即不生。

  何鼻根。以香境。色性。於鼻中。一分色。此性有故。鼻得生。即不生。

  何舌根。以味境。色性。於舌上。周遍色。有。此於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得生。即不生。

  何身根。以境。色性。於身中。周遍色。此性有故。身得生。即不生。

  何色。眼之境。色。形色。及表色等。色有四。青赤白。形色。短等。

  何。耳之境。受大因。非受大因。俱大因。

  心心法。是能受。蠢之。是所受。受大因者。如手相。言等。非受大因者。如林水等。俱大因者。如手鼓等。

  何香。鼻之境。好香、香、平等香。好香者。鼻合。於相。有所益。香者。鼻合。於相。有所。平等香者。鼻合。所益。

  何味。舌之境。甘醋辛苦淡等。

  何一分。身之境。除大。滑性、性、重性.性.冷渴等。

  滑。粗。重可。反是。暖欲冷。是冷因。此即於因。立其果。如佛出世。演正法。僧和合。同修精。精勤苦。是因。即。此亦如是。欲食。欲渴。亦如是。已七造。及前四大十一等。

  何表色等。有表。三摩地所生。色等。有表者。身表。此通善不善性。所生色者。即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示故名表。三摩地所生色者。四所生色等。此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不善律等亦名。亦名子。如是色。略三。一者可有。二者不可有。三者不可。是中可有者。色等。不可有者。眼根等。不可者。表色等。

  何受。受有三。受、苦受、不苦不受。受者。此。有和合欲。苦受者。此生。有乖欲。不苦不受者。二欲。二欲者。和合。及乖欲。受之。

  何想。能增。取境相。增取者。力能取。如大力者。名力。

  何行。除受想。余心法。及心不相行。何余心法。心相行。、作意、思.欲.解.念.三摩地.慧.信..愧..嗔..精.安.不放逸..不害..嗔.慢.明..疑..愧.昏沉.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不正知.作.睡眠.伺。

  是心法。五是遍行。

  此遍一切善不善心故名遍行。

  五是境。

  此五一一。於差境。展定。性不相。是中有一。必有一切。

  十一善。六。余是。四不定。此不定四。非正以通善及性故。等性及。解。

  何。三和合。分性。

  三和。眼色。如是等。此和合心心法生故名。受所依。

  何作意。令心悟性。令心心法前警。是念任持攀心。

  何思。於功德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性。

  此性若有。攀用。即在前。如磁石引令。能推善不善心。

  何欲。於可事。希望性。事者。所可等事。是希求之能精所依。

  何解。於定境。如所了知。印可性。定境者。於五等。如日。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炎。行如芭蕉。如幻境。如是定。或如法所住自相。即如是而生定。言定者即印持。余引。此增故。余所不能引。

  何念。於事。心不忘失。明性。事者。曾所行。不散所依。

  何三摩地。於所事。心一境性。所事者。五等。及常苦空我等。心一境者。是注。智所依。由心定故。如了知。

  何慧。即於彼法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

  即於彼者。所事。法者。於法自相共相由慧。得定故。如理所引者。佛弟子。不如理所引者。外道。俱非所引者。余生。疑。慧能。於法中。得定故。

  何信。於果谛等。深正符。心性。

  於者。福。非福。不。於果者。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果。於谛者。苦集道谛。於者。佛法僧。於如是果等。相符。亦名清。及希求。欲所依。

  何。自增上。及法增上。於所作罪。羞性。罪失。智者所患故。羞者。不作罪。防息行。所依。

  何愧。他增上。於所作罪。羞性。他增上者怖畏。及等。所有罪失。羞於他。如。

  何。治。令深患。著性。於有。及有具。染著。彼之治。。此即於有。及有具。染著。遍知生死失故。名患。行不起。所依。

  何嗔。嗔治。以慈性。於生。不害。如。

  何。治。如正行性。如者略。四谛。十二起。於彼加行。是正知。亦如。

  何精。懈怠治。善品前。勤勇性。若被甲。若加行。若怯弱。若不退。若喜足。是如此。成就。善法。

  何安。粗重治。身心。堪能性。能十不善行。除障。由此力故。除一切障。粗重。

  何不放逸。放逸治。依止。乃至精。不善。修彼治善法故。嗔。及以懈怠。名放逸。治彼故。是不放逸。依、嗔、.精四法。治不善法。修善法故。世出世正行所依。

  何。依如是。嗔。乃至精。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功用性。又由此。染法。安住清法。依。嗔。精性故。或昏沉掉失故。初得心平等。或任勉故。次得心正直。或染故。最後得心功用。如不放逸。

  何不害。害治。以悲性。由悲故。不害群生。是嗔分。不。

  何。於五取。染耽著性。此。回三界。生苦。由力故。生五取。

  何嗔。於群生。害性。住不安。及行所依。不安者。害他。自住苦故。

  何慢。慢有七。慢、慢、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何慢。於劣己。或於等己等。如是心高性。何慢。於等己。或於己等。如是心高性。何慢。於己。如是心高性。何我慢。於五取。我。或我所。如是心高性。何增上慢。未得增上殊所之法。我已得。如是心高性。增上殊所法者。果。及三摩地。三摩底等。於彼未得。我已得。而自矜倨。何卑慢於多分殊。己少分下劣。如是心高性。何邪慢。德。己有德。如是心高性。下生敬重所依。於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骜。不生崇重。

  何明。於果谛。智性。此有二。一者俱生。二者分。又欲界嗔。及以明。三不善根。不善根。嗔不善根。不善根。此俱生。不俱生。分所起。俱生者。禽等。不俱生者。相等。分者。相妄定。疑所依。

  何。有五。迦耶、、邪.取.戒取。何迦耶。於五取。我。或我所。染慧性。。迦耶和合聚。即於此中。一常。有我。我所等。何故如是。者破常想。迦耶破一想。常集。是中我及我所故。染慧者。俱。一切品所依。

  何。迦耶增上力故。即於所取。或常。或。染慧性。常者。我自在。遍常等。者。有作者丈夫等彼死已不生。如瓶既破更盛用。障中道出。

  何邪。因果。或作用。或善事。染慧性。因者。因性。合有五支。有三。明取。有二行及有。有者。依阿耶子此亦名。如世尊。阿。若能未果彼亦名有。如是等。此名因。果者。果有七支。名色六受生老死。此果。或善行行。名因。善行行果。名果。此世他世。父母。化生生。此作用。此世往他世作用。子任持作用。生相作用等。世阿等。善事。善根。不善根固所依。又生不善。不生善。

  何取。於三。及所依。最上。染慧性。三者。迦耶。。邪。所依者。即彼所依之。如邪。

  何戒禁取。於戒禁。及所依。清解。出。染慧性。戒者。以先。七。禁者。牛狗等禁。及自拔。三支杖僧定慧等。此非解之因。又大自在或世主。及入水火等。此非生天之因。如是等。彼因。所依者。即戒禁所依之。清者。即此方便。以清。解者。即以此解。出者。即以此出生死。是如此。能果唐疲苦所依。果唐者。此不能出苦。

  何疑。於谛等。有。性。不生善法。所依。中。後三及疑。唯分起。余通俱生。及分起。

  何忿。依前不益事。心性。能暴。持鞭杖。所依。

  何恨。忿先。怨不性。能不忍。所依。

  何覆。於失。藏性藏罪故。他正教。不能露。是之分。能追悔。不安住。所依。

  何。暴言。陵犯性。忿恨先。心起害。暴言者。切害粗犷。能苦。不安住。所依。又能生非福。起名。

  何嫉。於他盛事。心妒性。名利故。於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苦。所依。

  何悭。施相。心吝性。於等。生吝惜故。不能惠施。如是悭。心遍著利具。是之分。足。所依。足者。由悭吝故。非所用物。聚。

  何诳。妄於他不功德性。是之分。能邪命。所依。

  何谄。方便。己。心曲性。於名利。有所著。是分。障正教。由有罪。不自如露忏。不任教授。

  何。於盛事。染著倨傲。能性。盛事者。有漏盛事。染著倨傲者。於染。豫矜恃。是之分。能者。此能善根故。

  何害。於生。性。是嗔之分。者。加鞭杖等。即此所依。

  何。所作罪。不自羞性。一切。及。助伴。

  何愧。所作罪。不羞他性。如。

  何昏沉。心不。所堪任。蒙昧性。是之分。一切。及。所依。

大乘菩萨五十二阶位 大乘五

  何掉。念喜等事。心不寂性。知念先所游笑等事。心不寂。是之分。障奢摩他。

  何不信。信所治。於果等。不正信。心不清性。能懈怠。所依。

  何懈怠。精所治。於善品。心不勇性。能障勤修善。

  何放逸。依嗔懈怠故。於。心不防。於善品。不能修性。不善增。善法退失。所依。

  何失念。染污念。於善法。不能明性。染污念者。俱。於善不明者。於正教授。不能持能散所依。

  何散。嗔分。令心心法流散性。能障欲。

  何不正知。相慧。能起不正身意行性。犯律行所依。於去等。不正察故。而不能知作不作。致犯律。

  何作。心悔性。所作故名作。此作非即悔。由先所作。後起追悔故。此即以果因目。故名作。譬如六先。此有二位。善不善。於二位中。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亦是善。若先作。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即是善。若不善位。先不作。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若先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

  何睡眠。不自在。昧略性。不自在者。令心等不自在。是之分。又此自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成昧略。此善不善。及性。能失。所依。

  何。思慧差。意言求。令心粗相分性。意言者。是意。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粗相者。求瓶衣乘等之粗相。苦等所依。

  何伺。思慧差。意言伺察。令心相分性。相者。於瓶衣等。分相成不成等差之。

  何心不相行。依色心等。分位假立。此彼不可施。不性。此何。得、想定、定.想天.命根.同分.生.老.住.常.名身.句身.文身.生性。如是等。

  何得。若。若成就。此三。子成就。自在成就。起成就。如其所。

  何想定。遍染未上染。以出想作意先所有不行心心法性。

  何定。已所有染。第一有更起。止息想作意先。所有不行。及行一分。心心法性不行。六。行。藏。及染污意。是中六品。及染污意。皆定。

  何想天。想定所得之果。生彼天已。所有不行。心心法性。

  何命根。於同分。先所引住分限性。

  何同分。群生各各自相似性。

  何生。於同分。所有行。本今有性。

  何老。彼行相。性。

  何住。彼行相。性。

  何常。彼行相。性。

  何名身。於法自性。增性。如眼等。

  何句身。於法差增性。如行常等。

  何文身。即字。此能表了前二性故。亦名。名句所依。了故。亦名字。故。前二性者。诠自性及以差。了。

  何生性。於法。不得性。

  何。於所。了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故。若最心。即阿耶。此能采集行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前後一相故。又由此定。想定。想天起者。了境界。生待所差故。生起。又令生死流回故。阿耶者。能藏一切子。又能藏我慢相故。又身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持身故。最意者。藏境之。我、我、我慢.我相。前後一相。除阿道。定在前位。如是六。及染污意。阿耶。此八名。

  何。答聚是。世相品趣差色等略故。如世尊。比丘所有色。若去。若未。若在。若若外。若粗若。若若劣。若近若。如是一色。

  有十二。眼、色、耳..鼻.香.舌.味.身..意.法。眼等五。及色香味。如前已。大及一分。意即是。法受想行。表色等。及。

  何。空、非、。及真如等。空者。容受色。非者。若非系。

  何非系。治竟不生。

  何。若是系。

  何系。治竟不生。

  何真如。法法性法我性。

  何。答生是。

  有十八界。眼界、色界、眼界.耳界.界.耳界.鼻界.香界.鼻界.舌界.味界.舌界.身界.界.身界.意界.法界.意界。眼等界。及色等界。如中。六界者。依眼等根。色等境。了性。意界者。即彼等。第六依止。及建立十八界故。如是色即十十界及法法界一分。即意及七心界。余三及色一分。。即法法界。

  界何。答任持作用性自相是界。以何故界等。答治三我故。所一性我。受者我。作者我。如其次第。

  次此十八界有色。十界一少分。即色自性。色。所余界。

  有。一色界。。所余界。

  有。十色界。若彼於此有所故。。所余界。

  有漏。十五界。及後三少分。於是起故。所行故。漏。後三少分。欲界系。一切。色界系。十四。除香味及鼻舌。色界系。後三。不系。即彼漏。所。除。取所。有漏。善。不善。。十通三性。七心界色。及法界一分。八性。是。十二。除色香味及法界。是外。所余六。

  有。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法性。。余十及法界少分。

  有分。意界。意界。及法界少分。

  有受。五界。及四界少分。色香味。非受。余九及四少分。

  同分。五有色界。彼自等境界故。

  彼同分。彼自空。自等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