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节选 人们作卜居纪念屈原 后人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人们作卜居纪念屈原 后人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卜居屈原
《卜居》虽然出自《楚辞》,却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屈原的作品,而是在屈原死了之后,楚国的人们很想念他,为了纪念他而写的。
屈原卜居图
《卜居》编纂了一个屈原询问卦象的故事。在屈原被流放了好久之后,终于有一天去找人算命,问算命师说自己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这样子做到底好不好,一连问了八个问题。屈原问问也就罢了,还拿一些美好的事物和不美好的东西举例,最后成功的把占卜师给说服了。占卜师站到了屈原一边,说顺从本心最好。
毫无疑问,屈原是忠诚于君王的,也是热爱自己的国家的。司马迁书写历史,对屈原尤其的能够产生共鸣。因此,司马迁在描述屈原的故事中丝毫的不吝惜笔墨。再加上后人或真或假的添加记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屈原。
《卜居》屈原,虽然不是屈原写的作品,却把屈原的政治理想描述的分毫不差,用词也很华美,是楚辞的辞藻,中心思想也能发人深省,是一篇值得阅读的好文章。尤其是它向我们介绍的屈原,在它的字里行间,屈原放佛活了起来,有血有肉,他也会抱怨,也会清高自傲,不再像是我们曾经学过的那样孤芳自赏无人怜惜。屈原太可爱,他的主张又太理想化,失败是必然,我们要学会的是向作为失败者的屈原致敬。
《卜居》屈原,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屈原。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屈原生于公元前278年抱石自尽于汨罗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中国五千年历史悠长,名人层出不穷,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屈原画像
这一是纪念他出色的文学成就,二是纪念他高尚的品格。屈原呕心沥血作成的诗歌,开启了楚辞这一文体的先河,把赋、比、兴巧妙融合在一起,将借物明心、抒发思想感情发挥到了极致。屈原在楚怀王时代在官居高位,也曾在朝堂上大放异彩。他的骨子里流淌爱国的血液,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因自己遭罢黜而怨恨不以个人处境悲凉而心有怨怼,一心只想着自己能为楚国的强大添砖加瓦。
屈原一生历经三朝君主,在第二任君主楚怀王时得到重用。他能够现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预见未来政局的走势,主张富国强兵抵御秦国。无奈屈原他算的准未来却看不清现在,受到其他各方势力的排挤,最终与楚怀王之间产生嫌隙。即使这样,在楚怀王死后,他仍对楚国王室抱有期许,不想自己满身本事被白白浪费。随着他再一次被流放,他的政治生命走到了终点。
不管屈原的结局如何,在他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他身上所带有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怀,值得每一个人敬仰。尤其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他身上的宝贵品格显得尤为重要。
屈原流放
屈原一生文采过人,当世难有敌手。并且不拘一格,开创多个诗歌流派,堪称浪漫派诗歌的鼻祖,如此才华出众之人为什么最后会选择投江自尽呢?其实这与他被发配流放有关。
屈原画像
春秋时期,各国厮杀纷争不断。不但有明面上的兵戈相见,你死我活,还有暗地里的尔虞我诈,挑拨离间。楚国虽然经过长久的发展,已经兵强马壮,但是庙堂之上还是派别林立,各个派系之间的争斗相当之多。
这也让在后世赫赫有名的纵横家张仪有了可乘之机。张仪深知要想楚国衰落必须除掉屈原,但是屈原淡泊名利,不近女色,而且忠君爱国,根本是毫无破绽,想要使其腐化根本毫无可能。于是张仪把心思放在了楚国上官大夫身上,这个靳尚喜酒爱色,贪名图利,简直是拉拢的不二人选。于是张仪赠上黄金百两加数十名美女。
靳尚开始在楚王面前不断的说屈原坏话。自古文人多傲骨,屈原本来平时就直来直去,不喜欢阿谀奉承,所以偶有顶撞楚王。靳尚的奸佞之语说的久了,楚王也渐渐对屈原产生了反感。终于在又一次耿直谏言后,楚王大发雷霆,恶狠狠的指着屈原:我楚地再无法留你这般刻薄之人,从今之后,你不要出现在朝堂之上。
这一幕来的突然至极,屈原难以接受。他哪里知道,在楚王面前已经有无数人说过他的坏话,张仪诡计多端,买通的怎么会仅仅是大夫一人?
郁郁不得志的屈原只得收拾行李,远赴江南。这一刻,无疑是他悲剧一生的一个重要伏笔。

屈原和司马迁
屈原,辞赋傲绝天下。一生为国为民,从无二心,然而却遭佞人排挤,被流放到边远之地,满腔郁郁,愤而作出《离骚》。一诗既出,神州皆惊。后来敌军压境,山河破碎,国不在,人何存?屈原纵身一跃,沉入滔滔江水之中。
屈原雕像
司马迁,文笔当世无双,自幼刻苦异常,十余岁时即读遍书籍无数。然而仗义执言,替冤臣说话,让他惨遭宫刑。尊严全无,重病缠身之后著成《史记》。洋洋洒洒,十数万字,乃中国史书之翘楚。
一个是诗歌界的开创人物,遭受诽谤时,不卑躬屈膝,不摇尾乞怜。身处逆境时,化忧愁为力量。国破家亡之际,不留恋人世,用毅然赴死来昭显志气。后世有钱谦益,在国家灭亡之时说出,水太凉,不宜殉国。想比之下,屈原先生这是这是何等的白玉无瑕,何等的文士气节。
一个是史书界的集大成者。正直慷慨,为正义不惜得罪国君。死罪将至,大志未完,匆匆一死,必然轻如鸿毛。于是弃尊严,放面子,忍辱负重,只为完成先父遗志。堂堂七尺男儿,未完成理想忍受去势执行,这是何等决绝的决心,何等慷慨的志气。
屈原,司马迁,人生截然不同的两个境界。面对死亡时两种相反的应对方式,他们一个生,一个死,却同样万古流芳。这是值得人们世世代代铭记的两个伟人,他们的伟大精神,他们的伟大选择值得我们万世景仰。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出身楚国没落贵族家庭,虽然家境不比鼎盛时期,但也衣食无忧生活优渥。家中长辈满腹经纶,对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视。屈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着楚国王室血脉,从小对待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屈原故里图片
离他们家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中环境空幽寂静,除了猎户到此打猎,平时里鲜有人迹。屈原在家中读书,冬日里火盆烧的很旺盛,屋子里非常暖和,不一会儿屈原就感觉昏昏欲睡。他想起古籍中记载读书人吃苦学习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后面的山洞里读书,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心智,还能不打盹把书读下去。
他把想法告诉家里人后,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但是屈原不顾家人阻拦,带着书本只身来到山里,找了一处背风的山洞,开始读书。山中气温本来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湿,没过多久就把屈原的手脚冻肿了。他起身跺跺脚搓搓手待身体暖和过来就又开始坐在地上读书。家人看到屈原这么小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拦了。屈原在山洞里坚持了三年,终于把《诗经》读懂读透了。这也为后来他开创楚辞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其实,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经验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肯吃苦肯努力,做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远比其他人要多的多。屈原能够取得政治上和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就与他的吃苦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屈原的贡献
屈原空有满身才学和抱负,最后也没能落得善终。长久以来,人们想到屈原,第一感觉他是一个历史悲剧人物,而忽略了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和文学上的成就。
屈原雕像
屈原生不逢时,赶上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洪流。他是没落的楚国贵族,对楚国王室绝对是“死忠粉儿”,他提出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合抗秦的主张。楚怀王刚刚从楚威王手中接手楚国时,政治局面涣散,兵不强马不壮,朝廷内部贵族势力横行,这边境还时不时的被其他国家骚扰一下。楚怀王重用屈原,采用了他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一下子就扭转了楚国内外的困顿局面。枪打出头鸟,这样一来,受到排挤和打压的封建势力集团和反动势力便将矛头一致对向了屈原。加上屈原说话刚直不阿,很多场合没有照顾到楚怀王的面子,久而久之,楚怀王就逐渐遗弃了屈原。
屈原在政治生涯中倍感压抑,将满腹委屈统统抒发在了文学创作上。他借助于鬼神的口吻发问,看看这世上还有没有公道人心。特别是他在诗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出楚辞这一不拘一格的文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后世再也没有那部作品可超越此诗的文学地位。
只是屈原这文人的习性用在政治上多少有些不合时宜,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变换起来也并非那么容易。即便如此,屈原在政治上文学上所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