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诛九族死了多少人 中国历史教学如何做到“少讲多学”
中国历史教学如何做到“少讲多学”
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有效历史教学要关注“三度”
“效率度”: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学目标与措施的契合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基础、发展)。
“深刻度”:内容处理的深刻性;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视野引领的深刻性。
“幸福度”: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程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乐趣;学生享受到的智慧生成的成功愉悦感。
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有效的历史教学,都离不开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基本要素,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历史课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性课程。
因此,讲述法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常规形态。
其次,从历史知识的传递方式上来说,由于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内容是过去的人类活动,不可能通过实验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大多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传递的。
人们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听(听他人讲述历史)、读(阅读有关历史的书刊)、看(考察历史的遗迹)等,而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也不外如此,其中,听课又是获取历史知识最主要的渠道之一。
如果历史教师放弃讲授历史,就可能阻断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
我觉得,从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上来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
历史课的思想性、导向性、科学性、教育性等,是要在历史教师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才有保证的。
无论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都与历史教师的指导有最直接的关系,也都离不开历史教师的正面讲述。
讲述法≠满堂灌
当前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求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此,各种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异彩纷呈,比如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等,同时“讲授法”却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很多人批评讲述法是“满堂灌”、“灌输式”,不利于学生发展能力,导致学生进行机械的、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