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原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标签: 神话 月亮 中秋节 抒怀 咏物 宋词三百首 词 其他 景色 节日 情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注释
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飔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相关内容
创作背景作者:佚名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者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的其它作品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青玉案·元夕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清平乐·村居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辛弃疾更多作品
相关文章
- 晚归山居刘沧 刘沧《晚归山居》原文及翻译赏析
- 望江南苏轼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原文及翻译赏析
- 梅君明 菩薩蠻(梅)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卖花声·怀古》作者张可久,对劳苦大众的历史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
- 定风波苏轼原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比收张伯子尚书书报诸公有相招意因赋拙句原文_翻译及赏析
- 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 赏析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
- 式微原文 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孟浩然 与贾岛、顾非熊、无可上人宿万年姚少府宅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西江月是词牌名吗 西江月·漠漠河桥柳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