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将承接首都功能 荣升“副中心”
人民日报官微昨日在转发“保定谋建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功能疏解服务区”的消息时,如此形容。
据新华社报道,河北26日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
具体到保定,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
两会之后,“京津冀一体化”便成为热词,外界关于保定的传闻,更是将区域热度推向高潮。
为什么是保定?何为“畿辅节点”?如何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早报记者一周前走进了这座千年古城。
北京往南140公里,天津向西145公里,石家庄朝北125公里,三条轨迹汇聚在一起,交点便是保定。
它位于河北省最中央的位置,下辖4个区、18个县、3个县级市,是国内辖县最多的地级市。
保定的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35个北京,总人口达到1100万。其中主城区人口240万,面积30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丰台区。
在中国城市权力版图的沿革中,保定有过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洪武时,它是保定府署的驻地;清雍正时起,它是直隶总督府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它又一度是河北的省会。
权力来自拱卫京畿的使命和荣光。来自国家政治中心的关注,让这个城市曾经光彩熠熠。
直到1968年,河北省省会迁至石家庄,保定在动荡中告别了显赫,消失在中国的政治视野中,成为一个只有过去的“落魄贵族”。
2014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保三角核心区的定位出炉,毗邻首都的保定乘着春风,重新站到了机遇面前。
中南海的再度关注,也让整个中国重新发现了保定。一夜之间,关于保定的期望、策划和想象,改变了官员们的言论,改变了商人的行程,改变了保定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