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饥荒月晷水满了怎么用 饥荒年代,粮仓满是最大的奢望

火烧 2022-02-07 10:10:21 1060
饥荒年代,粮仓满是最大的奢望 布谷鸟叫了,麦子收割了,新麦就要入仓了。「 ”仓廪实,天下安”,在我们这个地少、人多、灾多的国家,粮食储备不论对国家还是家庭,都有着极端重要性。新麦离不了麦仓,那就说说我

饥荒年代,粮仓满是最大的奢望  

饥荒月晷水满了怎么用 饥荒年代,粮仓满是最大的奢望
布谷鸟叫了,麦子收割了,新麦就要入仓了。「 ”仓廪实,天下安”,在我们这个地少、人多、灾多的国家,粮食储备不论对国家还是家庭,都有着极端重要性。新麦离不了麦仓,那就说说我家的麦仓吧。 张振营 | 文 父亲那个年代,吃饱是最大的事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而我的父辈和祖父辈都是从兵荒马乱的时代过来的。我出生时爷爷就已经过世了,奶奶常常给我讲起旧社会「 ”跑返”(躲土匪、躲兵乱)的故事,也讲起过父亲的身世。 父亲出生的1925年,对国家来说兵荒马乱,对家来说是个灾难之年,我的爷爷,被抓壮丁从此杳无音信,我亲奶奶在偷吃人家的豌豆秧时中毒身亡,嗷嗷待哺的父亲还没有满月就成了孤儿。 父亲先是被他的姑姑抱走抚养,他的姑姑也很穷,怕养不活他,在她家不到两个月就又把他送人了,收养他的就是我的奶奶。 奶奶给父亲取名石磙,石磙是碾场碾地的,不怕磕碰,意即耐摔打、好养活。不会生育的奶奶虽然把这个抱养来的儿子视若掌上明珠,但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异常艰难地把我父亲抚养成人。 不论是父亲的亲生父母家还是养父母家,要说有麦仓,真是奢望。家里有个一米来高的陶缸 ,奶奶说,这是你爷爷传下来的,这也许就是爷爷辈的麦仓了,这口缸里存没存满过麦子还是未知数。 我的大哥今年74岁,出生在解放前,父亲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能吃饱也许是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因而就给我大哥取名叫仓廪,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这么文雅的名字父亲当然取不出来,父亲想要表达的意思是通过有点学问的保长张子贵实现的。 现在已经68岁的三哥出生在新社会,父亲带着希望给三哥起下了满仓这个名字。从仓廪到满仓,父亲无非是想让库盈仓满,再不怕灾荒,再不愁吃的。 从我记事起,我家的麦仓几经变化,父亲先是用两口陶缸盛麦子,后来随着人口增多,改用白腊条编织的麦仓。在白腊条圆筐的底部铺上苇席以后,就可以往里面装麦子了,筐里装满后,再将芦苇编织的麦茓子一圈一圈地茓上去。 这是当年被家家户户用来囤积麦子的器具。谁家的麦茓子高,说明谁家富裕。那时候,姑娘相亲也会看看人家的麦茓子。 我父亲当过几十年的生产队长,勤劳肯干,他带领乡亲们又是深翻土地又是修水渠,为的就是增产增收,可那时受诸多条件限制,小麦产量很难有大的提高,我家的麦仓装满的时候不多,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可毕竟是新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让一家人渡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等困难时期,把我们兄弟姊妹七个艰难地养大成人了。 几十年来,我家的粮仓越来越满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我家又换麦仓了,这次是红砖砌的。几个哥哥分家另住,其实家里不需要太大的麦仓了,父亲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虽然地不多但年年增产,麦仓小了盛不下,再说建个大点儿的麦仓可以多存些余粮。 吃饱了也穿暧了,赶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好年景,父亲高兴地合不扰嘴,从不惜力的他对自己的责任田精耕细作,可用心了。 可他还是担心会遇到灾荒年,做些有备无患的事心安些。那几年粮食产量陡增,老鼠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多起来,家家户户用灭鼠药,吃了死鼠的猫也死了,老鼠越灭越多,县里无奈就通过县广播站入户的小喇叭放起了猫叫声。 父亲的麦仓也没躲过鼠灾,父亲先是在麦仓顶上盖了两层牛毛毡,毡被老鼠撕咬成了碎片,接着他又做了一个木板的仓盖,老鼠又在板上啃噬出一个洞,照样进了仓。 父亲正一筹莫展之时,我从几千里地的新疆带回来一只小狸花猫,它虽然只有三个月大,却是逮老鼠的高手,个子没长时逮小老鼠,长成个儿时逮大老鼠。 狸花猫每天晚上就卧在仓盖上,几乎天天能逮着老鼠,有了狸花猫这个忠诚的卫士,我家的麦仓老鼠再也不敢来糟蹋了。 好景不长,狸花猫吃了邻居家药死的老鼠,一命呜呼了,我们一家人都很难过。 因为是在冬天,我把僵硬的死猫整成下趴的姿势又放在了麦仓上,没想到死猫还真有余威,一周时间老鼠不敢光顾。后来又听到老鼠在仓盖上闹翻了天,一看,死猫已被老鼠吃掉了一只腿。 我离开家乡这些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耕作技术、高效的肥料、优良的种子,让小麦的产量成倍提高,如果父亲地下有知,一定会感慨万千,吃不饱肚子的日子早已一去而不复返了。 因为副食品多,吃的粮食就少了,许多家庭并不担忧来年小麦的收成,家里的存粮也不多,但存粮的麦仓还是越来越讲究了。 前些年有用水泥预制的,现在见几个哥哥家用的麦仓不是用不锈钢材质的就是用特制塑料材质的,圆圆的麦仓上面有个尖尖的顶盖,下面还有一个关合的出粮口。 防潮、防虫,还能气死老鼠。老鼠就是围着麦仓转也进不去、上不去,万一要是从房梁还是别的地方跳到了顶盖上,也会马上滑溜下来。 「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是多少代农民梦寐以求的心愿啊。亿万个农村家庭伴随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实现了「 ”富起来”的梦想,如今正和共和国一起「 ”强起来”。 虽然家里的麦仓不及父亲那代人的麦仓地位重要和神圣,但依然担负着粮食储备的重要任务,它曾经伴随着每个家庭走过了一个个收获的季节,囤积着人们的付出与汗水,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和变迁,成为了人们心中最难忘也最暖心的回忆。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张振营,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任河南经济日报记者,现供职于平顶山市政协。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