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生的功劳与战绩 成吉思汗铁木真历史资料简介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生的功劳与战绩 成吉思汗铁木真历史资料简介
十二世纪,蒙古草原正处于大动乱之中。各部之间混战不已;新兴的贵族们依靠那可儿(亲兵),四出袭击邻人,抢夺财富,社会极不安定。同时,一直统治着蒙古各部的金朝,由于忙于内政和对付南宋,对部落林立的漠北地区一时无暇顾及。五大兀鲁思趁机发展,各自为政,同时并存。各部之间血亲复仇,争霸称雄的战争绵延不断,社会经济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蒙古各部人民经受常年的战争后,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领导全蒙古的统一,加强反抗金朝民族压迫的力量,以结束分崩离析的局面。时势造英雄,铁木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迅速崛起,一举而统一蒙古。
(一)初露锋芒
铁木真从泰赤乌部逃出以后,在岳父——弘吉剌部的德薛禅的帮助下,联合了父亲的安答(结义兄弟),克烈部首领脱里罕,和脱里罕结为父子关系。在脱里罕的帮助下,他的境况逐渐好转,势力得到了扩张。但正当此时,蔑儿乞部前来袭击。
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伦原是嫁给蔑儿乞部的也客赤列都的,在结婚迎亲路上被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抢走。当时也速该势力强大,蔑儿乞人不敢轻举妄动。现在也速该已死,铁木真羽翼未丰,且刚新婚不久。于是蔑儿乞人决定乘机报复。他们乘人不备,突然袭击,抢走了铁木真的妻子和家人。
铁木真即向脱里罕求救,又联合了自己旧日的“安答”——扎答兰氏族首领扎木合,合成4万骑兵,共同袭击蔑儿乞部的营盘,取得了胜利,夺回了妻子和被掠的家人,杀了许多敌人,将他们的妇孺掳来当奴婢。
经此一战,铁木真的名声大震,壮大了力量。远近的勇士,贵族等纷纷归附,一时势力大增。
(二)初立为汗
对蔑儿乞的战争中,铁木真初步显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才能。战争胜利后,乞颜部原来的部众,属民纷纷来归附。回到铁木真的营中。而且其他部的百姓,奴隶也争着来投靠。铁木真原和扎木合两部合在一起游牧。此时,他离开扎木合,单独设营,摆脱了对扎木合的依附,开始形成一支独立的力量。各地的民族和部落闻其名声,陆续来投靠。除了一些弱小氏族和成千上百的奴隶和百姓外,一些原来有名望的乞颜氏贵族也向铁木真靠拢。他们虽仍各自拥有一部分百姓和奴隶,但已成不了强大势力,只能依附铁木真,企图借助他的力量去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富。另外,还有蒙古部的其他氏族和蒙古部以外的其他部落的一些有影响、有能力的人也纷纷投到铁木真帐下,这些人在以后的统一蒙古和南伐西征战争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铁木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拥有了大批部众和几十位首领,力量大大增强了。
铁木真团结了各部首领,率领自己的属民,离开斡难河中游的札木合营地,迁到了昔日的驻地——怯绿连河上游的桑沽儿小河边,在合剌主鲁格小山下的阔阔纳浯儿独立建营。
1189年,乞颜部贵族相与誓于铁木真之前,“共推铁木真为汗”。
铁木真被推举为汗后,立即着手建立和健全政权机构,建立一整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制度。他任命那可儿担任各种官职,并命最亲信的一名那可儿为诸那可儿之长。他用封官授职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各部贵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制度,用统一的君主集权代替了各部贵族的分部而治,大大增强了实力。
(三)十三翼战
铁木真与扎木合自幼结为安答,又有同宗之谊。在对蔑儿乞部的战争中,扎木合又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于是铁木真放弃了旧营,将两部合在一起游牧,并重申同盟,第三次结为安答。
开始,铁木真与扎木合互相照顾,在一起游牧了一年多。但不久双方就发生了摩擦。
铁木真聚众称汗后,力量逐渐壮大,引起了扎木合的戒心。他毫不掩饰地表示了对铁木真的怨恨和忌妒。
不久,扎木合的弟弟和铁木真的家臣因盗马事件发生纠纷,扎木合之弟被射杀。对铁木真早就满怀气愤的扎木合,就采取了公开的敌对行动,率领泰赤乌,兀鲁兀惕等13部共3万多人,向铁木真进攻。铁木真立即组织自己的军队,并向妹夫不秃的父亲告急,也起兵3万,组成13翼(即13营)迎战,双方会战于答阑版朱思。
由于扎木合方的力量很强大,铁木真又是仓猝迎战,准备不足,所以会战以铁木真的败北而告终。
当时泰赤乌部的一个氏族捏古思,先归于扎木合麾下,后又投靠了铁木真。当铁木真败走以后,扎木合和泰赤乌贵族就用锅烹煮了被捕的捏古思族族长们的70个孩子。同时,他又砍下捏儿歹族人察合安的头颅,拴在马尾巴上拖着回师。
扎木合如此凶残地对待自己的胞族和过去的部众,引起了其他部众的不满,而铁木真却采取了笼络人心的做法。于是,扎木合阵营中的许多人纷纷离开,投奔到铁木真帐下。铁木真在这次战斗中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力量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壮大了。
(四)初战塔塔儿
塔塔儿是金朝的属部,以金朝初年以来,一直被利用来防卫金的东北路,使其与别部互相牵制。塔塔儿经常协助金对付蒙古草原各部,充当金人的爪牙。铁木真的祖先俺巴孩汗、父亲也速该等人都是被塔塔儿人害死的,双方世代有仇,宿怨极深。
1195年,塔塔儿部背叛金朝,侵扰金的边境。金国早就等待着征讨的机会,现正好有借口遣兵北征,将其击溃。当时脱里罕也率领自己的部众加入了这次攻击。铁木真见此时正是报杀父之仇的大好时机,于是派使者到克烈部,和脱里罕相约一起出兵,脱里罕当即应允。
时塔塔儿部众败逃至浯勒札河(今蒙古境内乌勒河),铁木真趁机以为父祖复仇的名义请求脱里罕出兵协助攻打塔塔儿。脱里罕不负厚望,迅速组成一支大军,两军会师后沿斡难河向东行进,一直到达浯勒札河上游,攻破塔塔儿人的保垒和营寨,杀死了首领蔑兀真笑里徒,缴获了大批辎重、粮饷,尽俘塔塔儿部的人马。
塔塔儿部原是蒙古高原诸部落中既强盛又极富裕的一国。这次战争以后,该部从此一蹶不振。而铁木真却在诸部中获得了“为父祖复仇”的声誉,被视作草原英雄,同时得到了金朝的封赏,被授予“札兀惕忽里”的官职,大大增强了他的号召力。而脱里罕也因功被封为王,称“王罕”。
(五)平定各部
铁木真连续取得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但雄心勃勃的他欲进一步翦除东方各部,进一步扩大地盘,以发展和巩固他的声势。这样,主儿乞部首先成了他矛头的指向。
主儿乞部与孛儿只斤部属于近亲,以能征善战著称。它的首领也曾推举铁木真为乞颜部的可汗,但依恃着长支族望和所拥有的精悍部众,并不心悦诚服地接受铁木真的管辖,且还随时准备背弃誓言,一直怀着争夺汗位的野心,曾屡次挑起一些争斗。
铁木真对主儿乞部早有戒心。在攻打塔塔儿部时,铁木真曾征召主儿乞部出兵助战。但主儿乞部却迟迟不至,不听号令,而且趁铁木真率军出战之机,袭击了孛儿只斤部的老营,杀死了10人,并脱去50人的衣服,以示侮辱。于是,得胜回归后,铁木真即兴师问罪,出兵征讨主儿乞部,一举剿灭了整个氏族,处死了其首领,兼并了该部的属民百姓。消灭了乞颜部中最有势力的长支贵族后,铁木真的汗位得到了巩固,从此他不断打击旧贵族,削弱他们的权力和地位,从而大大提高他的可汗权力。
灭了主儿乞部以后,他的矛头又指向了泰赤乌部。泰赤乌部与铁木真的积怨由来已久,在也速该把阿秃儿死后,他们抛弃了铁木真一家,夺走了铁木真家所属的部众;在铁木真青少年时又曾被泰赤乌人抓去;在十三翼之战中泰赤乌人又是札木合的主要帮手,与铁木真为敌。十三翼之战以后,该部的力量仍很强大,足以对铁木真造成威胁。于是,1200年,铁木真联合王罕,共同发兵攻打泰赤乌部,双方会战于斡难河上,经激烈争斗,泰赤乌部大败,其首领被杀,属民和百姓为铁木真所收归。
铁木真的迅速崛起,威胁了草原各部首领的利益,因此他们逐步纠结起来,誓与铁木真和王罕为敌。1200年,东方合答斤,散只兀、塔塔儿等十一部会聚于阿雷泉(今海拉尔河下游北),共谋与铁木真,王罕对抗。铁木真得到其岳父德薛禅的密报,即与王罕合兵去征伐,挫败了十一部的合谋。1201年,十一部又会合札答兰部的札木合,在忽兰也儿吉集会,组成了一个以札木合为首的政治、军事的松散的联盟,推举札木合为“古儿罕”(意为“普众之汗”),誓与铁木真为敌。铁木真得到豁罗剌思人的报告,立即起兵,和王罕军迅速会合迎战,在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附近击溃了十二部联军。反铁木真的联盟迅速解散。
打败了十二部联军以后,铁木真仍将注意力放在巩固新占的东部地区,又陆续消灭了东部诸部,基本上统一了东部蒙古,蒙古草原的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铁木真占据了东方广大的呼伦贝尔草原,人力和物力都大大增强了,为进一步统一蒙古草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六)征服克烈部
平定了东方各部以后,铁木真的势力愈益壮大。他的势力已经与西部的乃蛮和克烈部不相上下,鼎足而立了。
克烈部地广人众,势力雄厚,是草原西部的一大势力。铁木真最初的振兴及其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克烈部的支持。王罕和铁木真结为父子之谊,曾多次帮助铁木真摆脱危机,而铁木真也在王罕陷入困境时给予过支援。但草原其他各部被消灭以后,中间的缓冲力量消失了,昔日的亲密盟友关系逐渐为一种敌对冲突的局面所取代,争端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正当此时,善于审时度势的扎木合趁机接近王罕,煽动他反对铁木真。
1203年,王罕父子、扎木合等密谋,突袭铁木真。铁木真寡不敌众,率领人马退却,但随即收集溃军,整顿人马,不久就恢复了实力。后趁敌方内部分裂,众散崩离之机,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进攻。两军激战三天三夜,铁木真军击溃了王罕的主力,杀王罕及其子。王罕的部众为铁木真所收并。
消灭了克烈部,铁木真的领地已西接乃蛮部,铁木真独霸蒙古草原的计划已胜筹在握,只剩下乃蛮一部了。
(七)统一蒙古
由于成吉思汗势力的日益强盛,在牧民中的声望逐渐升高,乃蛮部的太阳罕也愈益顾虑重重,欲先下手为强,消灭铁木真的力量。他遣使前去白鞑靼的汪古惕部,建议从东西两面夹击成吉思汗。但汪古惕部的首领不仅不出兵相助,反而将乃蛮人要来进攻的消息通报了铁木真,并且帮助铁木真对乃蛮作战。
1204年,铁木真率兵进击乃蛮部,双方激战于纳忽山(今鄂尔浑河以东土拉河西)。乃蛮部的军队溃不敌众,节节败退,太阳罕受伤被擒而死,其子屈出律率残部而溃逃。铁木真乘胜追击,抵达阿尔泰山,收服了乃蛮部众。
此次大战铁木真大获全胜。投靠乃蛮部的扎答兰、泰赤乌、弘吉剌等部余众纷纷归附了铁木真。不久,铁木真又灭了蔑儿乞,捕获并处死了札答兰部首领扎木合。自此,铁木真先后平定了泰赤乌部,塔塔儿部、克烈部、乃蛮部、蔑儿乞部、札答兰部等一些强大的部族,扫清了蒙古草原上的异己力量,统一了蒙古各部。结束了连年不断的纷争,使蒙古成为一个统一的政权,为蒙古统一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蒙古”一词早先只是指蒙古草原的一个部落,自铁木真统一各部以后,整个大漠南北统称为蒙古地区,所辖各部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一词始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蒙古民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
1206年,铁木真从阿尔泰前线回到了斡难河(鄂嫩河)源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举行“忽里勒台”(大聚会),拥立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皇帝,尊“成吉思汗”(“成吉思”,蒙古语为“海洋”、“强大”之意)建立起蒙古国家——也客·忙豁勒·兀鲁思(大蒙古国)。新成立的蒙古国,领土辽阔,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到大漠,北连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成为一个在当时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帝国。
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对内加强控制,对外进一步扩张,继续进行征服和侵略,使这个新兴的国家日渐稳固,成吉思汗着手建立国家机构,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创新,创立了一套比较严密、完备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成吉思汗就是通过这种统治体制,直接控制了国家的内政和外务。
(一)千户制 领户分封
千户制初建于1204年,它是将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加以改进和发展,按十进位制的办法,将蒙古牧民组织起来,编为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打破原来的氏族组织。
建立国家后,成吉思汗首先就是大封功臣,宗室,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千户制,设立各级“那颜”(官人),分管各级千户,先后任命一批千户官、万户官和宗室诸王,建立一个层层隶属。指挥灵活,便于统治的军政组织。他将全蒙古划分为95个千户,分封给开国有功的95个臣僚。又封木华黎、博尔术、纳牙阿、豁尔赤四人为万户“那颜”。木华黎为左翼万户,辖东面抵达兴安岭地段的所有千户。博尔术为右翼万户,管理西边一直到阿尔泰地区的诸千户,纳牙阿为中军万户,管理中部地区,豁尔赤为镇守林木中百姓的万户。
千户的规模也大小不一,统辖的户数有的多大数千。因此各级“那颜”所领的封地都大小不等,领户数也不同。领户们平时从事畜牧业生产,定期向领主纳贡和服役,战时则自备鞍马、兵器和粮食,随领主出征。任何人不得离开其所属的千户、百户或十户而另投别的“那颜”,也不能避匿他处。而居于统治地位的万户、千户“那颜”则受大汗的封赏,获得世袭的权力,对于所属人民,既有军事指挥权、行政领导权,又拥有分配牧场、征收赋税、差派徭役等权力,有的还有参与国政,不受法律的约束和制裁等特权。
千户制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它是一种层层隶属的军事组织,又是各地的行政组织,大大加强了全国和地方的治理,增强了成吉思汗和“那颜”贵族对蒙古牧民的统治;同时它也是一种经济组织。千户制的建立,基本杜绝了氏族贵族复辟的可能性,打破了原来氏族、部落的界限,以国家组织代替了氏族组织。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克服了以往部落联盟自由结合的分散性,将牧民固定在某一“那颜”手下,有利于统治的稳固性,另一方面,成吉思汗及其亲属,功臣和贵族,变成了封建领主,而原来的奴隶和自由民,则成为封建牧奴,成了“那颜”的依附人口。而原有的以部落民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也变成了以大汗为首的金字塔形的层层隶属的等级社会。封建制度在蒙古形成了。
(二)怯薛军 置护卫制
建国以后,在推行领户分封制的同时,成吉思汗又马上着手扩建中军护卫——怯薛(番直宿卫)。
怯薛是从草原贵族们豢养的那可儿制度发展而来的。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统一的过程中,就曾建立过护卫军。1189年即蒙古部汗位时,就委派斡哥来、忽必来等人充当他的侍卫。在1204年征讨乃蛮部前夕,进一步整顿护卫组织,建立了一支拥有150个那可儿的常备卫队,规定以80人做宿卫,70人做散班,并设专人负责统领。
建国后,成吉思汗从各级那颜贵族子弟及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自由民中,挑选有技能、身体健壮的人,组成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军。这些怯薛歹不仅本人被编入怯薛军,还要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分别带一名弟弟,若干伴当一起入卫,作为一支后备力量。规定1 000人负责间间宿卫;1 000人为带弓箭的散班,称“箭筒士”或“弓箭手”,另外8 000人则负责白天的侍卫。怯薛军由成吉思汗亲自统领,驻扎在他的大斡耳朵(殿帐)周围,平时分班宿卫,保卫大汗的金帐,并分管中央日常事务,战时则充当大汗亲自统率的作战部队。
怯薛军共分四队轮流执勤,每三日更换一次,故又称“四怯薛”,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和赤老温担任怯薛长。每一个宿卫、散班和箭筒士又有专人统领,由最亲信的那可儿担任。对护卫制度,如轮班制度、交接班制、行军和下营时的护卫工作等,都有严密的规定,不得违反。由于怯薛军担负着保卫可汗,处理汗庭事务及随军作战等重要职责,所以地位相当高。他们的地位高于在外的千户“那颜”,而每一个怯薛的从者(他的弟弟和若干那可儿),地位也在百户和十户那颜之上。怯薛军享有各种特权,如果与千户那颜发生争斗,则惩罚那颜。
怯薛军是蒙古军的精锐。大汗直接掌握这样一支最精悍的亲信军队,不仅可以保护其安全,加权自己的权力,增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有助于更牢固地控制各级那颜,而且也是成吉思汗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有效的工具,是巩固和发展蒙古汗国的有力支柱。因此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对其极力笼络,使他们乐于为大汗及其“黄金家族”效命。
(三)成文法 设断事官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在蒙古族内部已有许多习惯法。到了成吉思汗时代,逐步出现了“扎撒”(“法度”,“军令”之意)。早在1203年,成吉思汗在战争克烈部之后,就曾召集大会,订立法令,1204年征服乃蛮部时,又宣布号令,规定凡违反扎撒者,处以死刑。统一蒙古诸部以后,他下令将许多习惯法固定下来,编成法典,称为“大扎撒”。又将他在各种场合发表的讲话和命令,编成“必里克”(训言),也具有法律的效力。法律规定了各阶层人的基本权力,义务以及违反规定时的处置方法;明确保护继承权和私有财产,并且有明显的等级性。
在颁定法律的同时,他还设置了断事官,制定一整套审理程序和方法。成吉思汗任命他的末弟失吉忽秃忽为“扎鲁忽赤”(断事官),并说“如有盗贼作伪的事,你惩戒看,可杀的杀,可罚的罚……凡断了的事,记在白纸青册上,子子孙孙,永远不得更改。”(《蒙古秘史》)大断事官不仅掌握全国的司法大权,还兼管全国的财政事务,具有财赋大权,成为蒙古国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他之下,还没有若干断事官,分管各项具体事务。另外,贵族、功臣等有领地的,也各自设置断事官,管理本部事务。在行政组织上,如掌印、狩猎、牲畜的管理、军务的总管,军需品的供给等,也都定下相应的制度,责成专人负责,初步形成一套行政管理的体系。
成吉思汗的法律规定了各个等级的人的权利义务及对犯法者的处置;明确保护私有财产,尤其是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它也将当时蒙古社会的习惯法加以成文化,保留了原先流传在部落中的一些禁忌。如禁止洗晾衣服,禁止向火中吐痰,严禁跨火、跨桌、跨碟等。另外,对通奸、谎言、妖术、私斗等极严厉地处于死刑。
这些成文法的颁布和断事官的设置,对于当时蒙古汗国统治秩序的维护,和封建领主私有财产的保护,起了一定的作用。蒙古原来没有成文法,只有零散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法律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成文法的制定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畅各业 繁荣商贸
蒙古族原是个游牧民族,过着逐草而居的畜牧生活,主要从事畜牧业,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在多年的征战过程中,成吉思汗对生产的发展并未忽视。统一蒙古后,他首先安定了经多年战乱而过着动荡不定的生活的广大牧民的生活与生产,对战时的征兵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使牧民们安心生产。同时,他在战胜敌对部落后,对该部落的先进技术加以引用,保护和重用有各种技术的工匠,学习异族的长处,并专门设置机构主持监造各种武器。因而使蒙古族的手工业和建筑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车辆的制造,宫帐的筑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在农业方面,从中原和汪古等部落输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推动了牧区农耕业的向前发展。以后他还命大臣镇海在蒙古西部的阿鲁欢屯田,并在那里建立了镇海城。后又由于大量汉人的北迁,使蒙古地区的农业生产在规模上和技术上都有所发展。

另外,他又恢复了与邻近各部的互市交易活动,并进一步加以发展,繁荣边境贸易活动。还恢复了与中原地区乃至中亚细亚的商品交易。原先蒙古大草原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相互之间联系很不方便。汗令的传播,军事的召集,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于是成吉思汗“仿中国制度,于大道上设置驿站,以供官吏使臣旅行之需。”(《多桑蒙古史》157页)在大草原上首建一万多处驿站,在每处驿站备马,保证了通讯使者的和往来军政人员乃至商旅者的使用。驿站的建立,增强了通讯的快速性和行旅的安全,中央的命令和地方的报告得以迅速通达;同时东西方的商品贸易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和中原地区及欧亚两洲的文化交流,使节往来也频繁得多了。因此,这一措施不仅满足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且对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有的这些措施,都对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了蒙古社会的生产力。
(五)倡文学 传布文化
蒙古族原来没有文字,只靠刻木和结草记事。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国家的管理统治都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成吉思汗征服和统治过程中,感到没有文字的极大不便,希望能有一种自己的文字。
12世纪时,乃蛮部人已向邻近的畏兀儿人学得了文字的拼写办法,用以记录蒙古语。当时乃蛮部的首领太阳罕有一个掌印官,名叫塔塔统阿,掌管金印和钱谷。塔塔统阿深通畏兀儿文字,学识渊博,被尊为国傅。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后,俘虏并留用了塔塔统阿,不久,就让他用畏兀儿字拼写蒙古语,教太子和诸王学习这种文字。从此,畏兀儿蒙古文便成了蒙古帝国的官方文字。这种文字经过十四世纪初的改革,更趋完备,一直在蒙古族中沿用到今天。
塔塔统阿创制蒙古文字,是蒙古史上的一大创举。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字,成吉思汗才有可能颁布成文法和青册。蒙古文字的产生,对蒙古文化的传播与提高,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以及国家政令的推行,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成吉思汗本身不识字,却能明白文字的重要性,在还没有蒙古文字的情况下,首先使用畏兀儿蒙古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也体现了他的卓远的目光。
(六)别乞制 信仰自由
别乞是萨满教的僧侣,主持撒满神权和王公的世俗权力。蒙古国建立以后,成吉思汗一方面采用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法律措施,利用国家机器来巩固他的统治。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宗教对政治的作用,当时在蒙古牧民中萨满教十分流行,成吉思汗本人也信此教而敬天。于是他利用这个在草原各部有很大影响的宗教,为他自己的统治服务,他尊萨满教的巫师为“别乞”(长老),对其首领给予国家的正式承认,给他们很高的地位,成为国家高级专职人员。一方面把蒙古社会中的神权从政权中分出去,同时又利用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依靠萨满教而连结了上自王公、贵族、下至牧民大众。在即位、战争、例行各种公事时都由别乞来进行祈祷,仰望于神的庇护,而可汗也借此树立其神威。又通过宗教仪式加强部民们同一祖先的血缘意识,这对帝国的存在和稳固都有重大意义。
在尊崇萨满教的同时,他也对人们的宗教信仰采取了自由政策。他本身虽是个萨满教徒,但并不限制其他宗教传播者在本地区的活动。这一点,是他与历代的帝王的不同之处,也表明了他的非凡的政治家的策略。他曾命其后裔“切勿偏重任何宗教,应对各教之人待遇平等……各宗派之教师、贫民医师、以及其他学者,悉皆豁免赋役。”(《多桑蒙古史》158页)给予很优厚的待遇。
但他在优容的同时,也决不允许宗教危及他的统治。建国后不久萨满教巫师阔阔出势力猖獗,干预国政,借“代天行事”的特殊地位,煽动汗弟合撒儿谋夺汗位,并试图聚集部众与成吉思汗抗衡。成吉思汗遂以摔跤比武的名义,处死了阔阔出。可见他对宗教也不是一味纵容,而是将它限制在不影响大汗的利益的范围之内的。
成吉思汗在蒙古统一后创建了国家机构和军事行政制度,颁布了成文法,发明文字等一系列措施,使蒙古草原的统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在建立国家政权,恢复社会经济的同时,他又进一步消灭了国外的一些弱小势力。他用招降和战争交替使用的方式征服了草原北部森林地带的狩猎部落;消灭了漏网的蔑儿乞部的脱脱父子和乃蛮部太阳罕的儿子屈出律,使蒙古的统一得到保证和发展。其后,相邻的畏兀儿,哈剌鲁等国也相继归附,势力日渐扩大。
蒙古地区统一起来了,但蒙古贵族企图扩大掠夺和统治范围的欲望却远未满足。他们将战争看作是习以为常的事,并以此来作为掠夺财富的手段。当时蒙古统一以后,汉北地区的人口和牧地已按等级分配完毕,不能再掠夺了。于是,他们的目光就落在了富饶的邻国的土地上。在他们的心目中,所有的别国都是可以尽他们自由掠取的财富,尽可以各自去扩大营盘,占领国土。蒙古诸部统一以后,汗权得到了巩固,军队数量大大增加,总数超过了10万人,且后备力量极强。蒙古国家形成后而膨胀起来的能量,不向国外喷泄也是不可能了。
而与此同时,邻近的金、西夏、花剌子模,西辽等国家,都处于内部纷争、国力衰弱的时候。形势对蒙古的出兵扩张极为有利。于是,蒙古军凭借自己强大的战斗力和优越的军事组织,开始进行了历时长久的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战争。
(一)灭掉西夏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国家,位于蒙古和南宋、金之间,维持着西北一隅的割据统治。西夏很早就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文化相当繁荣;又由于便利的地理位置,商贸很发达,故而经济实力很强,国力也很殷实。但从12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权夺利以及为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剥削程度日益加重,国势就日趋衰落,在蒙古铁骑的马蹄之下,最终走向灭亡。
在成吉思汗攻金之前,金一直是蒙古的宗主国,金统治者对蒙古施行着民族压迫政策。为了摆脱金对蒙古的残暴统治,成吉思汗统一各部后,就想发动反金战争。但金朝力量雄厚,不敢轻举妄动,而西夏在金国之西,北面与蒙古相接,如果西夏与金联合,或西夏从西面出师北进,都会造成对蒙古兵力的极大牵制。于是成吉思汗采取先攻西夏,扫清外国的战略,对西夏前后发起了六次征伐战争。
前三次战争发生在南攻金国之前。1205年,成吉思汗灭了乃蛮以后,第一次侵入了西夏。蒙古军先攻破了边境地区的力吉里寨,将寨墙和基础全部平毁,又由此进攻,攻克了落思城,大肆洗劫。接着,他们又占领了附近的其他地区,掠杀牲畜和人口。然后带着大量的战利品和无数的骆驼、羊、马等牲畜返回了蒙古。这只是一次以追击逃敌为借口的抄掠性战争,只对西夏作了试探性的进攻,旋即就退兵而走了。这次战争并未引起西夏统治者的警惕。蒙古军退出后,西夏没有及时加强防范,导致了第二、三次蒙夏战争的惨败。
1207年,成吉思汗借口西夏经常作乱,不纳贡赋,没有表示应有的尊敬,于当年秋天再次出兵攻入西夏。蒙古军攻克了北方重镇斡罗孩城后,因粮草匮乏,不敢深入,于第二年春返回蒙古。
蒙古对西夏的两次试探性的袭击并未遭到很强的抵抗。于是再接再厉,经一年多的练兵备战,于1209年秋第三次入侵西夏。
蒙古军出黑水城之北,从斡罗孩西关进入河西。西夏主李安全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以太子李承桢为主帅,大都督府令公高逸为副帅,进行顽强的抵抗。但双方实力相差太大,接战后不久,西夏军就溃败而退,主将李承桢临阵逃脱,副帅高逸被俘处死。
蒙古军乘胜前进,包围的斡罗孩城。当时城中军力空虚,只有一位叫讹答的太傅协助守将坚守城池。几天以后,守将出降,太傅仍率兵进行巷战,但终不是蒙古大军的对手,不久就力尽被俘,城破被灭。
攻克了斡罗孩城后,蒙古军长驱直入,一路进军到中兴府外围要塞克夷门(贺兰山的一处关口),不久即攻克而下,箭头直指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西夏急忙派遣使者向金朝求援,但金却认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肯出兵,采取了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的策略。西夏只得独力抵抗来势汹汹的强大的蒙古军。幸好中兴府防守坚固,尚可抵挡一阵。中兴府久攻不下,成吉思汗无计可施,遂寄希望于引水灌城。他命部下掘开黄河,引黄河水灌城。但城墙很高,又修筑的很结实,河水不仅冲不进城中,反而冲毁了城外的堤防,蒙古军营反倒被淹,眼看军营危在旦夕,成吉思汗只得下令撤军,另派使者入城谈判。使者进城陈述利害关系,分析天下大势,西夏主李安全被逼无奈,只得答应纳女求和,订立城下之盟,规定每年向蒙古进贡当地产的骆驼、毛织物、鹰鹞等物品。
经此一战,李安全声望大减,不久就被废而死。新上台的夏神宗李遵顼彻底改变了联金抗蒙的政策,与金的关系日益恶化,甚至互相攻伐,不久即宣布与金朝断绝外交关系,向蒙古俯首称臣,执行了联蒙抗金的外交路线。夏金战争十年不止,双方各有胜负,而两国的精锐都消耗殆尽,真正是两败俱伤。成吉思汗则一举两得,不仅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又让西夏和金互相争斗,彼此削弱力量,解除了进攻金朝的后顾之忧。
后三次战争发生在南攻金朝之后和西征前后。自实行联蒙抗金的策略以后,西夏沉默了一时,给成吉思汗对金的作战以充裕的时间。但西夏虽借蒙古之力屡攻金的州县,获利却并不多;而蒙古对它的征发则日渐增多。西夏不堪奔命,于是与蒙古的关系渐渐疏远起来。到了1218年又再次反叛。
1217年,成吉思汗决定西征花剌子模,派使者去西夏,命其出兵助征,但西夏拒不出兵。成吉思汗闻讯大怒,即于1218年派遣一支军队,突袭西夏。西夏毫无防备,措手不及,各处城垒迅速瓦解。蒙古军直逼中兴府,将城包围起来。李遵顼出逃西凉,不久遣使求和。成吉思汗此时正忙于进行西征,无暇四顾,于是暂时放过西夏,命令撤军。
此后,蒙古军主将木华黎率军进攻金朝,不时地假道西夏之境,西夏也曾经派兵助战。但由于战争旷日持久,蒙古军长期不能取胜,西夏不堪重负,于是中途撤军,又害怕蒙古军来袭,就决定重新与金约和。1224年夏、金议和,称“兄弟之国”。当时,蒙古军主力尚在西征途中,成吉思汗统兵未归;而征金主将木华黎不久也病死了。西夏就趁机而动,派人去联络漠北各部,企图与蒙古对抗。
木华黎死后,他的儿子孛鲁继续父任,统率征金之师。孛鲁看到西夏的一系列行动,感到形势危急,必须有所作为。但他又不敢擅自行动,于是亲自去西域面见成吉思汗,详述形势之变,得到成吉思汗的密旨,发动了第五次征夏战争。1224年率军攻克了银州,斩首数万俘获了西夏军的监府塔海、掠取了马、骆驼、牛、羊等数十万牲口。西夏又一次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西征归来以后,成吉思汗获悉西夏与金缔结联盟之事,认识到要征服金,必须先灭西夏,只有占领了西夏,蒙古军才能居高临下,直捣金的中央地区。于是借口西夏接纳仇人,不送质子和拒绝征调,于1226年亲率大军,大举侵入西夏,发动了对西夏的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战争。
蒙古军兵分两路。东路由成吉思汗亲自率领。从东北面攻入西夏境内。蒙古军首先攻下黑水等城,然后直指贺兰山地区。随即又攻下西凉府(武威),进到河曲,占领应里等县,然后又向灵州(灵武)进攻。西夏倾全国之力,发大军支援灵州。蒙古军乘黄河正是冰期,抢渡黄河。双方在黄河冰面上展开了激战,结果西夏军大败,灵州失陷。蒙古军主力遂又攻占盐州川,包围了中兴府。
在东路军一路攻掠的同时赤老温简介,西路军也所向披靡。西路军先占领了沙州,又进攻肃州(酒泉)。肃州守将为保全性命,欲出城求降,但受到城内军民的坚决反对。由于肃州军民的长期坚守,蒙古军费时长久,最后才攻破城门。攻下城后,蒙古军大肆杀掠,城内居民仅存守将的亲族106户,其余均被杀死。攻破肃州后,蒙古军又攻下了甘州(张掖),将西夏主力消灭殆尽。西夏大势已去,中兴府已无力再守。
成吉思汗看到中兴府已指日可下,西夏不能再有所抵抗,于是留一部分军队继续围困中兴府,并遣使入城招谕。他自己则于1227年初率军南下,进入金境,先后攻下了积石州、临洮府、以及洮州、河州、西宁、德顺等地;又派兵进入南宋境内掳掠。四月驻军于六盘山,六月进兵至清水县。当时,他因多年征战操劳,体质已极弱,当年夏天,又因气候不良而得了一种热病,久治不愈,于七月病逝。临终前,他嘱咐部将秘不发丧, 待西夏主率民来降时将其一网打尽。蒙古军包围中兴府长达半年之久,西夏主李��被迫投降。蒙古将领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命,将他杀死,西夏遂灭。
(二)决胜金兵
金国是女真族完颜氏所建立的国家,十二世纪初建立政权以后,南征北掠,逐渐发展为一个极强盛的国家,与南宋隔江而治,分庭抗礼。
金朝以前一直是蒙古的宗主国。成吉思汗的曾祖合不勒汗曾应召入金朝。后由于合不勒汗酒醉后侮辱金的皇帝,又杀了金朝的使臣,双方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金一方面挑拨和煽动塔塔儿部,令其与蒙古部互相撕咬,一方面又亲自出马,多次出兵征讨蒙古,先后杀死了蒙古部的首领俺巴孩汗、斡勒巴儿合黑和合答安把阿秃儿等,与蒙古结下了世仇。金对蒙古实行民族压迫和剥削,蒙古部民不堪压迫,不甘处于臣属地位,早就心存反抗之意,欲起而反之。
另一方面,蒙古国虽地域扩大,国力增强,但仍以游牧经济为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游牧民族的经济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且不能完全满足日常生活的各项需求,必须与农业民族交换产品,因此富庶的中原地区成为他们当然的目标,欲夺而取之。而当时金朝的统治已日趋衰落,统治阶级腐朽堕落,经济萎缩,民不聊生,国家内部动荡不安。1208年,金章宗死,继位的卫绍王永济软弱无能,金朝处于一种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局势。成吉思汗趁此时期,遂决定南下征金。
1211年春,成吉思汗闻悉金庭密谋将在他再次入贡之机捕杀他的消息,遂与金正式决裂。在克鲁伦河畔聚众誓师,借口为祖辈进行血族复仇,开始了为期7年的第一次攻金战争。成吉思汗派哲别为先锋,又亲率铁骑,越过大沙漠,向阴山进军,进入汪古部驻地。在汪古部得到充分的休养和补充后,又以汪古部长阿刺兀思为向导,顺利越过了阴山,进入金境。先锋哲别、耶律阿海率军一举攻下了金朝的前沿阵地乌沙堡,攻取乌目营、逼使金朝临阵易将,罢免了金军统率独吉思忠,由完颜承裕主持军事,但完颜承裕也无力抵抗蒙古军的大举进攻,被迫节节败退。于是昌州(今内蒙古太仆寺旗西南九连城)、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四郎城),抚州(今河北张北)等相继为蒙古军占领。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率领另一路军队由西南路攻占了云内(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东胜(今托克托县),武州(今山西五寨县北)赤老温简介,朔州(今山西朔县)等州城,乘胜向西京进攻。金守将不敌蒙古军,弃城逃回中都,西京城不战而破。
成吉思汗军至抚州后,金朝为了阻止蒙古军前进的步伐,被迫将主力集中到野狐岭(今河北张家口北万全县偏西)一线,以40万大军镇守,企图与蒙古军决一死战。当金军出动的消息传到蒙古军中时,10万蒙古军急行军至野狐岭北面山口,占据有利地势,大败金军。1212年蒙古军乘胜攻陷宣德府(今河北宣化),又设计攻陷了德兴府(今河北涿鹿)。秋天,成吉思汗率军围攻得而复失的西京,尽歼来援之金军,但在围城时不意为流失所中,遂撤围退兵,同年冬,遣先锋哲别率兵往攻东京(今辽宁辽阳),攻城而入,大掠而归。
1213年,成吉思汗会集大军,仍按上次进军路线再次出兵。再入野狐岭,先取宣德、德兴诸城,大败金兵于怀来(今河北怀来县东),追至居庸关。因居庸关防守坚固,一时难以攻下,于是成吉思汗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率主力向西南入紫荆关(河北易县西),攻取涿州(今河北涿县),并令哲别袭取居庸关。哲别奉命率精兵猛攻南口,出其不意而破之,进至北口,与怯台军内外夹攻,攻下了居庸关,率军至中都城下。成吉思汗攻下涿州和易州(今河北易县)后,命怯台等率一部分兵力围攻中都,其余兵分三路,深入金的腹地:右路军由术赤、察哈台、窝阔台率领,循太行山东麓南下直抵黄河北岸卫(今河南汲县),孟(今河南孟县)诸州,再绕太行山麓向北而行,直至代(今山西代县),武(今山西五寨县北)等州,掠河东南、北路诸州府而还;左路军由哈撒尔、斡赤斤等统领,经海而向东,掠蓟州(今河北蓟县)、平州(今河北卢龙县),滦州(今河北栾县)及辽西诸郡而还;中路军由成吉思汗和拖雷带领,率兵南下,接连攻破河北东路和山东东,西路的诸多州府,大肆劫掠而归。从1211年至1214年春,短短三年的时间,除了大名、真定、东平等11城还在固守外,辽西、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共有90余郡被攻破。蒙古军所过之地,烧杀抢掠,房屋被毁,人民被杀,金银财物均被席卷而走,到处一片残破景象。
1214年春,三军会合于中都附近。蒙军诸将要求乘胜攻克中都,但成吉思汗考虑到时机尚未成熟,不可强攻,于是派使者入中都,要求金宣宗完颜珣“犒师”。金朝为形势所迫,只好向成吉思汗贡纳公主,并献童男童女500人,彩绣衣3 000车、御马3 000匹,以及各种金银珠玉,送蒙古军返回漠北。金朝暂时解除了一次危机,蒙、金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和平。
蒙古军北退后,金宣宗慑于其威逼,于五月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以避其锋芒;六月,驻守中都以南的乣军又背叛金朝,投降蒙古。成吉思汗遂又决定于1214年秋再次进军金中都。他一方面遣使金朝,责问金宣宗,一面又任命三木合拔都为主帅,以契丹人石抹明安,汉人王檝为向导,引军南下与乣军会合,围攻中都。1215年五月攻占了中都,尽取库藏,焚烧宫室。又驱兵深入河南,前锋直达开封西面12里的杏花营。由于中原军民的顽强抵抗,成吉思汗感到短期内不能征服金朝,于是在1216年率师北归,转而从事西征。而将继续对金经略的任务全权交给木华黎,任命木华黎为国王,统领汪古、弘吉剌、亦乞列思、兀鲁兀、忙兀等部蒙古士兵,并依靠金朝降将,负责管理新占领区的军事和行政,统领契丹,乣、汉诸军,专征金朝。
当时成吉思汗率主力西征,只留少数军队对付金朝,对金的军事压力大大减轻,但金忽视了这个恢复失地的大好时机,将金军主力用于南下侵宋,只用少量军队和民间武装去对付蒙古军,给木华黎以可趁之机。1217年,木华黎军攻河北、山东诸州,攻陷了蠡州(今河北蠡县)、大名府、益都、密州、易州等州城。1218年攻入山西、攻下太原、平阳、绛州等80余城。1220年,木华黎又亲驻满城,向河北进军,攻下了真定(今河北正定),邢州(今河北邢台),相州(今河南安阳)等州。河北几乎尽归蒙古军所有。此后,1221年秋,又率军攻陷了山西和陕西,1227年夏,又占有了山东全境。至此,金朝在河北、山东的地盘尽失,败局已定。同时,成吉思汗率领的大军在击溃西夏主力后,也挥师入金,攻下了临洮等府州。金哀宗赶紧向成吉思汗求和。不久,成吉思汗去世。在临终时,还念念不忘攻金的部署,下遗嘱让其部众借道于宋、因为宋、金是世仇,必能答应借道,则可以下兵唐、邓之间,直捣大梁,攻破金军。在他死后,继任汗位的窝阔台遵循成吉思汗的遗嘱,采取了联宋灭金的策略。1230年秋,窝阔台与拖雷率军渡过大沙漠,一路南下,大举侵掠金朝。战争初期,两军互有胜负。蒙古军攻下了天成等堡,攻破韩城、蒲城、凤翔、金弃京兆,迁民于河南,潼关以西尽为蒙古军所占有。
但是蒙古军在庆阳(今甘肃庆阳)、卫州(今河南汲县)之战中失利,攻潼关、蓝关时又受挫,进展缓慢。窝阔台采纳拖雷的意见,于1231年夏分三路进兵。窝阔台自统中军,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由洛阳进;拖雷总率右军,绕过潼关,由宝鸡南下,假道宋境,沿汉水而下,由唐(今河南唐河县)、邓(今河南邓县),以成包抄之势,期于次年正月会师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斡陈那颜主帅左军,由济南进军,形成对汴京的三面围攻之势。1232年春,金军进至钧州(今河南禹县)南三峰山,拖雷集精骑阻截,大败金军。金军主将完颜合达战死,移刺蒲阿被执杀,金朝的精锐丧失几尽,潼关守将献关投降,河南十余州相继陷落,汴京孤城受围。三月,金哀宗以其侄曹王讹可为人质,向蒙古求和。窝阔台率军北还,留速不台继续围汴京。同年秋,蒙古遗唐庆等入城迫使金朝投降,被金将士所杀,于是不再议和。蒙古军于中牟击溃入接的金军,汴京于是粮尽接绝,居民至人相食。1233年正月,金哀宗逃往归德(今河南商丘),金汴京元帅崔立杀留守完颜奴申等,献城求降,蒙古军于是占领金都。1233年夏,金哀宗以归德迁逃到蔡州(今河南汝阳)。蒙古军联合南宋一起出兵,会攻蔡州。1234年春,宋军攻破蔡州南城,蒙古军攻破西城,金哀宗自杀身亡,金朝灭亡。
蒙古消灭了金国以后,占有了中原三分之二的黄河以北地区,统一了北部边疆和黄河以北。中原内地与四周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这为汉北地区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挥师西征
灭西辽。对金战争后力量更强的蒙古又把目标转向了西方。
乃蛮被灭后,乃蛮王子屈出律逃入西辽。他骗得了西辽皇帝直鲁古的信任,娶公主为妻,又建议收集散处各地的乃蛮、蔑儿乞残部,以帮助西辽作战。待收集起上述残部后,屈出律就利用它们来反对直鲁古,企图夺取帝位。同时他又遣使与中亚地区的花剌子模暗中密谋,结成联盟,试图共灭西辽,瓜分其国土。1211年,屈出律与花剌子模合谋,俘获了直鲁古、篡夺了西辽耶律氏的政权,西辽实际上已经灭亡了。但屈出律表面上将直鲁古奉为太上皇,袭用西辽国号。篡国之后,他继续倒行逆施,实行残暴的统治,并强迫伊斯兰教居民改信佛教或景教,引起了普遍的痛恨。
1216年,成吉思汗从中原回到蒙古后,即派遣不速台率军追击流散在乃蛮界外的蔑儿乞残部,追至垂河(今吹河)而歼灭之。又派朵儿伯朵黑申平息了秃马惕部的反叛。1218年,派术赤追击并降服了乞儿吉思部的叛军,解除了西征的后顾之忧。同年,成吉思汗以追杀屈出律为名,派大将哲别率蒙古军两万铁骑西征屈出律。屈出律当时正在可失哈儿,闻知哲别的蒙古军到来,不敢交锋,立即逃窜。哲别军向当地居民宣布只追屈出律,不侵害百姓,保证人民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取得了当地人的积极协助。屈出律逃到巴达哈伤边境撒里桓的时候,被当地居民捕获,交给了蒙古人。哲别只杀屈出律,招降了附近各城,占领了西辽故地。
征伐花剌子模。花剌子模位于阿姆河下游,是当时中亚的一个大国,疆土广大,几乎占有了整个中亚细亚的全部。八世纪以来,它相继受阿拉伯帝国,萨曼王朝、哥疾宁王朝和塞尔柱帝国的统治。1097年,塞尔柱帝国命突厥族大臣阿奴思惕斤的儿子护都不丁摩诃末为花剌子模行政长官,并袭用花剌子模沙的称号,相当于花剌子模的国王。当成吉思汗崛起于蒙古草原时,花剌子模的势力也臻于极盛。
西辽灭亡后,蒙古和花剌子模的疆土便连接起来了。成吉思汗攻入金朝的消息传到中亚,当时的国王摩诃末为了证实这个消息并探听蒙古军的实力,派使团来到中都。成吉思汗以友好的态度接待了使团,表示愿与花剌子模友好来往,允许双方商人自由往来交易。并派使团携带大量金银珠宝和昂贵的纺织品,去花剌子模回访,递交了一份国书,此后不久,成吉思汗又命后妃,诸王和大臣们各派二三名亲信。给以资金,组成了一支四、五百人的商队,跟随花剌子模的商人去进行贸易生利,商队到达花剌子模边境锡尔河畔的讹答剌城时,该城的长官亦难出贪图商队的金银财宝,下令拘捕了商人,诬指他们是间谍,并派人报告了摩诃末。摩诃末下令杀死全部的商人,没收货物。仅一个商人逃脱,逃回蒙古,向成吉思汗报告。
成吉思汗得到报告后,意欲兴兵复仇,但当时西进的障碍还未完全解除,因此他暂不出兵,派出三名使臣到花剌子模,指责摩 诃末背信弃义的行为,询问商人被杀的真相,要求交出凶手亦难出。面对成吉思汗的威胁,摩 河末为了表示大国国君的尊严,不但拒绝了成吉思汗的要求,而且下令杀死了为首的使臣,剃掉了两个副使的胡须,然后放他们回国去见成吉思汗,并立即开始整军备战。
成吉思汗从逃回来的商人口中对花剌子模的强大兵力以及国内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侦知花剌子模内部矛盾重重,民怨极深,可以攻取,他对这次出征作了认真的准备。先灭了西辽和蔑儿乞残部等,消除了西征途中的障碍。当速不台在追击蔑儿乞残部时,花剌子模发兵北进,与蒙古军相遇,双方势力初次接触。蒙古军直捣花剌子模中军,几乎生擒摩诃末。这次军事接触,成吉思汗进一步看清了双方力量对比,认为西征花剌子模的时机已成熟,遂下定决心进攻花剌子模。
1219年,成吉思汗借兴师问罪之名,亲率20万大军出发西征花剌子模。蒙古军一路所向无敌,不到几个月就到达了花剌子模边界的讹答剌城下。当全军集中后,立即兵分四路,分头前进:第一路由察哈台、窝阔台率领,围攻讹答剌城;第二路由术赤统领,沿忽章河而下,攻取毡的(今锡尔河北岸)和养吉干(今锡尔河下游卡扎林斯克南面);第三路由阿剌黑等将领带领,南下攻取别纳客忒(今锡尔河北岸吉日根河流域)和忽毡(今塔吉克加盟共和国列尼纳巴德城),从左右两翼攻取锡尔河畔的各个城市,扫荡花剌子模的边界;第四路由成吉思汗和拖雷自帅主军,越过沙漠,直趋不花剌城(今中亚不哈拉)。围攻讹答剌城的蒙古军攻城达五个月,最后城被攻破,守将海儿汗率余部退守内城,继续抵抗了一个月,进行殊死的反抗,直到只剩下他一人,最后被蒙古军捕获,为成吉思汗处死。
与此同时,术赤率军首先来到了毡的州内。位于锡尔河畔的昔格纳黑城(今哈萨克共和国契伊利东南),连攻7天,袭取了该城。接着又继续前进,攻下了巴耳赤邗(昔格纳黑西北)和讹迹邗(锡尔河下游,亦昔格纳黑附近),占领了锡尔河下游诸城,又派人去毡的招降居民,但招降不成。于是,1220年春,术赤兵临毡的城下。由于毡的城的守将已事先逃走,城内没有掌大权的首领与长官,群龙无首,城内百姓又无作战经验,未作任何战斗准备。蒙古军轻易地攻入了城中,双方无一人伤亡。随后,术赤又派一路军队攻下了邻近城市养吉干,自己率部进驻哈剌忽木之地。
阿剌黑拿率领的第三路军开始只有5 000人。他们很快就攻取了别纳客忒等城,向忽毡进发。在忽毡,蒙古军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忽毡城城堡高大,坚固,处于锡尔河中央。守将帖木儿灭里是花剌子模的民族英雄,英勇善战。当蒙古军兵临城下时,帖木儿灭里率精锐固守城堡,坚持抗战,屡屡打败了蒙古军、后来蒙古军准备了许多箭和弩炮进行激战,成吉思汗又派兵支援,帖木儿灭里才因寡不敌众,率部弃岛登舟,试图向忽章河下游退却。蒙古军沿着河岸追赶,并设下埋伏,准备予与歼灭。帖木儿灭里得知蒙古军设伏的消息后,即舍舟上岸,与蒙古军接战,厮杀了几天后,人马伤亡过半,部卒散亡殆尽,帖木儿灭里本人单骑逃入玉龙杰赤,忽毡城为蒙古军所占。
成吉思汗和拖雷率领主力中军向不花剌进发。蒙古军沿锡尔河东岸前进,首先来到匝儿讷黑城下,城中居民纳城投降,蒙古军不费一兵一马就占领了该城。然后,蒙古军又很快进入了讷儿(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努腊塔)境内,向讷儿城进军,讷儿人献粮草投降,采取了不抵抗政策。1220年二月,蒙古大军抵不花剌城下。当时,不花剌城中有2万守兵,一见蒙古军队来,守将就率领一部分军队出逃,蒙古军收集队伍,尾随追击,一直追到阿姆河边,将不花剌军消灭殆尽。不花剌居民开城投降,蒙古军入城肆意践踏。当时还有一部分居民据守内城不降,不断地对蒙古军进行夜袭。蒙古军纵火焚烧整个居民区,以孤立守军,并以火攻内城,使守军陷入了绝境,终于攻破内城,杀害了3万多人。肃清内城的反抗后,成吉思汗夷平了不花剌城,驱散了居民,并强征青壮年从蒙古军,作其攻敌略城的炮灰。
攻下不花剌城后,成吉思汗又进围河中首府撒马耳干,同时察哈台和窝阔台率领的军队在攻陷讹答剌后也来此会合,共同围城。为了保卫都城,摩诃末派了11万军队驻守城中,加固城防,还预先征收了3年赋税来支持战争,并打算建长城环绕撒马耳干城及其城郊,以作另一层防守。但摩诃末本人御敌信心不足,一听到蒙古军进入河中的消息,不是率军坚守,而是带领一部分军队慌忙地逃出城外,退到阿姆河以南。国王带头出逃,影响了军民的情绪,城中几万守军竟不敢迎战。围城5日,城内军民支持不住,献城投降。蒙古大军进入城内,杀了投降的将卒3万多人,又从幸存的人中,选了3万名工匠分赐给成吉思汗的诸子,亲属和臣属;又从青壮年中挑出3万人,编成一支签军,随蒙古军作战。其余的人则在交纳大笔赎金后许其回城。成吉思汗委派几人管理该城,又亲率军队去征服呼罗珊,又遣另一支军队去进攻花剌子模旧都玉龙杰赤。
当成吉思汗在围攻撒麻耳干时,从投降过来的摩诃末的将领口中闻知摩诃末已渡过阿姆河,退驻阿姆河南。成吉思汗遂决定在摩诃末的军队来援之前,将其消灭掉。于是派哲别、速不台和脱忽察儿各领1万精骑,分兵三路渡河追击。哲别、速不台的军队很快就冲到摩诃末的驻地,摩诃末惊慌失措,连夜逃窜至巴里黑(今阿富汁马扎里沙里夫西),后又向你沙不儿(今伊朗境内)逃窜。哲别、速不台渡过阿姆河,首先抵达巴里黑,城内居民纳款投降,于是蒙古军继续向西追赶,沿途传檄谕降,并不攻城略地,直向你沙不儿追击。1220年6月哲别与速不台军至你沙不儿城,城内居民纳粮草进贡,于是蒙古军从城下通过,分几路追踪摩诃末。摩诃末先逃到哈马丹(今伊朗西部哈马丹),又逃到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的一个岛上,不久病死,死前传位于其子札兰丁。
驻在玉龙杰赤的守将听说摩诃末弃城逃跑以后,也立即率领部众离开了玉龙杰赤,仓皇出逃。后花剌子模的名将帖木儿灭里来到玉龙赤杰,整顿军备,并率军出击术赤军,夺取了养吉干城,但随即弃城退回。其后扎兰丁兄弟逃回玉龙杰赤,但由于与守城将领不和,又逃出该城,去呼罗珊一带避难,帖木儿灭里率300骑从之。不久,术赤、察哈台、窝阔台率领大军相继来到玉龙杰赤城下,经数月围攻,才攻入城中,将所有的居民驱逐出城,进行了报复性的全城大屠杀,并决阿姆河堤,引水灌城,使玉龙杰赤城变成一片废墟。
成吉思汗和拖雷攻下撒麻耳干以后,向那黑沙不出发,经过碣石(今乌兹别克卡什卡河流域的沙赫夏卜兹)、铁门关(今乌兹别克境内)南下。派遣拖雷率一支精锐部队去攻取呼罗珊诸城,自己则统领大军去进攻阿姆河北岸的要塞忒耳速(前苏联捷尔梅兹)。蒙古军抵达忒耳逮城下后,召谕城中居民投降,但招降失败,两军激战11天,终于破城。蒙古军毁其城堡,尽屠城内居民。此后,又屠杀,袭击了沿途各城寨。于1221年初渡过阿姆河,直抵巴里黑城,因城中居民带着大量物品出城投降,遂由此进攻塔里寒寨(今阿富汗木尔加尔河上游地区),围寨7月,始将其攻克,于是将寨内军民屠杀殆尽。
1221年春,拖雷率领人马进入呼罗珊地区。蒙古军先抵达马鲁(今土库曼共和国马里城),城内守军欲从旁门突围,但被蒙古军打退。马鲁城的教长出城投降,拖雷假称赦免城民,但入城以后,即将居民驱出城外,除400工匠外,其余人皆杀死,将马鲁城夷为平地。其后,拖雷率军进攻你沙不儿城,城中遣人去见拖雷,要求宽恕,同意上贡,但由于你沙不儿城曾抵抗过蒙古军,射杀了蒙古将领脱忽察儿。因此拖雷不接受投降,下令部属猛攻城池,破城后,蒙古军涌入城中,肆意杀戮,除工匠400人得以幸免外,其余居民皆被杀尽。离开你不沙儿后,在回军途中,拖雷又攻打了也里城(今阿富汗赫拉特),激战8天后,城中出降,因此幸免于全城性的大屠杀,只杀死了扎兰丁的军队12 000人。
另一方面,扎兰丁出走玉龙杰赤后,一路行经奈撒,你沙不儿,也里等地,来到哥疾宁。花剌子模的一些将领率领残部陆续归附,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势力又逐渐复兴起来。于是屯兵八鲁湾(位于今阿富汗失儿河流域),出击蒙古军。成吉思汗得到消息后,即派失吉忽秃忽率领3万人马来追击扎兰丁。双方会战于八鲁湾附近,蒙古军大败而走,死伤过半。八鲁湾之战,花剌子模军取得了最大的一次胜利。振奋了各地的花剌子模军民。但扎兰丁部众获得暂时的胜利后发生了内讧,10几万军队分崩离析,各据一方。这时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大军前来进攻,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歌疾宁。札兰丁自知不是对手,于是向申河(今印度河)出逃,单骑渡河逃往印度。成吉思汗派拖雷等率一支军队追击到印度和波斯,因当地气候炎热,不耐酷暑而退兵。
成吉思汗又派遣各路军队,前往各城去镇压花剌子模居民的起义,彻底消灭了花剌子模,于1222年秋率军东归。
横扫欧亚大陆。哲别、速不台在奉命追击摩诃末后,又以追逐逃敌为借口,攻入欧亚各地,像一阵旋风,横扫所过之境。
他们先抄掠了波斯各地,攻下了德黑兰以南的剌夷城,随后又摧毁了库姆城,向哈马丹进军。哈马丹居民为保全身家性命,赶紧表示归附。于是蒙古军接受投降,绕城而去,一路烧杀挺进。
1220年秋,蒙军进入阿哲儿拜占(今阿塞拜疆)境内,向首府进军。阿哲儿拜占的国王自忖难以抵敌,一听说蒙古大军到来,即闻风而逃,又派城中的贵族献纳金银、衣物、牲畜,向蒙古军求和。哲别等遂率军离去,退出阿哲儿拜占,驻冬于木干草原。
1221年初,蒙古军攻入谷儿只(今格鲁吉亚),击败城中守军。但谷儿只境内丛林茂密,行军十分困难,于是旋即退兵。
当年春天,蒙古军再次进入阿哲儿拜占。城中居民再次屈服,献物请降。蒙古军又前往攻击蔑剌哈(今阿塞拜疆省马腊格)。城内军民奋起抵抗,但是群龙无首,各自为战,很快就被攻破。这时,在哈马丹的花剌子模沙的家臣纠众反叛,杀死了蒙古长官。于是蒙古军队又向哈马丹进军,尽杀居民,焚城而去。
1221年秋,蒙古军第三次进入阿哲儿拜占。俗话说“一二不过三”,可是城中居民仍忍声退让,献上大量物品,送走了蒙古军。
离开阿哲儿拜占后,哲别等又率军进入阿儿兰地区,攻下了拜勒寒城和干札城,随后又再次攻入谷儿只境内,一举歼灭了3万谷儿只军,继续北上。一路越过高加索岭,进入阿速与钦察部地区。在这一地区,蒙古军受到了钦察和阿速等高加索部落的联合抵抗,但哲别等以智取胜,采取分化敌营、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剿灭了阿速各部和钦察部,获得大胜。
钦察人的残余逃到斡罗斯(即俄罗斯),西迁到亦的勒河(伏尔加河)和涅卜儿河(第聂伯河)之间的钦察人处,向其求援,随后又向斡罗斯人请求援助。斡罗斯人组成联军,拒绝了蒙古军的和议,出兵钦察草原,迎击蒙军。蒙古军见敌人力量强大,不宜强攻,就暂时向后退撤,诱敌深入。1223年五月,双方在迦勒迦河(乌克兰境内喀尔科河)会战。尽管斡罗斯军队英勇奋战,但联军指挥不统一,各自为战,很快就被击溃,死者相枕,生还者仅有十分之一。
随后,蒙古军又乘胜前进,长驱直入,深入到斡罗斯南部,又沿黑海北岸进入克里米亚半岛,未遇任何抵抗,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攻占了沿途各个城市。
1223年底,哲别、速不台率领获得赫赫战功的远征军班师回朝。沿途又降服了里海、咸海间的康里国,然后经由里海、咸海之北,与西征凯旋的主力部队会师东归。
西征胜利以后,成吉思汗将被征服地区作为兀鲁思,分封给他的三个儿子,作为世袭领地:长子术赤封于钦察、花剌子模及康里国故地,在今天的咸海以西,里海之北。术赤早死,这一封地后来归于他的儿子拔都。次子察哈台封于西辽及畏兀儿故地,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等地;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在今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后来以这些封地为基础,形成了蒙古的四大汗国。而末子拖雷,依照蒙古族的惯例,在成吉思汗死后,继承了父亲的直属领地,即斡难河及客鲁伦河流域一带的蒙古东部地方。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的活动,不仅对蒙古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统一了塞外蒙古诸部,建立并巩固了蒙古政权,改变了蒙古部落长期的落后面貌,并为后来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知人善任,英勇善战,精通各种战略战术,率领部下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他的暴力行动固然给被征服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过不掩功,他仍是蒙古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骄傲,仍不失为一个顺应社会历史潮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