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

火烧 2021-07-26 10:30:26 1077
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种)Victorgorgia iocasicasp. nov. 海洋所镖毛鳞虫(新种) 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 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种)Tritonia iocasicasp. nov. 海洋所异胸虾(新种)Sternostylus iocasicuss

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种)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海洋所镖毛鳞虫(新种) 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

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种)Tritonia iocasica sp. nov.

海洋所异胸虾(新种)Sternostylus iocasicus sp. nov.

海洋所长茎海绵(新种)Caulophacus iocasicus sp. nov.

8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纪念活动上,正式命名了5个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种。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分别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种)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镖毛鳞虫(新种) 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种)Triton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异胸虾(新种)Sternostylus iocasicus sp. nov.、海洋所长茎海绵(新种)Caulophacus iocasicus sp. nov.。

据介绍,海洋生物分类是中科院海洋所自建所起孕育形成的特色学科,汇聚了曾呈奎、刘瑞玉、郑守仪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领头分类学家,创建起全国海洋生物门类最为齐整、研究力量最为雄厚的分类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涉及了几乎所有重要海洋生物门类的分类研究,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中心和策源地。

近年来,从近海走向深海,在西太平洋海山、热液和冷泉等深海的生物多样性探测与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大量新发现,已形成重要国际影响。

自2009年至2020年3月,中科院海洋所的分类学者发表了2新科、2新亚科、17新属、276个新种,发表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新物种占国内总数的65%;发表深海生物 1新科、2新亚科、6新属、83个新种。

在此次发布的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中,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种)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高约33cm,呈扇状,亮紫色,寓意“紫气东来”,隶属珊瑚纲、软珊瑚目、紫柳珊瑚科。2019年发现于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1549米水深。

海洋所镖毛鳞虫(新种) 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长6–7cm,体覆闪亮的金色鱼叉状刚毛,犹如“黄金战甲”。隶属多毛纲、鳞沙蚕科、镖毛虫属。于2019年发现于卡罗琳海山888~980米的岩石底。

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种)Tritonia iocasica sp. nov.首次在西太平洋发现的深海海蛞蝓(又称海兔),隶属腹足纲、裸鳃目、三歧海牛科。2019年发现于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970~1262m深的岩石底。体长达12cm,前部呈粉红色,以红珊瑚为食。

海洋所异胸虾(新种)Sternostylus iocasicus sp. nov.铠甲虾新种,隶属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异胸虾科。成体长约18厘米,头胸甲胃区长有六边形排列的刺,螯足和步足细长,长有6或7列尖刺。该种与柳珊瑚共生,于2017年、2018年分别发现于卡罗琳海山和麦哲伦海山1246-1366米深。

海洋所长茎海绵(新种)Caulophacus iocasicus sp. nov.高达450厘米,长茎秆上生有多个分支,顶端具蘑菇状的小海绵体。寓意“继往开来,生生不息”,隶属六放海绵纲、松骨海绵目、花骨海绵科。2017、2019年发现于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859~1054米深的岩石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