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孔子第六世孙 治世「九經」,孔子的領導之道

火烧 2022-06-21 07:45:29 1036
治世「九經」,孔子的領導之道 上次我們聊到《中庸》中的「五達道」與「三達德」,即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這五種關係,以及知、仁、勇這三種品德。這都是我們從修身學養到入世處事過程中需要著重注意的問題

治世「九經」,孔子的領導之道  

孔子第六世孙 治世「九經」,孔子的領導之道
上次我們聊到《中庸》中的「五達道」與「三達德」,即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這五種關係,以及知、仁、勇這三種品德。
這都是我們從修身學養到入世處事過程中需要著重注意的問題。
而之後,孔子接著入世處事這一環繼續發揮,為我們總結出了我們入世治世的九經,即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九個要點。
雖然這些所謂「大臣」、「諸侯」、「庶民」等等辭彙存在一定時代性,但這九經中的道理放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下面我們就來逐一品析。
首先,修身,子曰:「修身則道立。」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修身永遠是立身之本。
無論是《大學》三綱的「明明德」而後「親民」、「止於至善」,「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七證功夫,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夫次第。
還是《中庸》總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所闡述。
先內明而後外用,先自立而後利人,先修身而後治國,這是永恆不變的學養邏輯。
所以,不論我們將來準備做什麼,都不應忘記修身乃是人生立足之本。
而之後孔子補充:「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這是對修身這個概念進行的一個進一步的解析。
「齊」在當時的年代是「齋」的意思,所以齊明的意思也就可以理解為現代人說的心齋,就是澄心靜慮的狀態,也就是《中庸》前面所說的未發之中的心性本位。
而盛服我們需要結合時代去理解一下,當時的儒者非常注重禮儀形象。
所以穿衣打扮都是十分有講究的,就好比現代出席正式場合要穿西裝是一個道理的,這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這也就是修身的一部分。
而「非禮勿動」則是強調做事的合理性,禮即是理,是人們制定出來約束人們行為的規矩。
古代有《周禮》、《儀禮》,現代有諸如「文明條例」、「行為規範」等等,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非禮勿動」就是讓我們遵守這些規矩,不要胡作非為、肆意妄為。
很多人可能對於這個禮有所質疑,認為現代人都講「自由」,不願受到約束。
但儒家講「非禮勿動」其實更多的是在強調個人自我內心的管控,而不是執著於禮的形式。
從心中自發去「敬」,也就自然而然做到「非禮勿動」了。
而在這慎獨、明辨的自我督促下,功夫日深,修身之本也就漸漸能夠通達體悟了。
後世很多人都不明所以,一味強調禮的形式,而忽略了內心的管控才是根本,本末倒置,以致產生後世諸多壓迫人民的封建禮教,惹來爭議,實乃罪過。
第二條,尊賢,子曰:「尊賢則不惑。」剛愎自用、狂妄自大是人生一大弊病,而且越是小有成就的人越容易犯這個毛病。
覺得自己挺厲害,聽不進去別人的勸告,這就是陷在狂妄的漩渦中了,人往往在這個時候就要犯錯誤了。所以,人不論什麼時候,都需要懷尊賢之心來自我約束。
孔子告訴我們:「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這就涉及到領導的心理問題了,人當了領導之後,哪怕再過平淡的人,心中多少是有些得意的。
這個時候尤其愛聽下面人的馬屁,但以史為鑒,馬屁是最害人的,愛拍馬屁的人往往因討得領導歡心而得勢,但事業往往也就毀在這些人手裡。
例如趙高、劉瑾、魏忠賢等等為代表的閹黨問題,宦官討得皇帝開心而把持朝政迫害大臣的例子數不勝數。
所以,懂得明辨是非,在這正話、反話、好話、壞話中靈活把控,是一個合格領導的必修課。
而遠色則不必多說,「色字頭上一把刀」,男女之事固然是本性所發,但也要注意原則和尺度,莫要喪德自毀。
而賤貨則是告訴我們要控制自身貪慾,貪婪這種本性如若不加以控制,那麼是會越來越嚴重的。
很多因投機、受賄等等原因犯下罪行的人事後談起過程,都沒有想到過自己會變得如此麻木,明知違法卻依舊不知回頭,這就是因為放鬆貪慾所導致的後果,這一點一定要引起重視。
最後的貴德便不必多說,因為全本《中庸》乃至整個儒家思想都是在講貴德。
第三,親親,親親在前面我們已經論述過兩次,「親親為大」將我們對於家人這種純粹的情感擴充開來,推廣到別人身上,愛自己,愛家人,進而愛人,這是「仁」德的境界。
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包容心,能夠減少社會中很多不理解和矛盾。
第四和第五是敬大臣和體群臣,因為都是君臣關係的問題,故而放在一起來看。這裡的大臣和群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當代社會的高層領導和基層幹部。
自古君權和臣權始終是一對歡喜冤家,互相依賴又互相鬥爭。在明代之前帝王之下是宰相,宰相分管國家各部事物。
很多盛世朝堂的的宰相明面上是皇帝的臣子,而私下都是皇帝的老師或者摯友,皇帝是十分敬重和依賴宰相的,而宰相往往也能做到心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一心輔佐皇帝,君臣齊心治理國家。
而自打建立大明帝國之後,朱元璋特別在意相權對皇權的制約,於是殺李善長,廢宰相制,六部尚書提升為正二品直屬皇帝,而且設立庭杖制度、錦衣衛制度,這就等於不僅沒收了相權,還沒收了大臣們的尊嚴。
皇帝對大臣沒有了「敬」,大臣們又如何能跟皇帝一心去治理國家?
所以這也是明帝國沒落的一大原因之一。
這是對於高層領導,而對於基層幹部來說,要給與足夠的體恤,最直接的就是給與信任和勞動報酬。孔子講:「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
給與基層幹部足夠的信任,讓他們放手去干,同時基層工作不容易,勞動報酬也要跟上,如此一來,既有領導的信任,錢也足夠多的,自然也就「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了。
這是一些當領導的學問。之後,孔子又談到了國家發展的問題,子庶民、來百工和柔遠人。
聊這三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普及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背景,周天子最初的時候分封了數百個諸侯,後來很多諸侯國滅亡或是被吞併了,也就漸漸只剩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種實力強大的諸侯國了。
可以思考一下,遼闊的華夏大地上,總人口也就幾千萬人的原始農業大國中的諸侯國之間該如何競爭呢?沒錯,依靠百姓、人才、以及工商業、手工業、原始科技。
有了百姓才有人種地,才能夠徵兵作戰,所以要子庶民,善待自己的百姓。
而百工就是各種行業都要發展,比如當時很有名的墨翟與公輸班鬥技的故事,有了這些在當時很先進的城防武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提升本國的軍備威懾力。
而對於百姓來說,也是生產力提升的一種方式。這就是古代科技的發展。
只可惜,先秦都已經提出了來百工,重視工商業、手工業、科技的發展,而到了近代反而以「以農為本」、「奇巧淫技」等理由對百工加以打壓,以致近代晚清的羸弱,著實可悲。
而所謂柔遠人則是古代的人才政策。很多人談起春秋戰國時期都非常詫異,為什麼諸如孔子、孟子、騶衍、蘇秦、張儀、韓非等等這些人能夠周遊列國,甚至幫助秦國奪得霸主地位的張儀、商鞅、李斯等人都不是秦國人。而且這些人前腳還在敵國為相,後腳就能跑到自己國家來要官。
這樣君王也能真心接納他們嗎?還有當時的人們都沒有忠於自己國家的情懷嗎?
出現這種現象正是因為當時人才太過於稀缺了,就好比現在社會一個技術一流的工程師各大企業都搶著要挖是一個道理的。
而且當時的有學之士也都需要一個平台去施展抱負,所以國君吸納人才,人才也在挑選國君,哪國有前途,哪國待遇好,我就去哪國。
於是也就有了當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奇景。
最後,懷諸侯,這是孔子提到的外交政策。
懷就是包容的意思,孔子主張對待諸侯國要持有包容、合作的態度,大家共同發展,造福百姓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而不是去侵佔和掠奪別國。
這種胸懷天下的格局其實便於我們當代主張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點非常相似,這種自古傳承下來的情懷也與某帝國主義在格局上高下立現。
綜上,這是孔子結合「五達道」和「三達德」而進一步發揮總結出來的一些處事、治世的觀點。
最後孔子總結:「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這九經固然是非常不錯的治世方略,但歸根結底「其政在人」,只有真正有德有才之人才能去把握好、實施好這些政策,這又要回歸領導者修身正己、自立利人這個絕對第一的大原則上來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