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兰州市榆中县撤县设区被批准 兰州榆中历史

火烧 2022-05-18 06:54:39 1061
兰州榆中历史 一、请教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历史沿革 榆中,距今约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上古时为羌住地,后被匈奴占据。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

兰州榆中历史  

一、请教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历史沿革

榆中,距今约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上古时为羌住地,后被匈奴占据。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一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治所在今兰州市城关区东岗镇,隶属陇西郡。秦汉之际,复被匈奴攻占。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复置榆中县,隶属陇西郡。元拧二年(前 121)置勇士县,辖榆中苑川河东北地区,治所在今定西县境内。后榆中、勇士二县改属天水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设金城郡,榆中县改属金城郡,勇士县仍属天水郡。明帝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为汉阳郡,辖勇士县,榆中县仍属金城郡。灵帝中平元年(184),勇士县北部被羌胡占据。三国时,榆中县为曹魏政权金绒郡属县。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355),榆中县被前凉李俨所占。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前秦灭前凉,榆中属前秦。太元十年(385)鲜卑族乞伏国仁在苑川筑勇士城,建立西秦,置苑川等12郡,榆中县隶属苑川郡。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废县,设榆中镇。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废榆中镇,恢复榆中县置,隶属金城郡。北周废榆中县,其地并人子城县,仍属金城郡。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新置兰州,领金城郡,金城郡领子城1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建置,兰州领子城等4县,治所在子城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又改兰州为金城郡,将子城县改为金城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金城郡又改为兰州,废金城县,其地并人五泉县,属兰州。高宗咸亨二年(671),五泉县又改为金城县。玄宗天宝元午(742),又改为五泉县。代宗宝应元年(762),榆中全境陷于吐蕃。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西夏赵元吴攻占榆中地,据吐蕃康古城。庆历三年(1043),赵元吴改康古城为龛谷城。神宗元丰四年(1081)八月,宋熙河路经略使李宪率部攻克西夏龛谷城,改城为寨。元祐七年(1092),废龛谷寨,庆州知州穆衍筑定远城。绍兴三年(1096)复修龛谷寨为堡。崇宁三年(1104),今榆中县西部部分地区属兰州兰泉县,绍兴元年(1131),金人攻进榆中全境。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省龛谷、定远二入金州,金州成为不领县的州,改属陕西行中书省管辖。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降金州为金县,治所移至今城关镇,属临洮府。宪宗成化四年(1468),改属兰州。清初,金县改属临洮府。乾隆三年(1738)又属兰州府。 民国2年(1913),将兰州、巩昌2府并为兰山道,金县属兰山道。民国8年(1919),因与奉天(今辽宁)金县同名,8月改为金城县,10月恢复榆中县。民国16年(1927)改道为区,榆中县属兰山区。民国17年(1928),实行省、县两级制,榆中县直隶于甘肃省政府。民国25年(1936)5月,隶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门941)8月,直隶于省政府。民国33年(1944)12月,隶属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8年 (1949)8月16日榆中解放,成立榆中县人民政府,隶属会宁专员公署。9月,改属定西专员公署。 1956年9月,榆中县人民政府委员会改为榆中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1月,成立榆中中县革命委员会。1970年4月,划归兰州市管辖。1981年1月,撤销榆中县革命委员会,恢复榆中县人民政府。

采纳哦

二、榆中县的历史文化

2014年,榆中县拥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

中国兰州首届榆中冰雪节于2011年12月20日-2012年2月10日在榆中二龙山风景区(原石门度假村)、兴隆山滑雪场隆重举办。 第1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于2013年7月22日至27日在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举行,这是甘肃省,也是西北地区高校第一次承办全国性大学生体育赛事。

“兴隆祥娃”卡通形象由兴隆山马麝、山、水、人等共同组成,卡通形象以国家AAAA级风景区兴隆山马麝为原型设计,融合了鲜明的城市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征,突出马麝轻快敏捷、活泼可爱、善跳跃的特点,塑造出活泼、可爱、灵巧、机敏的卡通形象,突出雄麝的獠牙和肚脐部位的香囊,绿色的身体象征着榆中优美的生态环境,代表榆中境内耸立的“黄土高原最高峰”马衔山和“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卡通形象身上的一朵朵水花象征着九曲黄河穿越榆中时所体现的拼搏进取、川流不息的精神,突出了榆中县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兴隆祥娃”张开的双臂和生动俏皮的笑容,展示了榆中人民热情好客的气息和开放包容的胸襟;竖起的大拇指则象征着榆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全力打造宜居宜游、宜商宜业山水名城的信心和决心。 。

三、榆中金崖尚古城历史,什么时候有些名称

金崖镇位于甘肃省榆中川西部,黄河一级支流宛川河中下游,地处东经140°02′30″、北纬36°54′40″,距兰州市区16.7公里,距榆中县城20公里。东邻夏管营镇、三角城乡,南接定远镇、连搭乡,西依来紫堡乡、皋兰县,北靠哈岘乡、贡井乡。是榆中北山地区、会宁西部地区出入兰州之门户,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明显。宛川河由东向西横贯境内,河南土地相对较为宽广,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区;河北土地较少,但工业企业较多,是省内重要的塑编加工基地。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2000年底金崖镇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镇。

兰州市榆中县撤县设区被批准 兰州榆中历史

请采纳

四、兰州市历史的资料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十六国前凉时又移金城郡治于此。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统一中国后,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又改为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兰州被吐藩所占,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就被党项族占据。

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卫归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复设兰州卫。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 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当时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州)设道,并兰山、巩昌二府为兰山道,辖管皋兰、红水、榆中、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临潭、陇西、岷县、会宁、漳县等十五县。道尹驻省会皋兰县。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划甘肃省为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民国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 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和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参考资料:://ciwo.lanlian/cgi-bin/lb5000/view.cgi?forum=36&topic=387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