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多喜欢朱标 囚犯临死前念了一首诗,朱元璋拍手称赞,并下令:把监斩官和刽子手处死
囚犯临死前念了一首诗,朱元璋拍手称赞,并下令:把监斩官和刽子手处死
纵观中国古代五千年的历史,有才的人数不胜数,可凭着自己一身才气能让刽子手给他殉葬的,古往今来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明朝初年的孙蕡。
孙蕡,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平步(今顺德平步乡)人,明初“南园诗社”的创办人之一。他仪表堂堂,性格通达、豪爽,更兼才华横溢,下笔便能成文。可就是这么一个人,仕途却是坎坷异常。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高中进士,此后历经二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最终也只是做到了一个翰林典籍,连县令都比不上。
更让人受不了的还在后面,屈才也就算了,他的死更是让人唏嘘叹惋。洪武26年(公元1393年),开国将领蓝玉被人诬陷谋反,早就忌惮他功勋的朱元璋当即就把他下了大狱,严加审问。后来定成铁案,把蓝玉剥皮实草,并祸灭三族,只要是跟蓝玉有过来往的一个不留,总共杀了一万五千余人,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的明初四大案之一。
很不幸,孙蕡就被牵连在内,他仅仅是因为给蓝玉画了一幅画就被牵连,可谓是冤枉至极。他实在是难平胸中悲愤之气,在临刑之际,一首绝句脱口而出: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照理说这本来没什么,犯人都要死了,让他发泄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刽子手也就没当回事。可没想到朱元璋竟然问道:“那孙蕡临死前说的什么?”那刽子手莫名其妙,不知道皇上此话何意,可又不敢欺君,于是就如实说了。
岂料朱元璋听了之后勃然大怒道:“既然它能吟这么好的诗你们为何不来告诉我,反而那么着急把他杀了?”那几个刽子手听了哑口无言,谁想到朱元璋居然因为此事,将监刑的指挥也杀死了。

看到这里,我们大家就有疑问了,这孙蕡有才不假,可朝廷中是最不缺人才的地方,何至于为了一个有谋反嫌疑的犯人就把监刑人员也杀死呢?朱元璋真的那么嗜杀吗?
其实,这不过是朱元璋的一个借口,大家细读孙蕡的这首诗就知道了,诗的上半句描绘的是行军打仗的情景,下半句就是被杀头的凄凉了。他想表达的意思不言而喻:皇上把昔日劳苦功高的臣子都杀尽了,以后谁还敢尽忠报国呢?其中的谴责和愤慨溢于言表。
作为被谴责对象的朱元璋,一腔怒火无处发泄,再想想此事传播开来的后果有多严重,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件事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在场的人都杀了以绝后患,围观的百姓没法确定,就只能先从这监刑人员身上下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