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华夏民族的概念 华夏(汉民族的别称)详细资料大全

火烧 2021-06-23 00:26:04 1061
华夏 汉民族的别称 详细资料大全 华夏(Huá xià)是中国的古称,同时也是黄种人汉民族的别称。最初是代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来扩大至将九州地区全部包括在内,遂成为神州(即汉地,

华夏(汉民族的别称)详细资料大全  

华夏(Huá xià)是中国的古称,同时也是黄种人汉民族的别称。

最初是代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来扩大至将九州地区全部包括在内,遂成为神州(即汉地,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及汉族的别称 ,又称为“汉地九州”。

华夏民族的概念 华夏(汉民族的别称)详细资料大全

又有“东夏”、“南夏”、“西夏”的词称呼华夏(汉地)的局部地区。

基本介绍

中文名:华夏外文名:Hua Xia、An ancient name for China同义词:汉族、汉地、中国民族:汉族历史:5000年 词语释义,先秦的华夏地域,西汉,东汉,晋代,隋代,明代,现代,

词语释义

先秦的华夏仅仅用来代指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再加上行周礼与臣服于周朝的宋、陈等异姓诸侯。不守周礼又称王的吴国虽是“周之胄裔”,也被视为蛮夷;作为轩辕黄帝之子少昊的后裔,郯国一时被视为“中国”,一时被视为“四夷”;陆终的后裔邾国及轩辕黄帝的后裔莒国也曾经被鲁国视为“蛮夷”,而与鲁国同属姬姓王族的晋国则可以被视为“兄弟”。 到了战国时期,楚、赵、魏、韩、齐、燕六国及秦国都被视为“诸夏”及九州(华夏)的组成部分。 自汉代以后,“华夏”成为汉民族的别称,同时也是汉地的别称,而“华人”一词在狭义上是指汉族。 作为名山大川的四渎五岳五镇也是在九州(华夏)的范围之内。 四渎∶黄河、济水、淮河、长江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华夏的地理范围萌芽于先秦,其地理范围自汉武帝以后稳定不变。

先秦的华夏地域

公元前3707年,轩辕黄帝的地域东至东海、西接崆峒山、南包洞庭湖益阳一带、北达釜山,到了黄帝之孙颛顼时,华夏氏族集团的区域得到了扩大,西极腾格里沙漠、南抵南海。华夏大概范围 大禹受帝舜之命治水,把华夏的地域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 后来曾经从冀州中分出幽州、营州、并州三州,与原有的九州合计共十二州,所以 九州时而又被称为十二州。 西周时把九州中的徐州并入青州、梁州并入雍州,同时又从冀州中分出并州、幽州,所以周代的九州分别为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并州。 东周时期,秦、楚、赵、魏、韩、齐、越、燕、卫、鲁等诸侯国及周王畿都被视为九州的组成部分,楚简《容成氏》也有涉及禹贡九州的记载。 东汉十三州: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后,州逐渐变成行政区。

西汉

西汉有十三州及司隶,十三州分别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兑州、豫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及凉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幽州与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来;凉州本来是属于雍州的;交州在十二分野中被划归九州中的扬州;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来;而司隶分别属于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因此西汉一司隶及十三州的范围等同于九州(华夏)的范围。 九州西汉行政区划 冀州 河东郡、河内郡及魏郡、巨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赵国、广平国、真定国、中山国、信都国、河间国及涿郡、渤海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广阳国及太原郡、上党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 兖州 东郡、陈留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城阳国、淮阳国、东平国 青州 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齐郡、北海郡、东莱郡、菑川国、高密国、胶东国 徐州 琅邪郡、东海郡、楚国、临淮郡、泗水郡、广陵国 扬州 卢江郡、九江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六安国及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 荆州 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国 豫州 弘农郡、河南郡及颖川郡、汝南郡、沛郡、梁国、鲁国 梁州 汉中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巴郡、武都郡 雍州 朔方郡、五原郡、上郡、西河郡、北地郡及京兆尹、冯翊郡、扶风郡及陇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在十二分野中的三河即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三郡的合称,河东郡、河内郡属冀州,而河南郡属豫州。

东汉

汉末的冀州,其范围至少相当于今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山西、陕西六个省市全部地区及内蒙一部份地区。同时,汉代及三国时人口中的“天下”是九州(中国)的代指,“中国”反而只是占有中原的王朝政权的代指,或中原的代指。 东汉建安十八年曾经重新分置全国所属九州州域,冀州范围相当于今辽宁、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及内蒙一部份;雍州州域范围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及广西一部份属益州(梁州);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部是荆州辖境。

晋代

晋代的华夏范围与汉代华夏范围相当,按《晋书·地理志上》及《晋书·地理志下》所描述,西晋全国十九个州各自所属的九州(华夏)州域如下: 冀州∶冀州、平州、幽州、并州 兖州∶兖州 青州∶青州 徐州∶徐州 扬州∶扬州、交州、广州 荆州∶荆州 豫州∶司州、豫州 梁州∶梁州、益州、宁州 雍州∶雍州、凉州、秦州

隋代

按《隋书·地理上》、《隋书·地理中》及《隋书·地理下》所述,隋朝全国各郡各自所属的九州(华夏)州域如下: 冀州∶信都郡、清河郡、魏郡、汲郡、河内郡、长平郡、上党郡、河东郡、绛郡、文城郡、临汾郡、龙泉郡、西河郡、离石郡、雁门郡、马邑郡、定襄郡、楼烦郡、太原郡、襄国郡、武安郡、赵郡、恒山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渔阳郡、北平郡、安乐郡、辽西郡 兖州∶东郡、东平郡、济北郡、武阳郡、渤海郡、平原郡 青州∶北海郡、齐郡、东莱郡、高密郡 徐州∶彭城郡、鲁郡、琅邪郡、东海郡、下邳郡 扬州∶江都郡、钟离郡、淮南郡、弋阳郡、蕲春郡、庐江郡、同安郡、历阳郡、丹阳郡、宣城郡、毗陵郡、吴郡、会稽郡、余杭郡、新安郡、东阳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阳郡、临川郡、庐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龙川郡、义安郡、高凉郡、信安郡、永熙郡、苍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宁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阴郡、林邑郡 荆州∶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阳郡、沅陵郡、武陵郡、清江郡、襄阳郡、舂陵郡、汉东郡、安陆郡、永安郡、义阳郡、九江郡、江夏郡、澧阳郡、巴陵郡、长沙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熙平郡 豫州∶河南郡、荥阳郡、梁郡、谯郡、济阴郡、襄城郡、颍川郡、汝南郡、淮阳郡、汝阴郡、上洛郡、弘农郡、淅阳郡、南阳郡、淯阳郡、淮安郡 梁州∶汉川郡、西城郡、房陵郡、清化郡、通川郡、宕渠郡、汉阳郡、临洮郡、宕昌郡、武都郡、同昌郡、河池郡、顺政郡、义城郡、平武郡、汶山郡、普安郡、金山郡、新城郡、巴西郡、遂宁郡、涪陵郡、巴郡、巴东郡、蜀郡、临邛郡、眉山郡、隆山郡、资阳郡、泸川郡、犍为郡、越巂郡、牂柯郡、黔安郡 雍州∶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凋阴郡、延安郡、弘化郡、平凉郡、朔方郡、盐川郡、灵武郡、榆林郡、五原郡、天水郡、陇西郡、金城郡、枹罕郡、浇河郡、西平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鄯善郡、且末郡、西海郡、河源郡

明代

洪武帝认为“中国之旧疆”(华夏)包括闽粤(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江东、湖湘襄阳(今湖北湖南二省)、赣城(今江西省)、长淮(今江苏省及安徽省北部)、齐鲁、河洛(今河南省)、幽赵晋冀(今河北山西二省及天津北京二市)、秦陇(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巴蜀(今四川省及重庆市)、云南在内。 明朝人认为今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海南八省之地都属于赤县神州(华夏)中的扬州。 明朝人认为今辽宁省的地理范围(辽东都指挥使司)也是属于赤县神州的州域。 根据四库全书版的《明一统志》,明朝全国属于九州(华夏)州域内分野的府县如下: 冀州∶顺天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部分、永平府、延庆府、保全州、万全都指挥使司(万全都司)、太原府、平阳府、大同府、潞安府、汾州府、辽州、沁州、泽州、彰徳府、卫辉府、怀庆府、广宁(广宁卫)以西之地 青州∶济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辽东都指挥使司(广宁卫以东之地) 扬州∶应天府、凤阳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淮安府、庐州府、安庆府、太平府、宁国府、池州府、徽州府、广徳州、和州、滁州、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严州府、金华府、衢州府、处州府、绍兴府、宁波府、台州府、温州府、南昌府、饶州府、广信府、南康府部分、九江府部分、建昌府、抚州府、临江府、吉安府部分、瑞州府、袁州府、贑州府、南安府、福州府、泉州府、建宁府、延平府、汀州府、兴化府、邵武府、漳州府、福宁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罗定州、南宁府及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琼州府 雍州∶西安府、凤翔府、汉中府部分、平凉府、巩昌府、临洮府、庆阳府、延安府、宁夏卫、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河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靖虏卫、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郧阳府部分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汉族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上海 江西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湖南 湖北 贵州 云南 重庆 四川 陕西 甘肃 宁夏 山西 辽宁 河南 吉林 黑龙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