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庙祧了谁 清朝配享太庙十二人,请问清朝配享太庙的有哪些人啊?
清朝配享太庙十二人,请问清朝配享太庙的有哪些人啊?
请问清朝配享太庙的有哪些人啊?
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胤祥、张廷玉、富察·傅恒、图海等。
1、爱新觉罗·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天命元年(1616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序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
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努尔哈赤逝世后,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天聪九年(1635年),被皇太极斥为轻视君上,贪财违法,虐待属人。
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次年,清太宗复斥为越分妄行,轻君蔑法,渐赋闲家居,不问朝政。
终皇太极一朝,因其年长位尊而遭到压抑。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后,为消弭内争,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
顺治五年(1648年),病死于北京,终年六十六岁 ,赐祭葬,立碑纪功。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号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
2、爱新觉罗·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
雍正三年(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4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3、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 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
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4、富察·傅恒
富察·傅恒(约1720~1770年),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外戚、名将,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孙,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第九子,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
初为蓝翎侍卫、山西巡抚、总管内务府大臣,累迁户部尚书等职,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师指挥大小金川之役,降服莎罗奔父子。
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攻打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担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正总裁,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书。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担任经略,督师云南。次年四月,率领京师及满蒙士兵,分三路入缅作战,身患重疾,仍督军进攻,屡败缅军。
后与云贵总督阿桂合攻老官屯不下,遂乘缅甸遣使请和,上疏奏请罢兵,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师回朝,不久病卒。乾隆皇帝亲临府邸奠酒,谥号文忠。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其子福康安平苗之功,赠郡王衔,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5、图海
图海(?—1681年),马佳氏,字麟洲,世居绥芬河(今黑龙江省东宁市)人,隶满洲正黄旗。清朝初期名将。
天资忠悫,性情敦笃。顺治二年(1645年),起家笔帖式,迁国史院侍读。顺治八年(1651年),擢内秘书院学士,迁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
顺治十二年(1655年),加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因事夺官。康熙帝即位,起为正黄旗满洲都统。康熙六年(1667年),拜为弘文院大学士,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充《世祖实录》总裁官。
康熙九年(1670年),改中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康熙十三年(1674年),随信郡王鄂札平定察哈尔叛乱。康熙十五年(1676年),拜抚远大将军,率领周昌降服王辅臣,平定吴三桂叛乱,封为三等公。
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疾征还,卒于任上,追赠少保兼太子太傅,谥号文襄。雍正初年,追赠一等忠达公,配享太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代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廷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察·傅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图海
清朝配享太庙的王侯及功臣问题求解答
清朝太庙位于北京端门左,南向。朱门丹壁,上覆黄琉璃,卫以崇坦,周二百九十丈。凡殿三,前殿十一楹,阶三成,陛皆五出。
前殿两庑各十五楹,东诸王配享,西功臣配享。 太庙中殿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宣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宣统溥仪。东庑配享宗亲郡王,依次为通达郡王雅尔哈齐,武功郡王礼敦,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礼烈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献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裕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怡贤亲王允祥,超勇亲王策凌,科尔沁亲王憎格林沁,功王十三人。 西庑配享功臣,依次为英诚武勋王杨古利,直义信勇公费英东,弘毅公额亦都,忠义果毅公图尔格,昭勋雄勇公图赖,文襄忠达公图海,襄勤伯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大学士傅恒,福康安,协办大学士兆惠,大学士阿桂,共功臣十二人。 清朝太庙分配享殿分东西两殿,东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供奉有功大臣。 东殿供: 武功郡王礼敦 慧哲郡王额尔衮 宣献郡王界堪 通达郡王雅尔噶齐 礼烈亲王代善 睿忠亲王多尔衮 郑献亲王济尔哈朗 豫通亲王多铎 肃武亲王豪格 克勤郡王岳托 怡贤亲王胤祥 超勇襄亲王策凌 科尔沁博多勒噶台忠亲王僧格林沁 恭忠亲王奕欣 西殿供: 超等英诚公赠王爵扬武勋古利 一等大臣赠一等信勇公费直义英东 一等大臣赠公爵额宏毅亦都 内大臣、二等果毅公图忠义尔格 正黄旗满洲都统、一等雄勇公图昭勋赖 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追封一等忠达公追赠太师图文襄海 太傅、保和殿大学士、三等襄勤伯鄂尔泰 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三等勤宣伯张文和廷玉 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一等武毅谋勇公、赠太保兆文襄惠 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追赠郡王傅文忠恒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赠太保阿文成桂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闽浙总督、忠锐嘉勇贝子、赠郡王福文襄康安清朝太庙供奉了十三个大臣,是哪些
清朝太庙供奉了十三个大臣分别是:
舒穆禄·扬古利、费英东、钮祜禄·额亦都、图尔格、图赖。
图海、鄂尔泰、张廷玉、乌雅·兆惠、富察·傅恒、章佳·阿桂、福康安。
1、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字瑶林,号敬斋,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乾隆年间名将、大臣。大学士傅恒第三子,孝贤纯皇后之侄。
福康安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福康安早年参加第二次金川之战。他先后率军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事、台湾林爽文事件、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
此外,他还参加制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和金瓶掣签制度。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赐福康安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太庙,入祀昭忠祠与贤良祠。
2、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1]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3、富察·傅恒(约1720~1770年),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外戚、名将,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孙,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第九子,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
初为蓝翎侍卫、山西巡抚、总管内务府大臣,累迁户部尚书等职,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师指挥大小金川之役,降服莎罗奔父子。
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攻打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担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正总裁,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书。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担任经略,督师云南。
次年四月,率领京师及满蒙士兵,分三路入缅作战,身患重疾,仍督军进攻,屡败缅军。后与云贵总督阿桂合攻老官屯不下,遂乘缅甸遣使请和,上疏奏请罢兵,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师回朝,不久病卒。乾隆皇帝亲临府邸奠酒,谥号文忠。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其子福康安平苗之功,赠郡王衔,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4、舒穆禄·扬古利(1572—1637年),清朝开国元勋之一,世居珲春,隶满洲正黄旗,库尔喀部首领郎柱之子。娶努尔哈赤女为妻。先后封一等总兵官、超品公世职,地位仅次于贝勒。后参与征伐辉发、乌喇、哈达、渥集诸部的战役,冲锋陷阵,屡立战功。
先后擒哈达贝勒孟格布禄、蒙古贝勒介赛。从攻沈阳、辽阳,略明关内通州、蓟州、大同、宣府等地。崇德元年(1636年)与阿济格、阿巴泰同率师伐明,攻克畿内十二州县,五十八战皆捷,俘众十余万而归。
同年跟从皇太极讨伐朝鲜王朝,次年一月因遭遇朝鲜伏兵伤重而死,追封为武勋王。康熙帝东巡盛京(今沈阳)祭祖,亲至扬古利墓前奠扫,并为他立碑。
5、鄂尔泰(1677—1745年),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国子祭酒鄂拜之子,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
鄂尔泰先人投归清太祖,为世管佐领。祖父图彦突官户部郎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鄂尔泰二十岁中举,进入仕途。二十一岁,袭佐领世职,充任侍卫,累任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官运的转机是在雍正继位之时。雍正三年(1725年),拜广西巡抚。

雍正四年(1726年)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实行设置州县、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历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子太傅,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鄂尔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舒穆禄·扬古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察·傅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康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廷玉
清朝高官死后配享太庙是什么
“配享太庙”是指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这是无上的荣耀。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
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扩展资料:
清朝唯一一位死后配享太庙的汉臣是张廷玉。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世家,父亲张英为康熙朝早期的大学士,曾官拜相位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受到父亲的影响,自小张廷玉就发奋读书,最后不凭父亲的关系而以真本事考中了进士,并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
张廷玉在康熙晚年开始被重用,康熙晚年饱受九子夺嫡的困扰,不少朝臣因为牵涉其中而遭到贬黜或者降级,但是张廷玉自知此事的利害性所以能够很好的处理这层关系而避免了牵连。
康熙去世后,雍正开始重用张廷玉,一来是为了拉拢有用之人,二是依靠张廷玉的威望和学问快速建立起自己的核心集团,雍正朝的张廷玉在官场上进入到了一个快车道,仅仅五六年间就升任为了大学士。
雍正非常倚重张廷玉,几乎是每件拿不准的事都要来咨询张廷玉再做决定,而雍正后来创制军机处基本也都是由张廷玉所筹划的,张廷玉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病危,将张廷玉提为顾命大臣,并留下遗诏,等张廷玉百年之后要配享于太庙之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配享太庙
作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晚年为何处处受到乾隆的打压?
张廷玉作为一个辅政大臣确实做得非常的出色。并且张廷玉历经清朝三代帝王,而且张婷玉也得到了康熙,雍正,乾隆的赏识。并且张廷玉本人也非常的谨小慎微,并不敢违背君主的意愿。当时清朝的君主集权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顶峰,使得整个国家的所有权力都掌握在了君主手里。但是张廷玉历经三朝,可以说是劳苦功高。这也让乾隆感觉到有着很大的威胁。
虽然张廷玉并没有不臣之心,但是张廷玉在朝中的威望非常的大,这也让乾隆感觉到自己非常的不受尊敬。虽然张廷玉在做官的时候处处小心,但依然也让乾隆抓住了一些把柄。不过乾隆并没有选择杀死张廷玉,因为杀死这样一个朝廷重臣的话会遭到朝野的非议。不过最后乾隆依然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可以说在当时是最高的荣誉。
在清朝满汉之间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满足官员远远要比汉族官员的权力大得多,这也使得满族人对汉族人非常的不尊重。而且清朝的统治者为了防止汉族官员做大,也在极力的打压汉族官员,虽然这些汉族官员有的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却并没有得到重用。从这就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的政治手腕。
后来满族官员的昏庸腐败,也使得汉族官员趁机崛起。到了晚清时期满族官员没有任何的战斗力,后来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依靠着汉族地主团练镇压的。
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的心腹,乾隆拿他没
一听就知道是张廷玉
被乾隆皇帝玩坏了,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 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历仕三朝,位高权重,至乾隆时期,受汉族大臣捧抬俨然成为汉臣领袖,与满臣领袖鄂尔泰逐渐形成两党,为乾隆不喜,鄂尔泰垮台后,遭乾隆帝打压,乾隆十四年,被削伯爵头衔,乾隆十五年(1750年),又撤配享之遇,后来又被勒令尽缴颁赐诸物。,实同抄家。传说:乾隆密语,如果发现片言只字,违碍字句,立即法办。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葬于龙眠山,乾隆帝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 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密旨都交给他,为何还是悲剧了?
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就是张廷玉,他在康熙皇帝还有雍正皇帝两届皇帝那里混得都很不错,但是到了乾隆皇帝那里却悲剧了。那是因为他说了不该说的话,惹得乾隆皇帝生气了,导致最后落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在清朝时期,因为是满清统治者,所以汉臣的仕途也是比较艰难的,但是有一个汉臣,名叫张廷玉,他是清朝三朝元老,从康熙年间的时候就开始了仕途,从一开始的时候,中了进士,仕途一步步高升,最后出任刑部左侍郎,后来到了雍正年间的时候,他真正的得到了重用,先后担任过礼部尚书,还有户部尚书等比较重要的职位。而雍正皇帝也是非常的信任张廷玉,有什么秘密的事情,也是让张廷玉来处理。
张廷玉帮助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而张廷玉也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军机大臣,张廷玉对雍正皇帝也是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在康熙皇帝还有雍正皇帝那里做的都很不错,但是到了乾隆皇帝这里就不行了。而张廷玉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好几次向乾隆皇帝提出退休,但是最后都被拒绝了。
后来又一次提出退休的事情的时候,张廷玉巧妙的说是“暂归”。乾隆皇帝也终于是同意了。但是张廷玉在离开之前说了一句不合时宜的话,他提醒乾隆皇帝,先帝曾经有遗命,自己死了以后,是要配享太庙的,希望乾隆皇帝不要忘了。乾隆皇帝当时就生气了,觉得这样的事情不需要他来提醒。而张廷玉也因此落了一个悲惨的结局,让乾隆皇帝找其他的借口把张廷玉给抄家了。
清朝(423)太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