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康熙第几皇子 科技还原雍正,科技还原康熙帝真容,历史上康熙真长这样吗
科技还原雍正,科技还原康熙帝真容,历史上康熙真长这样吗
《雍正王朝》是否还原了真实的历史?
历史上的雍正政绩虽无剧中夸张的那样显赫,但应当说还是一个有为之君。传统史观因其残暴而抹杀其政绩的确不公,近年来史学界在这一点上是几成共视的。然而在专制的“家天下”,有为之君未必有德,本也不足为奇。即如唐太宗的杀兄诛弟、霸占弟媳、逼父夺位,武则天的连杀亲子乃至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明成祖的叔夺侄位、株连“十恶”,隋文帝的谋杀小外孙而篡其国,等等,本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之恶、专制极权具有“道德淘汰机制”,历史上九重之内的宫廷阴谋、厚黑者胜,都是不胜枚举的。今天的历史观没有必要把帝王的治国能力与其“得国之正”混为一谈。过去人们以雍正“得国不正”而漠视其治国之绩,如今的电视剧为张扬其治国之绩而把他的“得国”说的高尚无比,其实都是基于同一种陈腐观念。
当然更重要的不在于观念而在于事实。与历史上的其他“得国不正”者相比,雍正的特点在于他的“得国”不仅在后世常受谴责,而且在他在位时就顶着他的严刑峻法而“流言”四起。为了平息指责,雍正挖空心思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书以自辩,我们今天看到的电视剧就是以这本奇书中的雍正自道为基础而进一步拔高的。根据这种说法,雍正本无心于大宝,只是目睹时艰,“为社稷百姓着想”,又受了父皇嘱其改革除弊之重托,才勉承大任,接受了康熙的传位,做了这“有国无家”、尝尽“人间万苦”的社会公仆。而他的政敌则个个阴险恶毒,以私害国害民,大搞鬼魅之伎,与他不仅有“改革”和“保守”的路线斗争,而且有善与恶、光明正大与阴谋诡计的人品较量。他们不顾雍正的宽宏大量,怙恶不悛,死不悔改,不仅在雍正继位前妄图篡国,而且在整个雍正年间都猖狂作乱,从煽动社会风潮、策划宫廷阴谋直到发动军事政变,为迫坏“新政”、谋害雍正而无所不用其极。而雍正在忍无可忍时才发动正义的反击,但依然宽宏待敌,仁至义尽。通过雍正自己粗茶淡饭,却给大逆犯曾静享用丰盛御膳,自己大义灭亲杀爱子,却对主要政敌“阿其那(狗)”不忍加诛等“感人场面”,电视剧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爱民第一、勤政第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仁德天子之浩荡皇恩! 这样的胡说也未免太离谱了。封建古代的宫廷阴谋往往成为千古之迷,说法众多难以统一并不奇怪,可是在雍正问题上无论怎样众说纷纭,严肃的历史学家没有一个会相信《大义觉迷录》中的雍正自道,包括那些高度评价雍正政绩的人在内。因为该书的拙劣编造早在当时就已是欲盖弥彰,以致雍正一死乾隆立即把它列为禁书。正如我国一流清史学家集体编著的最近著作《清代简史》所说:“由于胤禛与隆科多合谋取得皇位,事出仓促,密谋不周,以致漏洞太多。雍正即位后,花了很大气力堵塞漏洞,但越堵越漏,《大意觉迷录》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对这样一种连雍正的儿子和制定继承人都羞于示人的编造,我们的编导却不仅全盘接受,还锦上添花,真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冯尔康先生是国内史学界倡导给雍正翻案的代表,曾誉雍正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但冯先生对雍正伪造历史的劣行也深有体会。中国素有标榜直笔的“史官文化”,虽然实际上历代帝王都干预修史,造成“实录”不实,但象雍正那样不仅伪造历史,而且图改档案,伪造史料,则还是罕见的。在对照了雍正“加工”过的《朱批谕旨》、《上谕内阁》等档案与故宫中幸存的原件后冯先生也感叹曰:雍正“爱改史料,实是一个大毛病。”宫中档案要改,何况《大义觉迷录》这样的宣传品?而雍正所以有此种爱好当然不是闲得无聊,实在是他亏心事做得太多了。 就以雍正“得国”而言,虽然九重之内的许多细节已成千古之迷,民间种种流言也未必可信,但今天已能确证的事实是: 第一, 康熙暴卒于畅春园时,胤禛与负责警卫的隆科多控制着局势,真情如何只有他们二人清楚,而《大义觉迷录》所讲的“八人受谕”之说纯属编造。他为何要编呢? 第二, 所谓“康熙遗诏”的汉文原件现仍存故宫内第一历史档案馆,它之为雍正伪造是铁证如山的,正如大力为雍正“辩诬”的冯尔康先生也指出:“毫无疑问,这个诏书是胤禛搞的,不是康熙的亲笔,也不是他在世时完成的。”当然,冯先生并不认同雍正“篡位”说,但他没有解释:不篡位为什么要矫诏。 第三, 康熙末年诸皇子在朝臣中声望最高的皇八子胤禩,康熙本人最器重的是十四皇子胤禵,而胤禛并无任何特殊地位。因而其继位大出人们意料。这一背景是明摆着的。 第四, 雍正即位后立即把康熙晚年的近侍、常传达康熙旨令的赵昌诛杀,当时在京的外国传教士马国贤称此举“使举国震惊”。接着又下令要群臣把康熙生前所发的朱批谕旨全部上缴,严禁“抄写、存留、隐匿”。这显然有杀人灭口与防止秘情外泄的嫌疑。 第五, 隆科多与年羹尧是雍正继位的关键人物。隆掌宫禁,传“遗诏”,而年则为雍正派往西北监控争位主要对手胤禵的亲信。即位后雍正一时不顾君臣之礼地大捧他们,称自己不识隆才,“真正大错了”,说隆是先帝“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对年更称为“恩人”:“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还检讨说“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如此肉麻世所罕闻。然而大位一稳,雍正很快翻脸杀了隆、年二人。尤其可怪的是杀隆科多时还特别宣称先帝临终是“隆科多并未在御前”。当时被视为“遗诏”传人的人如今竟被认为根本不在场!如非杀人灭口而是仅仅因为其他罪过,这从何说起呢? 此外,雍正即位后似乎害怕康熙的亡灵,弃康熙常住的畅春园、避暑山庄而不住,避康熙之陵墓而另在京城相反方向创建西陵作为自己的归宿,等等,都是后人断定雍正“得国不正”的根据,这一切决不是“雍正的政敌造谣”所能解释的。 显然,雍正谋位成功只是“厚黑学”成就,何尝有丝毫“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影子!正如冯尔康先生所言,他“结党谋位”至少在康熙52年,即康熙死前9年已开始,“追求储位已发展到不顾罹罪的程度”。当然,专制时代宫廷斗争毫无道德可言,“谁上台手脚都不干净”,雍正的政敌也未必见得比他好。但无论胤禩还是胤禵,其治国思想都于史无征,他们之间的争夺既谈不上是道德之争,也谈不上是政见、路线之争。 如果说雍正夺位问题尚有疑云的话,剧中其他地方对雍正的美化就更是“胡说”了。曾静一案雍正的处理即使从封建法制看也是怪戾的,他残忍地将只有思想异端的吕严沈三族株连惨杀,却留下“现行犯”曾静为他宣讲《大义觉迷录》,电视剧居然把这描写成仁慈之举!雍正的最后四年一直“安适如常”,他的猝死虽然史无确证,但包括推荐雍正之治的杨启樵、冯尔康等在内的海外清史界多认为是妄求长生迷信丹药中毒而亡。电视剧却描绘雍正长期抱病操劳,为治国而“活活累死”。雍正的政敌胤禩、胤禟被他囚禁后不久几乎同时死去,死前被贬称猪、狗,受尽虐待,一般都认为是被雍正授意虐杀。而电视剧不仅将二人被镇压的时间又雍正初移到雍正末年,以显示二人一直搞破坏,而雍正一直忍让,还描写雍正宁诛己子也要谨守父训,决不肯杀弟弟!如此等等。为塑造这个高大全道德偶像,真是不遗余力了。《雍正王朝》是否还原了真实的历史?
雍正王朝剧情: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为“冷面王”四阿哥胤禛 。在当政后出现的山西诺敏案、科场舞弊案中,雍正杀了一批牵扯进去的朝廷中枢重臣。“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其实所谓“推行新政”,“斩杀要犯重臣”其实都是巩固自己政权的一系列手法,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这样,电视剧并未还原真实的历史。
历史上雍正皇帝的真正面目是什么?
他的为人复杂而矛盾,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
可能出于矫诏篡立。这样说并不是要抹煞他的历史功绩,应该说封建统治者骨肉相残是经常发生的。封建社会中,即使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来夺取和巩固统治,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努尔哈赤都有屠兄弟、杀儿子、逼父亲的行为,雍正并不是个例外。
他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勤于政务,洞察世情,以雷厉风行的姿态进行整顿改革。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扩展资料:
雍正的主要功绩有:
1、摊丁入地。
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2、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

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3、改土归流。
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还原真实的雍正
为什么雍正皇帝废除浙江科举
那是因为一个文字狱引起的。。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秋天,发生了一桩震惊全国的大案,即所谓“查嗣庭科场试题案”。这是继顺治间庄廷鑨《明史稿》案、康熙间戴名世《南山集》案和雍正三年汪景祺《西征随笔》案之后的又一大案。历来的文字狱中,基本上是以诗文获罪,而以科场试题获祸的可谓绝无仅有,且受到查处的竟是当朝二品大臣、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江西正主考官查嗣庭,除了株连亲属、大加杀戮之外,还停止整个浙江士人参加乡试会试。 查嗣庭去江西做考试官,他出了一道作文题 “维民所止”,源出《诗经·商倾·玄鸟》。大意是说,国家广阔土地,都是百姓所栖息、居住的,有爱民之意。这个题目完全合乎儒家的规范,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时盛行文字狱,不知什么人向朝廷告御状,说“ 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用意要杀皇帝的头。 这一下不得了,雍正下令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查嗣庭受到残酷折磨,含冤死于狱中,这还不算,连尸身都不得安宁,受到戮尸之辱。嗣庭的儿子也惨死狱中,族人遭到流放,【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准参加举人与进士的考试】。 这种停止一省士子参试的做法,几乎是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绝无仅有的事情 。 查嗣庭案虽然也归入文字狱一类,但因同隆科多、蔡珽两案连结一起,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实际上是雍正为了削弱和打击隆科多一派的势力,进一步除掉隆科多的“连环案”。查嗣庭曾经隆科多和蔡珽荐举,相互间免不了有交往,这就必然会被看作隆科多和蔡珽的同伙。 查嗣庭,浙江杭州府海宁县人,康熙四十七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庶吉士。查氏一门兄弟四人皆为进士出身,长兄慎行以诗文著名一时。雍正元年,查嗣庭由隆科多荐举,特令在内廷行走,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蔡珽又复荐举,授礼部左侍郎,加经廷讲官。 由于汪景祺、查嗣庭都是浙江人,雍正帝进而迁怒于浙江士人。查嗣庭下狱的次月,即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清廷特设浙江观风整俗使,专职监视士人,整顿士风(接着东南各省相继设立观风整俗使)。十一月又下诏停止浙江士人乡试、会试。吏部侍郎沈近思上疏拥护,说汪、查等人使“越水增羞,吴山蒙耻”,条陈整顿风俗、约束士子的十条建议,雍正批转浙江巡抚和观风整俗使议行。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经浙江总督李卫请求,暴君才解除停止乡会试的诏令,两年后撤消观风整俗使。雍正上位后对兄弟进行大清洗,为何放过了老十?
公元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去世。随后,康熙第四个儿子胤?继承了皇位。胤?的年号为雍正,这就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上台,对自己的兄弟们进行了大清洗,尤其是自己的亲弟弟老十四胤?。作为雍正的亲弟弟,雍正为何下手那么狠?
雍正皇帝,是清朝比较杰出的帝王。他推行的资耗归公,(火耗归公)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为清王朝的财政状况起到了极大的改善。什么是火耗归公?国库只收入要以白银来计算的。因此,下面收入的铜钱和散碎银两,要重新铸造成为官银。
老十的名字叫做胤?2?,他母亲是康熙朝一位贵妃。这位贵妃是康熙朝重臣遏必隆的孙女,由此可见,老十的地位很高。康熙众多的儿子中,地位最高的自然是皇太子胤?,人家的母亲是皇后赫舍里。其次就轮到老十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十也有自己的优势。但老十从小就是学习上的差生,在学习上,比起自己的四哥、八哥差得远。
那不是打压,那是保护,不把他与老八他们隔离开,他就是老八的枪,可想而知,在雍正心里老八他们是必死无疑的,毕竟老十四和雍正是亲兄弟。
雍正在文化政策上做出了哪些改变?
雍正对什么事情都想改一改,变一变,他要移风易俗,要在礼制、文化、风俗上有一些变化。他实行的一些政策,今天看来是可笑的,但他当时却很认真。
尊孔,雍正搞得特别热闹。他封孔子五辈先人为王,使他们的地位超越历代所受的尊崇。别的帝王去太学,叫作“幸学”,表示皇帝尊贵,到这里来视察。雍正说他担受不起,下令将幸学改称“诣学”,表示皇帝去朝拜孔子。他到孔庙,在举行献帛礼时,不按历来成规,而是亲自下跪,还对别人说,这才显出他对至圣先师的诚敬。为什么要这样呢?他说孔子的学说太伟大了,别人只看到它教育群众怎样做人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它对帝王最有好处,因为人民都被教育得服服帖帖,帝王统治就稳固了。他公开承认这一点,比别的统治者要坦率。
崇佛,雍正也搞得很凶,但不敢公开承认。雍正号“圆明居士”“破尘居士”,自称“和尚”“释子”。他密用僧人文觉,参与对允禩、允禵、年羹尧、隆科多的处理。他在北京建造大觉寺,又广修天下名山古刹,派遣自己信任的僧侣去一些寺宇做住持。他在宫中开法会,将贵胄、官僚、和尚、道士收为徒弟。他派人编辑佛家典籍,刊刻出版。同时汇集释氏名僧语录和自己的佛学语录,编成《御选语录》一书。更稀奇的是,他以帝王之尊参加佛教禅宗内部的宗旨斗争,把明末清初的汉月藏一派看作是异端邪说,开除出去,不许他们的经书流传,不许人信仰,为此还搞了一部《拣魔辨异录》。
雍正迷信天人感应之说,大搞祥瑞。雍正一朝官员报祯祥的特多。有的报瑞谷,称麦子、谷子、稻子长十几穗,其实是龙须谷,本来就是多穗的,但雍正当作喜庆事,煞有介事地绘制成图,刊印让臣下传阅。有的报卿云,说五彩庆云,经时不散,而卿云出现,表示皇帝孝顺,这同世传雍正谋父逼母说相反,很合雍正心意。有的报告在雍正陵寝采石工地上发现凤鸟,五彩斑斓,向北飞鸣,简直是向皇帝朝贺了。有的报告天降甘露,还有说牛生麒麟的。恰在雍正三年发生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稀罕事。钦天监测算出来,有人认为这是自然现象,不值得大肆张扬,雍正不得不承认这是可以预测的自然现象,但又认为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这样的祥瑞,还是要广为庆贺。于是百官上贺表。年羹尧在表中用错了词句,被抓住后严加惩治。雍正之世,似乎祯祥毕呈,无瑞不有,是太平盛世。但是雍正崇佛与信祥瑞,使当时人看不起,后人也批评他。
雍正大肆宣扬拾金不昧。开始有官员奏称有个八旗兵运草,车上有他人遗落的银子,交了公,雍正认为一个士兵能这样做,不简单,予以鼓励。接着河南巡抚田文镜奏报有个农民拾到商人的银子,交还原主,失主要给一半酬谢,坚决不要,雍正命赏他银子,还给八品顶戴。自此以后,拾金不昧就层出不穷了。有报改土归流地区出现的,有报台湾少数民族中出现的,有报兵丁、妇女中发生了,于是各地区、各民族、各类人都有了,雍正说这个好风气,是真正的祥瑞。其实有的是弄虚作假,因为拾金不昧,可以得到赏赐和官衔,好处比拾金还大,何乐而不为?乾隆看出它的弊窦,即位后禁止再报拾金不昧。
广东、福建人口音重,不会说官话。雍正认为这会耽误公事,他说做官的人说话,老百姓听不懂,就要用当地人的胥吏传达,胥吏就可以乘机做坏事,因此要求闽粤官员讲官话。他还规定闽粤士人在八年以内要学会官话,否则不许参加科举。到了八年之后,没有学会官话的,照样可以赶考。其实,他是心血来潮就做了决定,而没有看是否有实现的条件。旌表孝子顺孙节妇烈女,雍正也比别人上心。雍正说穷乡僻壤的人没有条件申请旌表,因此有的节妇烈女得不到表彰,为此令地方官着意采集这类人。在他的时代,放宽了旌表节妇的条件,原来三十岁以内守寡,五十岁以外故去的妇女才符合旌表条件,雍正接受大学士张廷玉的建议,四十五岁死了的也可以,使得更多的寡妇可以得到表彰。
山陕的乐户,浙江绍兴的惰民,江苏常熟的丐户,安徽的世仆、伴当,广东的旦户都是贱民,不得与良人通婚,不得读书出仕,不得改变职业,备受凌辱。
雍正为此移风易俗,除豁他们的贱籍,允许他们改业从良。贱民的职业不是一纸命令所能改的,地位也不能因之骤变,但雍正的命令在法律上允许他们走上解放的道路,还是有意义的。
康熙(139)真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