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山外青山楼外楼歌词 王朝偏安不等于社会贫弱:「 ”山外青山楼外楼”背后的南宋民生实况
王朝偏安不等于社会贫弱:「 ”山外青山楼外楼”背后的南宋民生实况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在小学语文教材上,学习「 ”山外青山楼外楼” 《题临安邸》 时老师会告诉
王朝偏安不等于社会贫弱:「 ”山外青山楼外楼”背后的南宋民生实况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在小学语文教材上,学习「 ”山外青山楼外楼”(《题临安邸》)时老师会告诉我们:「 ”作者是在抨击南宋王朝的一种偏安黑暗现实,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不过在读过越来越多的史载后,不少人却对诗中景象产生了向往,后世不少著名楼台也被冠名以「 ”楼外楼”、人们却丝毫不觉得突兀和难以接受。 一开始,人们都以为该诗作者林升是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墨客,很遗憾是,林升只是南宋文人中芸芸者之一罢,生平事迹亦不详。后人对其进行追根溯源的考古也是基于《题临安邸》这首诗的巨大影响力,最后结论也只是「 ”苍南灵溪人、生活在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无获取过功名的记录”。 事实上,南宋文人的这种以文喻政、抨击世态的做法非常普遍,一是由于统治者对文人墨客的管制比较宽松、第二点却为很多人所忽略,就是相对比较安平富足的一个社会现状。 唐宋两册《遗事》背后的繁华世态 历史上,五代时期的王仁裕曾写过一本《开元天宝遗事》记录唐代盛世时的逸闻遗事;同样地,元朝的刘一清也有这么一本《钱塘遗事》记载了南宋时期的相关社会状况。这两本「 ”逸闻遗事”都存在着这样的背景共性、那就是「 ”民生富足、社会太平”。 用今人话说,这也许就是「 ”吃饱了没事做”,借古喻今、抨击时政就成了当时文人爱干的事情,《题临安邸》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 「 ”山外青山楼外楼”背后的偏安:王朝积弱非社会贫弱 从民族自尊角度看,南宋偏安自是一种耻辱,然而这样的「 ”辱”多是基于靖康之耻、南宋士人倡导北伐也多出自这样的自尊心。「 ”偏安”的缔造者宋高宗,我们能说他没自尊心么?若果没有的话,他或许早就投降了、也不会组织过多次抵御战争;作为皇帝,他的「 ”偏安”也许有过太多纠结及全盘考量。 「 ”山外青山楼外楼”背后的百业实况 不考虑偏安背景的话,「 ”山外青山楼外楼”无疑是一派盛世繁荣景象、事实上,一个贫弱的社会里也无法产生这样的盛况。我们可以说,从王朝统治、民族自尊角度,南宋王朝确实是「 ”积弱”了,不过这样的「 ”弱”却又与「 ”山外青山楼外楼”形成了强烈对比,到底这是真贫还是假弱呢? 以近代范例来看,美国社会在历次「 ”经济萧条”期间都衍生出繁盛的文艺景象,无事可干的人们在家不是看书就是看电影,这在无形中也催生出「 ”第三产业”的兴盛。从时人的角度出发,「 ”失业了、没事干了”当然是一种经济危机,但后世经济学家就未必这么认为了:因为短暂的「 ”经济失衡”,正是衍生其他产业的最佳契机,长远而看,这对整个社会无疑是具有相当正面意义的。 当代经济学诞生于美国,所以从美国人的角度看待南宋,那时期绝非社会贫弱,而是世界历史上难得的一个兴盛典范。人家老外自然不会关心南宋士人的那种自尊心,所以,「 ”王朝积弱”在他们的社会经济概念中就不是个事。 在经济学概念上,南宋民生绝对是历史上的强者 《钱塘遗事》里的「 ”淳熙盛事”:「 ”偏安”也是百姓所需的太平 「 ”宋孝宗御宇,高宗在德寿,光宗在青宫,宁宗在平阳邸,四世本支之盛,亘古未有”,这是《钱塘遗事》卷二里的精辟记载、也是「 ”淳熙盛事”的核心。 宋人总结说:「 ”天意分明昌火德,诞辰值世总丁年”,这是因为宋高宗生于丁亥、宋孝宗生于丁未、宋光宗生于丁卯,「 ”丁年”之说由此而来。《李陵答苏武书》中,李陵曾说「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当中的「 ”丁年”也喻指年少丁盛,故而淳熙年间的「 ”丁年”现象无疑是一桩盛事了! 南宋时的「 ”偏安”自是相对于北伐而言,「 ”北伐”在时候称「 ”恢复”。「 ”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这是后世对南宋偏安的最中肯结论,因而宋孝宗淳熙朝的「 ”恢复之志”也被添加了一种悲壮色彩。 「 ”无恢复之臣”的宋孝宗北伐失败得颇具悲壮色彩 既无以北伐,搞好民生也是为君者的重要工作。于是宋孝宗赵昚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开创出了「 ”乾淳之治”的局面,这对百姓无疑是一幸事、「 ”偏安”也成了百姓太平所需的一个偏苦名词。当这样的太平盛世与「 ”诞辰值世总丁年”一对应,难怪宋代的文人墨客也为宋孝宗抱不平了:其非屈己请和,而不能遂孝宗之志。惜哉! 《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就生活在宋孝宗年间,他的「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其实是针对宋高宗一朝「 ”无恢复之君”的抨击: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 然而这一切在宋孝宗时期均已获得了纠偏,岳飞被平反了、「 ”隆兴北伐”也尝试过了,「 ”无恢复之臣”真非宋孝宗之过呀。 南宋文人墨客边喝酒边抨击「 ”偏安”的世态 南宋时抨击时政的文人墨客自然不仅林升,最著名的当属辛幼安(弃疾)。「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这首《晚春词》正是辛弃疾写于淳熙六年(1179年)。辛弃疾自1162年渡淮水、归南宋后,他在十七年来的抗金主张一直未获朝廷所采纳,故而迸发出「 ”闲愁最苦”的呐喊。所幸隆兴元年(1163年),「 ”隆兴北伐”就展开了,辛弃疾的抨击也算是得到了回应。 隆兴北伐又称隆兴恢复,最后终止于「 ”隆兴和议”,这正是该时期「 ”无恢复之臣”的现实写照;单靠辛弃疾等一己爱国志士,始终都敌不过朝廷中的主和力量。 「 ”乾淳之治”正产生于北伐失败的背景下,当时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南宋的文人墨客们正是如此边喝酒边抨击「 ”偏安”、宋代文坛的盛况,不可谓与之不相关。 南宋文人墨客抨击偏安的愁怀:解衣市酒,勉强迎欢 《梦粱录》里有记:「 ”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这就是一种借酒消愁的世态。抨击偏安、抨出了繁盛的文坛;借酒消愁,其背后则是一种偏安带来的繁盛安宁,这是让文人们多纠结的世态呀!我们常说民国期间国学繁盛,当时的文人墨客们何尝不也正是在这种无力状况下「 ”愁怀己见”? 清代《海上花列传》里说,文人墨客「 ”置国事于不问,整天吃花酒”,此书虽衍生出「 ”文人墨客”一词,不过对其的描述却完全失去了历史准绳! 《绍兴和议》下的宋金势均力敌,缔造出「 ”楼外楼”的盛景之象 从历史上看,「 ”山外青山楼外楼”里的钱塘盛况是出于《绍兴和议》下的偏安,而这样的偏安其实确有无奈。 《绍兴和议》争议巨大,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观点迥异 在和议之前,宋金双方势均力敌交战多年,除了不断消耗战争物资之外,对双方则全无半点好处。金国在交战中知道南宋实力依然很强、宋高宗也知道如此战下去于己无益,所以「 ”偏安”其实是宋金双方共识下带来的一种长治久安。 《钱塘遗事》里描述了临安城一带各种社会景致及朝野逸事,当中氛围显然无法在战争背景下形成,「 ”楼外楼”的盛景,本质上就离不开势均力敌下的这种偏安。「 ”势均力敌”也意味着这样的均衡不会被轻易打破,这何尝又不是岳飞等人「 ”打出来”的结果?有了这样的均衡,宋金双方都安于这样的状态,宋高宗自然不同意再让「 ”主战派”将此均衡打破,从而出现了「 ”对内残酷迫害爱国人士”一举。 从韩世忠等抗金将领「 ”得以善终”的角度看,当时的举措确是针对破坏和议而为,宋高宗要的就是保持那样的均衡。 文人墨客们也许忽略了,「 ”男耕女织”才是真正属于百姓的民生 撇开这些历史背景再看「 ”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话,这就难怪后人对「 ”楼外楼”景象甚为向往了!假如过于计较各种历史背景,今日的上海外滩、广州沙面等均是「 ”屈辱时代下的产物”,那我们是否都要敬而远之了呢?「 ”楼外楼”同样如是而已。 事物本是好的,仅是缔造它的历史有瑕疵,让这些历史彻底「 ”成为历史”、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义之一。 「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很赞哦!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