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依图 商汤 商朝為何崇尚白色?商湯為何架柴焚燒自己?

火烧 2022-09-07 06:14:03 1058
商朝為何崇尚白色?商湯為何架柴焚燒自己? 為了能夠有效地控制四方的諸侯、部落和夏王朝的遺民,鞏固新建立起來的商王朝,湯和伊尹將王都遷到西亳。湯從夏桀滅亡中吸取了經驗教訓,要使國家鞏固和興旺,必須得到人
依图 商汤 商朝為何崇尚白色?商湯為何架柴焚燒自己?

商朝為何崇尚白色?商湯為何架柴焚燒自己?  

為了能夠有效地控制四方的諸侯、部落和夏王朝的遺民,鞏固新建立起來的商王朝,湯和伊尹將王都遷到西亳。
湯從夏桀滅亡中吸取了經驗教訓,要使國家鞏固和興旺,必須得到人民的擁護;要使人民擁護自己,就不能對人民施暴政。
湯在伐桀滅夏過程中,對人民就是以施德來爭取人民的擁護。他曾對伊尹說:「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史記·殷本紀》)意思就是說:人往水中看,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象,看見人民的態度,就知道自己能不能治理好國家。
由於湯能看到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沒有人民的擁護,就不能滅夏建商。所以建立商朝以後,就廢除夏桀時傷害人民的繁重徭役,橫徵暴斂,與民一個休養生息的時期。
我國古代任何一個國家的王都都有一個 「社稷」,從夏朝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時的社稷壇。夏禹建國後,建立的社稷叫做社,社就是土地神。
相傳發明社的人是共工的兒子句龍。共工是世代的「水正」,治水的氏族。當洪水泛濫時期,人們都逃到高地上居住,沒有高地的地方,句龍就叫他們挖土堆成土丘,使大家在上面居住。每一土丘住25家,稱為一社。所以社最初是居民點,是聚落。
後來句龍死後,人們就尊他為社神,給他蓋了一個房屋,供奉他的神位,稱為后土。后土就是土地神,這就是後世土地廟、土地神的始祖。
夏禹建國,佔有四方土地,夏王是居中央之土地。五方土地皆為夏王所有,因此立社以祭祀土地神。稷為五穀神,相傳烈山氏的兒子柱做過稷正(掌播種五穀的官),後來被人們尊為農神。「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教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立土封社,示有土地;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白虎通義·社稷》)
夏王朝每年都要舉行祭社的儀式,祈求后土農神福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我國自古以來是以農立國,因此祭祀社稷就成為國家大事,社稷的存亡也就象徵著國家的存亡。國家被滅亡,社稷也隨之被毀掉;若不毀掉就要遷走。
商湯滅夏以後,想將夏社遷走,被伊尹阻止住,要湯留下來告誡後人,作為暴虐而亡國的見證。因為社壇是一露天的土壇,上面植有不同的樹,湯就下令砍掉樹蓋了一間房屋把夏社封了起來,永不使用。商的社另建在商王都,這就是所謂的「屋夏社」。
湯在實行「屋夏社」外,還實行一些改朝與換代的措施。「湯乃改正朔,易服色,尚白,朝會以晝」(《史記·殷本紀》)。也就是改變夏王朝的每年開始的一天(正朔)。夏稱一年為一歲,夏正建寅,即以夏曆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一歲的開始。湯改稱一年為一祀,商正建丑,即以夏曆的十二月為歲首,每年十二月初一為一祀的開始。把衣服的顏色也由夏的「尚黑」(尊崇黑色)改為「尚白」,把朝見改在白天來舉行。
商人不光是衣服以白色為主,就是旗幟、器物,駕車的馬,還有祭祀用的牛、羊、豬、狗也以白的為主。在商代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就出土了不少白色陶器。甲骨卜辭中有不少祭祀是用白牛、白羊、白犬、白豕作犧牲。在田獵卜辭中,凡是獵獲白色野獸都使用了白字,如「獲白兕」,「獲白狐一」,「獲白鹿一,狐三」等等。
湯建國不久,商王畿內發生了一場旱災,延續了7年,在後5年中旱情很嚴重,烈日暴晒,河乾井涸,草木枯焦,禾苗不生,莊稼無所收,人民困苦異常。雖然旱災剛發生時,伊尹也教民打井開溝,引水灌溉農田,但是旱情愈來愈嚴重。
自從天旱發生後,湯就在郊外設立祭壇,天天派人舉行祭祀,祈求上帝除旱下雨。古代在郊外祭天叫做「郊祀」。最初的郊祀儀式是燃燒木柴,用牛羊豬狗這些家畜作上供的犧牲。
湯命使官們在郊外祭祀上帝,史官手捧三足鼎,鼎內盛有牛、羊等肉作供品向天地山川禱告說:「是不是因我們的王的政事無節製法度?是不是使人民受了疾苦?是不是因官吏受賄貪污?是不是因小人讒言流行?是不是有女人干擾政事?是不是宮室修得太大太美?為何還不快快下雨呢?」
這是史官受湯之命,說了六條責備自己的事以求上帝鬼神賜福降雨。儘管湯命使官天天祭祀,苦苦哀求,上帝仍然沒有賜福降雨。
大旱延續到第七年的時候,湯見郊祀也不見下雨,就命史官們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選了一個叫桑林的地方設了祭壇,他親自率領伊尹等大臣舉行祭祀求雨。但祭了以後也未見下雨,後來就占卜為什麼不下雨。
史官們占卜後說:郊祭時除了要用牛羊作犧牲外,還要用人牲,就是將活人放在柴上焚燒後讓被燒的人上天去祈求上帝降雨。湯聽了以後說:「我祭祀占卜求雨,本是為民,怎能用人去焚燒?用我來代替吧!」
於是命把祭祀的柴架起來,湯將頭髮和指甲剪掉,沐浴潔身,向上天禱告說:「我一人有罪,不能懲罰萬民,萬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以我一人的沒有才能,使上帝鬼神傷害人民的性命。」禱告畢便坐到柴上去(有說是用發和指甲來代替其身),還沒有焚燒柴時,正好就下起了大雨。
這是一種巧合,久旱必有大雨是自然界的現象,但湯的這種勇於犧牲的精神,受到了人民的敬佩和頌揚。因為在迷信思想的統治下,人民還不能完全認識自然現象,下了雨,旱災解除,人民就用歌唱來頌揚湯的德行。
湯就命伊尹將人民這些歌詞收集起來編了樂曲,取名為「桑林」,這就是後世人們稱作的「湯樂」,不過湯樂很早就失傳了。
自湯「禱於桑林」求雨以後,商王們遇天旱求雨,就使用了這種焚燒人的祭祀,這種祭名叫做「烄」。甲骨文中烄是個象形字,就像一個人站在火上被焚燒。卜辭有「其烄大有雨」的記載。還有很多用烄祭來求雨的卜辭。
當然商王不會為了祈求下雨而焚燒自己,而是用奴隸來做犧牲品,甲骨文中反映出這種被用來焚燒求雨的人,大多是女奴隸。商代以後,收祭就發展成為焚燒巫(女神婆)來求雨。
春秋時期魯僖公二十一年(前639)的夏天,魯國發生大旱災國君僖公要焚燒巫和一個殘廢人來祈求下雨。大夫(官名)臧文仲對僖公說:「這不是防備天旱的辦法。應該修理城牆,減食省用,致力農事,勸人施捨,這才是務實的事。巫和殘廢人能管什麼用?上天要殺他們,就不如不生他們,如果他們能造成旱災,燒死他們就更旱得厲害。」僖公聽了臧文仲的話,就照著辦,沒有焚燒人。這一年魯國雖然因大旱,有饑荒,但沒有傷害人民。
從春秋時期魯國的情況說明,商代天旱求雨焚燒人的烄祭完全是統治者殘害人的一種迷信活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