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匠心银饰怎么样 匠心工藝|高手在民間:記通山木雕國家級大師熊應華
匠心工藝|高手在民間:記通山木雕國家級大師熊應華
與木雕大師結緣,源於一次咸寧博物館之旅,一件唯妙唯肖的雕花板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細詢之下,作品叫“涌泉躍鯉”,來源於通山一個叫熊應華的國級木雕大師。
親切感油然而生,多方打聽住址後小編上門拜訪了熊老,那是初雪後第三天,九宮山大雪封山,鎮上的雪小些,只覆蓋薄薄的一層。
01 高手在民間
熊老的家,是一家木雕鋪。
天寒地凍,熊家火盆上正燃起熊熊大火。熊老匆匆趕來,拎着個黑色的公文包,腰桿筆直,頭髮花白,眼神溫和,年輕時應該是個溫文爾雅之人。
熊老帶我參觀了他家的二樓,那是收藏工藝品的地方,一口明亮的天窗,天井口的欄杆、鏤空窗櫺,都經精雕細琢。
猶記得小時候住的老屋,窗櫺、傢俱也是這般雕花,不記得幾歲,外來者開始上門高價收購,於是大家一股腦的拆窗,取而代之的是木框玻璃窗,再無古典之美。
作品
↑ 鎮店之作《三顧茅廬》
→萬曆年間看櫥,武漢羣藝館邀請仿製
↓ 作品《平貴回窯》
02 傳承人名片
熊應華,1951年出生於“木雕之鄉”的通山縣九宮山鎮。
2010年,先後被命名爲縣、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2012年10月,被命名爲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13年2月,其所在的熊氏木雕廠被確定爲首批湖北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2018年5月,被命名爲國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雕花椅 百子雕花桌雕花板
03 少年的選擇
一輩子與木頭打交道,初心是什麼,中間又經歷了什麼,聽熊老娓娓道來。
我家祖祖輩輩生活在山坳裏,一個叫做熊家村的地方。小時候,姐姐一年會給我兩塊零花錢,我都攢着,然後步行五六十里路去縣城,買書看。
主要是連環畫。故事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然後就臨摹,照着小人書畫畫。
可能就是那時候培養的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後來,看見村裏木匠師傅在木料上雕龍畫鳳,我就情不自禁的守在旁邊看,沒人趕我的話,能看幾個小時。
18歲,我從通山一中高中畢業——那個時候的高中生還是個稀奇物,家裏當然指望我跳出龍門“吃皇糧”。
可就在這個時候,有人說合我跟陳瓊仙(就是我家老婆子)成親,並且,世代木工的陳家還有個條件:我必須跟陳瓊仙的哥哥學木匠。
讀個高中夠不容易了,畢業之後去做木匠?臉面也過不去呀!父母當然不會同意,他們還算了一筆賬:當學徒至少得兩三年,期間沒有工錢,可家裏有7個孩子,還欠着生產隊的口糧呢!
我栽頭想了三天三夜,決定去陳家學木匠,因爲還是覺得有門手藝比吃皇糧更可靠,而木匠也要描描畫畫,跟我喜歡的美術緊密相關,並且,我跟陳瓊仙打小相伴長大,她人很善良、性格也好……
不過,想說服父母並不容易,於是,我向他們立下軍令狀:保證只要半年就學會!然後就可以賺到工錢。
正好半年,我順利出師。回頭想想還真不容易:那段時間,我跟着內兄學習木雕技藝,天天起早貪黑,除了起碼的瞌睡,真的不知道休息是個啥滋味。
我跟着岳父一家人學習木工,從打粗坯、修光打磨開始,很快掌握了線雕、透雕、圓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手法,在裝飾木雕、木雕神像、裝飾擺件等傢俱雕刻方面,也有了些個人的心得體會。
但我不想就此止步不前。1974年正式出師後,我開始四處上老鄉家收集各種古木雕作品、構件,不停地揣摩、研習,爲了掌握了更多的傳統木雕技法。
慢慢地,我對建築木雕構件如上楣、斗拱,插尾、樑鎖等都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喜歡把民間耳熟能詳的故事融進木雕工藝品中。比如“文王訪賢”、“關公送嫂”、“平貴回窯”等,都被我用木雕的方式刻畫了個遍,真的是越刻越收不住手,越刻越覺得有意思。
當然,做木匠的酸甜苦辣,是一言難盡的。爲什麼這麼些年我都沒有厭倦?因爲精美的木頭會唱歌。
好多人笑我傻。我纔不在意呢,因爲我心裏明白:即便只是個木匠,我也是個“厲害”的木匠。
04 心懷憂慮的傳承者
社會在發展,手藝在凋落,熊應華大師爲此深深憂慮。
爲了手藝能傳承下去,30多年來,他帶出了60多個徒弟,如今大多數徒弟在海南、廣東、上海、北京、武漢等地發展,他們的許多木雕作品被臺灣、新加坡等地愛好者收藏。
2014年,在莫斯科舉行的“中俄情.荊楚風”湖北非遺展上,他女兒熊寶杏現場展示雕刻技藝,通山木雕自此走出國門……
他女兒熊寶杏畢業自中央美術學院,木雕系主任打算申請建一個實習基地,得知這個消息,今年暑假她邀請主任到通山遊玩。
中央美術學院實習基地落戶XX,講出去,是張很大的名片,有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目前全國有四處在爭這個名額。
主任看中了九宮山的鐘靈毓秀,九宮山鎮又是木雕之鄉,有意在此建實習基地。
如果名額下來,又會是資金問題。想要促成這件事,接近古稀之年的熊老還在四處奔波。
頭髮花白,腿腳早已不利索,別人笑他傻,他只是苦澀一笑,私下,他無奈地說道:只是想在有生之年爲通山木雕貢獻最後一點力量。
05 傳承人盤點
國級傳承人:熊應華
省級傳承人:成希、葉瑞祥
市級傳承人:熊寶杏,葉鵬飛,羅望來
縣級傳承人:朱容國、陳緒寶、阮建新、徐立新
有個木雕手藝人特別介紹下:
王少華,89年,洪港燕廈人,一生下來就手腳畸形,腳不能走,靠挪動椅子位移。
手指粘連畸變,右手“兩指”抓雕刀,左手“兩指”舉鐵錘,剛學木雕時手經常被工具磨得鮮血淋漓。
每個雕刻動作只能一步到位,沒有精雕細琢的機會,這可能是他未能被選上非遺傳承人的原因。
人殘志不殘。
如今他靠手藝在一家木雕店幹活,性格陽光,穿着乾淨帥氣,身體雖然殘疾,但他的靈魂卻散發出樟木的香味,認真雕刻的樣子,比四腳健全好吃懶做的人可愛上許多。
06 精美木頭會唱歌
通山木雕,是中國民間木雕流派之一,其雕刻用材取自當地的樟木,在雕刻技法上以浮雕爲主,利用材料本身紋理色彩的處理手段構成獨特的技藝體系。

構圖飽滿大氣、層次豐富細膩、圖像寫實傳神、做工精雕細刻、格調清秀淡雅。
作品包含木製古建築及建築裝飾木雕、木雕家具和日常用品裝飾木雕、陳設欣賞裝飾木雕、祠堂廟宇木雕等。(部份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 )
木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