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怎样修谱书 十年修一谱:2500年后再看孔子家谱

火烧 2022-08-04 19:32:26 1065
十年修一谱:2500年后再看孔子家谱 十年修一谱:2500年后再看孔子家谱传承2500多年之久,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孔子世家谱》经历史上第五次大修后,即将交付印刷成册。孔子
怎样修谱书 十年修一谱:2500年后再看孔子家谱

十年修一谱:2500年后再看孔子家谱  


十年修一谱:2500年后再看孔子家谱

传承2500多年之久,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孔子世家谱》经历史上第五次大修后,即将交付印刷成册。孔子后人10年编修,矢志不渝,终将这一使命承担下来,但这个过程也一直伴随着国事与家事、文化传承与封建陋俗的争论与质疑。

孔子家谱续修即将付梓

《孔子世家谱》是专门记录孔子家族繁衍脉络的谱牒,从孔子时代至今已经传承2500多年,跨越80多个代次。2005年,英国吉尼斯世界记录有限公司在法兰克福宣布,中国的《孔子世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

然而,这个记录了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中国第一家”的谱牒从1937年民国时期开始,却由于战乱、社会思潮等影响一直未进行新的修订,面临断续的危险。1987年,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的谷牧副总理和会长匡亚明向孔子后裔建议,认为历朝历代《孔子世家谱》都有续修之先例,当今社会不应断修。

《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首次刻版印刷。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约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只大修过四次,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最近一次是在1937年民国时期,收录近60万人。家谱历代编修,皆有衍圣公主持,孔氏杰出代表参与,如康熙谱就由《桃花扇》作者、清代著名戏曲家孔尚任担任主修。

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说,自世家谱上次续修至今60多年的时间断层让家谱面临着失续的危机,一些后裔随着时代变迁离开老家曲阜难寻下落,更有后裔更名改姓或有了新的宗教信仰,还有一些后裔远赴海外,繁衍至今却难追寻家族传承历史脉络。

应各方的要求并经和族人商议,孔德墉,这名80多岁的香港商界人士开始承担起《孔子世家谱》第五次续修的重任。1998年,他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收集族人资料。孔德墉说,修谱过程中仍然遵守着家族传统。由于历朝历代修谱之事均有“衍圣公”主持,但身居台北的“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年事已高且不便修谱,因此孔德墉曾亲赴台湾取得了他的“授权”后,由他代为修谱之事才顺理成章。

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孔子世家谱》编辑部主任孔德威说,截至目前,第五次续修新登记后裔人数已超过130多万人,最小的为83代“念”字辈。这个人数是根据缴纳入谱费人次计算得出的,由于已故孔氏族人可免去这一费用,因此并不包括在这一数字内,加上原民国谱中的近60万孔子后裔,新谱后裔总人数将超过200万。

然而,《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诸多困难,既有当今社会大气候影响、更有来自家族内部的不信任。据孔德墉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破四旧、批林批孔运动等,家谱作为封建宗族的旧文化当然不敢重提。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情况才有所变化,但当今社会不少人对修谱仍然心存疑虑。

孔德墉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族人和社会上一些人的不理解。他们认为修家谱是封建糟粕,不应该死灰复燃。“一些族人不相信我们,甚至仍然以姓孔为耻,对孔子持有扭曲的看法。”孔德墉伤感地说。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在孔氏家族中,衍圣公为宗子,是全族首脑,负责孔子祭祀和家族事务管理。各地分支为小宗,历代政府为孔子后裔单列圣裔户、圣裔都和圣裔图以别于齐民。各支也立小宗宗子,设户首房长管理族众,并受衍圣公府管辖。这种家族制度的确带有较浓厚的封建色彩。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家族制度被彻底废除。

然而认为修谱为封建遗俗的观念在一些人心里根深蒂固,因此家谱续修协会工作人员在寻访孔氏族人过程中,没有少吃白眼与闭门羹。2000年,获悉江苏泰兴有孔氏后人聚居,续修工作协会办公室主任孔德宏前往寻访。到当地孔氏较有名望的人家拜访时,却吃了闭门羹,“当时,真是门都不让进,斩钉截铁地说不入谱,我们走时,还冲我们喊了句‘但我们不会忘记祖宗’。”

同时,为了筹集修谱所需经费,按以往惯例,入谱每丁需交5元钱。这让许多族人怀疑这些打着修谱旗号的人是骗钱敛财之徒。“有人说你们凭什么代表孔氏修谱,还有人说我们是骗子、搞传销……”2006年春天,有人打电话到协会,一听接电话的是孔德威,诧异道:“你还在啊,我听说你们被公安局抓走了啊!?”

对于人们的误解,孔德墉说,这次修谱是为理清理顺孔氏家族内部的血缘传承与分布变迁,并不是为了恢复家族制度,而是为了保护文化遗存。 他说,《孔子世家谱》是孔子家族史,这点是肯定无疑的,但这个家族历史悠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文字记载,不能继承下去非常可惜。 他认为,家族史与正史、地方史志一样是一个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世家谱》与同时期的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在我国历史上还无法找出任何其他家谱,在历史人文价值上能够与这一家谱相媲美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徐世璇研究员也曾撰文认为,延续时间久远的家谱对于人口学、姓氏学、民俗学、民族学、宗法制、家庭结构变化、人口迁徙等社会学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续修《孔子世家谱》,也有利于增强华夏民族“血缘同宗、文化同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孔德墉认为,续修《孔子世家谱》是为了完善家族传承脉络,但客观上更是实现了传承文化和历史,是当今孔子后人必须担负的使命,同时,数字化的新谱不仅查询方便,而且具有统计功能,例如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人口分布情况等。另外,新谱还增加了一幅全国电子地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孔氏后人在全国的人口分布,对研究儒家学说及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都将具有重要的价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