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不识庐山真面目八字成语 成語: 廬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火烧 2021-06-20 04:51:22 1041
成語: 廬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成語簡解 來自《國語辭典》的講解: 編號: 1366成語: 廬山真面目注音: 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ㄢˋ ㄇㄨˋ漢語拼音: lú hā zhē mià mù參考詞語:

成語: 廬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成語簡解 來自《國語辭典》的講解: 編號: 1366成語: 廬山真面目注音: 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ㄢˋ ㄇㄨˋ漢語拼音: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參考詞語: 廬山面目, 廬山真面, 廬山之真反義:改頭換面近義:本來面目釋義: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Emoji符號: (這是本站原創收集整理的漢字“廬山真面目”對應Emoji表情符號“”,為漢字添加生動形象的符號、對照PNG圖片及動畫GIF圖,也方便大家復制粘貼到社交媒體等地方,點擊Emoji符號""和圖片鏈接還可以查看該符號在《EmojiAll表情詞典》中更詳細的介紹。)

宋體矢量字庫:

楷體矢量字庫:

成語詳解 典故説明: 廬山三面臨水,煙雲瀰漫,千巖萬壑,氣象萬千,人在山中,難以窺得全面真貌。因此,宋代文人蘇軾有一首〈題西林壁〉詩,即是描寫廬山的奇景。前兩句寫出了廬山群峰的千變萬化,橫看是連綿不絕的山嶺,側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隨著觀看山嶺位置高、低、遠、近的不同,看到的景色也隨之而異。後兩句則描述在廬山中,根本無法看清整個廬山的全貌。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往往無法看清它的真相,暗喻「當局者迷」的意涵。後來「廬山真面目」就被用來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如《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詩兮只一家,真屬夫子自道;待野拙細細解出,方見廬山真面目也!」典源: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據《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橫看成嶺1>側成峰2>,遠近高低無一同。不識廬山3>真面目,只緣4>身在此山中〔注解〕(1)嶺:相連的山。(2)峰:高而尖的山頭。(3)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雲瀰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淵等名勝,西北有牯嶺,為避暑勝地。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後登仙而去,徒留空廬而得名;一說以廬江得名。(4)緣:因為。書證:01.宋.蘇軾〈題西林壁〉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源)02.《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詩兮只一家,真屬夫子自道;待野拙細細解出,方見廬山真面目也!」03.清.王韜《淞隱漫錄.卷五.白素秋》:「女嫣然不語,即起攬鏡自照,笑曰:『今日廬山真面目為君識破矣!』」用法説明:【語義說明】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使用類別】用在「真相原貌」的表述上。【例  句】<01>如今我才看清他陰險奸詐的廬山真面目<02>這座雕像幾經破壞,已經難見其廬山真面目了。<03>對於這洞窟神祕的詭異傳說,人人都想一窺廬山真面目<04>儘管老王百般掩飾,但他奸詐的廬山真面目依然被識破了。<05>久聞阿里山的日出雲海,今日一見廬山真面目,果然名不虛傳。 成語接龍

“目”字開頭的成語

目不識丁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目光如炬目光如豆目不交睫目瞪口呆目不見睫目無全牛目定口呆目牛無全目空四海目睜口呆目空一世目擩耳染目睜口開目瞪口噤目不定睫目下十行目不識字

“廬”字結尾的成語

初出茅廬三顧茅廬三顧草廬三謁茅廬

“廬”字開頭的成語

不识庐山真面目八字成语 成語: 廬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廬山真面目廬山真面廬山面目廬山之真

“目”字結尾的成語

歷歷在目賞心悅目廬山真面目掩人耳目廬山面目動心駭目遮人耳目一新耳目張膽明目十行一目如豆之目賞心愜目愁眉苦目遮人眼目結舌瞠目 參考鏈接

參考《國語辭典》中的成語:廬山真面目。

參考《國語大辭典》中的成語:廬山真面目。

参考《國語大辭典》中成語“廬山真面目”分成的單字詳解:

廬, 山, 真, 面, 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