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理考编真题及答案 历史考编真题
历史考编真题
1.历史学科选择题有什么优缺点
一、明确考试类型和考试目的
初中历史试题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课堂随侧、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毕业升学考试等几种。教师在编制试题前,首先要明确所要进行的是哪种类型的测试,不同类型的测试在测试内容、测试目的、使用题型、时间设置等方面是不同的。例如,课堂随测考查的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考查目的是反馈诊断当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而由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存在的差异,因此在教学目标中知识以及能力层次要求上会存在差异。而毕业升学考试属终结性的水平测试,其考查内容及考试目的通过《考试说明》这一纲领性文件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这就决定了单元随侧和毕业升学考试无论是在题量、题型、时间、试题难易度把握上,还是考试内容、考试目标上都会有所区别。
但是,另一方面,尽管各种题型存在上述区别,但有一点上共同的,即他们的测试目的都是考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而教学目标确立的主要依据就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三维目标要求,因此,熟练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编制历史试题的前提。

二、《考试说明》是教师编制试卷的重要依据
每年中考前,教育学院都要下发《考试说明》,其中明确规定考试性质、命题依据、命题原则、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范围与考试时间、考试难度等基本内容,它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教师编制试题的主要依据,对教师编制试题有指导作用。如:《2009年大连市初中毕业升学学业考试说明》关于命题原则是这样规定的:
科学性。要保证试卷内容的科学性,避免出现知识型、观点性、技术性等错误;试卷语言表述规范、准确、简洁、逻辑严谨。答案与评分标准科学合理,便于操作。
基础性。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和教学实际,考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全面性。试题要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考查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态度等。
指导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不出偏题、怪题、死记硬背的题;试题侧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注重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育性。命题要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适切性。试题要符合教学及学生的实际,试题的难度比例适当,要有利于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题目设置要有梯度,起点适当,坡度适宜。
上述五项原则清楚地说明了编写历史试题在内容上和技术上的要求。其中的基础性、全面性的原则告诉我们中考考什么,即考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态度等。而科学性、指导性和适切性原则则告诉我们如何考的问题。由此,我们也就知道编拟试题时,应该编什么,怎样编了。所以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深入领会并把握其精神对我们编制试题有指导意义。
三、编制双向细目表,保证编题质量
在编制试题前,为保证编题质量,必须拟定编题计划,编题计划是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共同时考虑以决定各类试题比例的计划,它实质上是知识、能力二维的双向细目表。
四、明确各种题型的主要特点和编写要求。
根据双向细目表准备编制试题时,最后还需要学习了解各种题型的特点功能及编写要求。初中历史考试目前主要采用五种题型:单项选择题、改错题、简答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2.历届历史期末考试试题是什么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
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