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对人类基因组编辑持更加开放态度

早在去年就关人类基因编辑的新闻“基因革命的浪潮从读取信息,所谓的基因测序,走到了编写基因信息的时代。”去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基因组研究的青年科学家杨璐菡评价说。杨璐菡与她在哈佛的导师乔治·丘奇教授以及其他23名科学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上发文,宣布将筹集1亿美元,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非官方”后续项目———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
杨璐菡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于2014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30岁以下30个科学及医疗领域领军人物之一。她说,如果把生命比喻成一个黑匣子,人类基因组计划打开了这个黑匣子,发现里面是我们不明白的海量信息和算法。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渠道来了解生命,我们可以改变输入,观察输出,来找到生命的规律”
在美国科学院及工程学院双料院士丘奇教授的指导下,杨璐菡和同事第一个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技术修改细胞基因组,她还和丘奇创立了一家叫eGenesis的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推动异种器官移植临床应用。
新技术的产生和原有基因信息的积累,让我们决定开启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致力于更好地了解人类基因组以治疗疾病,并通过这个平台推动基因编辑和合成技术的发展。
———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基因组研究的青年科学家杨璐菡
杨璐菡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于2014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30岁以下30个科学及医疗领域领军人物之一。
就在近日一项对美国成年人开展的最新调查显示,公众关于如何在人类身上最好地利用基因组编辑的看法出现细微转变。
此前对美国人进行的调查发现,受访者不愿意支持人类基因组编辑,其中很多人表达了对这种有目的的DNA“修补”在伦理上和其他方面的担忧。不过,由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和天普大学社会科学家开展的最新调查表明,在1600名受访者中,有2/3的人认为基因组编辑原则上是“可以被接受的”。无论是在生殖细胞中进行的可被传递给后代的基因组修正,还是在无法被传递下去的体细胞中进行的修正,这一观点均成立。不过,这种认可是有限制的,并且受到宗教信仰和科学知识水平的影响。然而,有一件事情是几乎每个人都赞同的:他们想参与到关于哪些做法应该被允许和哪些不被允许的政策讨论中。
这项由《科学》杂志发表在“政策论坛”栏目上的调查,随机为人们呈现了不同的短文。这些短文描述了基因组编辑被用于生殖细胞或者体细胞,从而治疗疾病,或者使人拥有诸如同更高智商或眼睛颜色相关的基因。尽管受访者对编辑技术的使用总体上持开放态度,但接受度强烈依赖于特定目的及其对后代造成的影响。比如,很少有人支持将基因组编辑技术用于修正生殖细胞系。只有26%的人表示,这是可以接受的;51%的人表示,无法接受此事。不过,如果将此项技术应用于体细胞,接受度上升到39%,并且只有35%的人表示反对。
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科学传播的Dietram Scheufele是此项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认为,此类结果表明,“对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反对并非是全面的”。不过,研究“也非常清晰地表明,如果你专门利用它强化生殖细胞系,将会看到大多数舆论对此表示担忧”。
对于基因组编辑技术如何在人类身上应用,美国人的观点存在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