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第三帝国希特勒 郑寅达:希特勒政府为第三帝国崛起所做的外交谋划

火烧 2021-09-06 13:16:17 1084
郑寅达:希特勒政府为第三帝国崛起所做的外交谋划 摘要:德国在外交上以对英和解、中立法波与反对苏联为手段,步步得手,既阻止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又初步完成了毁约扩军、瓦解对德包围圈和寻觅战友的任
第三帝国希特勒 郑寅达:希特勒政府为第三帝国崛起所做的外交谋划

郑寅达:希特勒政府为第三帝国崛起所做的外交谋划  

摘要:德国在外交上以对英和解、中立法波与反对苏联为手段,步步得手,既阻止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又初步完成了毁约扩军、瓦解对德包围圈和寻觅战友的任务,作好了对外扩张的准备。 希特勒政府采取的一次次毁约扩军举动,对外交政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如何解除主要大国的恐惧,平息外交危机。政府的主要对策是,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努力使英国维持「 ”扶德抑法”政策,全力同英国搞缓和,力争与英国达成某种形式的协议,甚至结成联盟,以求在英国的谅解下做好对外扩张的准备。 希特勒在作出冒险举动后,关注改善英国的不满情绪。1935年6月德英两国缔结海军协定,标志着希特勒对英和解外交的顶峰。对德国来说,该协定的政治意义远远超过其军事价值。它除了作为拆散斯特莱沙抗德阵线的一种手段外,主要用意是向英国表示友好,以此作为同英国达成全面协议甚至结成联盟的前奏。当时德国正在建造两艘2.6万吨级的袖珍战列舰,英国感到担忧,希特勒政府便提出缔结一项承认英国海军优势的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两国海军力量的比例是16∶10,而希特勒所提议的比例是近3∶1),表示德国无意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在该协定的正文里,双方都把它称作「 ”成为两国间永久和最终协议的协定”。 《德国通史》第五卷:危机时代(1918-1945),本套丛书由邢来顺、吴友法主编,本卷由郑寅达等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 法国是德国的欧陆争霸对手,对德国重整军备的行动最为敏感,也最有可能与波兰一起实施军事干预。希特勒在《我的奋斗》和《第二本书》里都大肆反法,叫嚣「 ”法国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这个逐渐与黑种人混合的民族,抱有犹太人统治世界的目的,是白种人生存的永久性祸害”,鼓吹要「 ”一举在精神上把它的脊椎打断永远踏在脚下”。但是,他上台执政后,出于策略考虑,在毁约扩军阶段,还是把中立法国及其盟国放在重要的位置。 德国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是以它提出的与法国军备平等甚至优于法国的要求遭到拒绝为借口的,但同时它发起了第一次对法和平攻势。1933年9月中旬,希特勒亲自向法国大使保证德国的和平意图。同月底,牛赖特在日内瓦向法国外长提议,在裁军谈判进入僵局的情况下,德法两国可以达成直接的谅解。11月16日,希特勒亲自会见法国人士,借此向法国公众作出和平保证,表示对阿尔萨斯-洛林已不感兴趣。1933年末到1934年初,在德国的倡导下,德法两国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但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 德国宣布公开扩军是以法国改变兵役法为借口的,面临法国所倡导的英法意斯特莱沙会议的召开和《法苏互助条约》的缔结,但它还是对法国使出了「 ”拉”的一手。1935年5月21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被称为「 ”最动听”的和平演说,「 ”向法国庄严地承认和保证它在萨尔公民投票后决定的边界”,「 ”从而最后放弃对阿尔萨斯-洛林的一切要求”。同月,戈林也在参加波兰毕苏斯基元帅葬礼期间同刚从苏联签约归来的赖伐尔举行会谈,大肆反苏,重弹对法友好的老调,表示「 ”希望与法国邻居化干戈为玉帛”。 希特勒在向全世界宣布进军莱茵区的同时,向英法等国提出了一个和平建议,表示:愿意同法比两国签订一项为期25年的互不侵犯条约,由英意两国作担保;愿意同法国的东方盟国签订同样的条约;同意德法边界两边都实行非军事化;愿意重新加入国际联盟。 法国面临德国的步步进逼,为战争的阴影所吓倒,为反共的叫嚣所迷惑,为和平的诺言所陶醉,逐渐丧失了对德国的相对优势地位。1937年11月,希特勒在内部高层会议上宣布扩张计划时,已不惜同法国兵戎相见。 意大利也是个法西斯国家,其称霸目标是南欧、北非和地中海,意在建立一个环地中海的大帝国。在希特勒看来,该目标的实现主要将损害英法两国的利益,导致同英法的冲突。因此,尽管德意两国在南蒂罗尔(Sudtirolo)问题上有争议,对奥地利也都怀有野心,但希特勒在口授《我的奋斗》和《第二本书》时,还是把意大利定为德国的争取对象和潜在同盟者。希特勒执政初期,意大利害怕德国强大后会吞并奥地利,威胁到自己的既得利益。在希特勒急切染指奥地利、宣布公开扩军的情况下,它赶紧以屯兵勃伦纳山口、参加斯特莱沙抗德阵线等行动相对抗。但是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后,它同英法之间的矛盾激化。随后,它又与德国共同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在此基础上,意德之间的距离日益缩短。经过德国的一番努力,意大利终于在1936年10月同德国缔结了「 ”轴心”协定,翌年11月又参加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基本上站到了德国一边。 德日关系的发展也不平坦。1937年以前,德国无暇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亚洲,加之军事部和外交部比较倾向于把对华关系作为重点,而里宾特洛甫及其办公室希望重点争取日本,因此德国在亚洲的行动是多重而又混乱的。这一时期德国外交政策的重点是「 ”和英反苏”,需要打出「 ”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来摆脱孤立状态。从日本方面来说,「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处境孤立,打出反共旗号,靠拢法西斯德国,既能摆脱孤立状态,又不会引起世界两强英国和美国的敌意。于是,1936年11月25日两国缔结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Antikominternpakt BerlinTokio),约定「 ”对于共产国际的活动相互通报,并协议关于必要的防止措置,且紧密合作,以完成上述措置”,同时约定要帮助「 ”感受威胁的第三国”。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德国基于策略考虑,既不愿意因为支持日本而损害同英美等国的关系,也不希望因为抛弃中国而丧失在华经济利益和军事影响。因此,1937年7月20日,德国外交部通过各驻外使团表示,德国在中日冲突中持中立态度。7月28日,它又向日本提出抗议,认为日本的行动违反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同时,德国不顾日本的反对,拒不从中国撤出军事顾问团。当日本威胁要中止《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时,它表面上同意停止向中国提供物资,实际上并没有履行诺言。 1938年1月2日,曾被希特勒誉为「 ”俾斯麦第二”的里宾特洛甫提出一份关于外交政策的备忘录。文件提出,如果德国与日本、意大利加强联合,「 ”促使这些国家在适当的时候宣布同我们的坚如磐石的团结”,就能有效地起到制约英国的作用,使英国面临「 ”可能在三个不同地区即东亚、地中海和欧洲同时作战”的威胁,从而「 ”不能在欧洲给予法国以足够的支持”。「 ”在这样的局势下,万一德国同法国的某个东欧盟国发生冲突,英国可能会制止法国去干预,而使冲突局部化”。该建议被希特勒采纳,德国由此急剧调整对亚洲的政策,并向日本提出缔结德日意三国军事同盟的建议。然而,从日本方面来讲,它还没有正式决定跨出南进的步伐,因而不愿意参加以西方国家为敌的同盟条约。双方需求的差异使得两国间的交涉旷日持久。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苏联是德国内外宣传中的主要打击对象。纳粹当局之所以这么做,除了源自其反共反苏的本性,也有希特勒的策略考虑。他在1924年口授《我的奋斗》一书时,对苏联主要持谩骂的态度,然而在1928年口授《第二本书》时,则以较为现实的态度分析了德苏关系的前景。首先,他认为,由于两国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对抗性,「 ”只要俄国政府继续用布尔什维主义毒害德国,那么相信德苏之间会取得谅解就是荒唐的”。其次,德国在重整军备时期,不能与法国、英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发生冲突,但是,「 ”假如德国真想与俄国结盟反对西欧,明天它就将再一次成为历史性的战场”,被迫以孱弱的军事力量仓促应战。再次,即使德苏两国结盟,当德国同英法等国发生冲突时,也很难指望得到苏联方面有效的支援,因为苏军越过波兰领土支援德国「 ”只可能在德国不再存在时”才可能实现,而它通过海路在德国登陆,「 ”只要英国和法国完全控制波罗的海”,就难以实现。既然德苏之间维持友好关系对德国是弊多利少,因此,利用英法等国统治集团反共反苏的偏好,「 ”借布尔什维主义的幻影,以遏制凡尔赛体系的势力”,建立德国的军事主权,完成法西斯国家的初步联合,就成了希特勒较为有利的选择。 在这一时期内,尽管德苏之间还保持着一定的经济和军事联系,希特勒也在演说中表示要「 ”维护同苏联的友好关系”,甚至在接见苏联大使时,保证德国完全意识到同苏联的利益一致性,但是,出于策略考虑,德国政府每做出一个冒险举动,除了大摇一阵橄榄枝外,就是大叫一通「 ”布尔什维克威胁”。德国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其借口之一是「 ”赤疫侵袭柏林”;德国拒绝参加「 ”东方洛迦诺公约”,是以「 ”民族社会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无法共同缔结什么公约和协定”为理由的;德国宣布公开扩军后,希特勒等人也是以「 ”说到布尔什维主义对欧洲的危险时,鼻孔也会颤动起来”的激愤情绪大肆反苏;德国进军莱茵区,在希特勒的嘴里又成了「 ”德国向东发展”的前提,是「 ”建立对莫斯科的防疫带”;法西斯国家的初步联合,也披上了「 ”反共产国际”的外衣。反苏反共成了希特勒束缚英法等国手脚的咒语。 至此,德国在外交上以对英和解、中立法波与反对苏联为手段,步步得手,既阻止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又初步完成了毁约扩军、瓦解对德包围圈和寻觅战友的任务,作好了对外扩张的准备。 (本文摘选自《德国通史》第五卷:危机时代(1918-1945),本套丛书由邢来顺、吴友法主编,本卷由郑寅达等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经出版社授权刊发,标题为编者所加,图片来自网络。原标题为:为毁约扩军服务的纳粹外交。) 作者简介 郑寅达,男,1951年1月生,浙江宁波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出席全国第一、第二届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座谈会和全国第一届青年史学工作者座谈会。1992-1993年到澳大利亚Ld Trobe大学从事合作科研一年。1998年被评为教授、博导。现任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兼华东分会会长、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 这里是每天带给你惊喜的小石头 微信公众号:yimeishitou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