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端王赵佶历史上的宋徽宗 投错胎的皇帝——文艺青年宋徽宗的极品文青生活

火烧 2021-09-09 11:13:20 1071
投错胎的皇帝——文艺青年宋徽宗的极品文青生活 不知为何,现今中国民众,皆对中国历史的某些朝代保持着一些刻板印象,譬如说清末皇帝都是无能废物,教科书上汉武帝的排版空间超大,就认为他是个好皇帝,或是觉得在

投错胎的皇帝——文艺青年宋徽宗的极品文青生活  

不知为何,现今中国民众,皆对中国历史的某些朝代保持着一些刻板印象,譬如说清末皇帝都是无能废物,教科书上汉武帝的排版空间超大,就认为他是个好皇帝,或是觉得在外敌入侵时,喊主和的都是王八蛋。但比起接下来讲的误解,这些刻板印象都太low了,他的名字叫做赵佶,在历史又有个更具知名的称号──宋徽宗。

宋徽宗

端王赵佶历史上的宋徽宗 投错胎的皇帝——文艺青年宋徽宗的极品文青生活

许多人对宋徽宗的第一印象很差,因为他在普通教科书上只留下了三项事迹:

1.亡国代言人:被金兵俘虏,亡了北宋。

2.子女超多:他生性风流、爱好美色,可以称得上是最会生育的皇帝之一,一生只活了五十四年,却生下了六十六个子女,比什么康熙、乾隆厉害多了。

3.性欲高强:尽管后宫粉黛三千人,还是满足不了他的欲望,总喜欢在月黑风高之时微服出宫,寻找刺激。据说还和一代名妓李师师谈过一段感情。

如果只用以上三者来看,宋徽宗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烂皇帝,但历史总是多方面的,虽说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艺术方面,却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富艺术气质、才华横溢的皇帝,他对艺术的贡献,甚至千年以后的中国,以及被中国文化薰陶的日本和韩国。要是说自诩艺术评鉴高手的乾隆的艺术品味是五十分,那宋徽宗肯定是一万分,他广泛涉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更是无与伦比,他首创瘦金体,将「天骨遒美,逸趣霭然」的特殊品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曾将艺术绘画并入科举取士之列,使艺术品味散播至下层阶级;而最为人津津乐道,当属花费大笔金钱研发颜色朴实的汝瓷,使中国艺术发展走向了"简洁美"的高LEVEL等级。

宋徽宗的超高艺术造诣锋芒毕露的瘦金体相信有不少读者都拥有被父母逼着学习书法的惨痛回忆,作者也一样,当时书法老师总说:「哎呀呀锋芒露出来了啦!书法讲求收锋而不露锋芒、低调内敛、韬光养晦!给我换张纸重写!」「锋」与「芒」都是古典美学的禁忌,中国书法讲「藏锋」,简单来说就是不准有尖端。儒道的主流传统不鼓励「锋芒毕露」,而是含苞待放、暧暧内含光,「锋芒毕露」成了目中无人的象征,是要遭天谴的。当时我真总以为书法老师的正统楷书、行书字体才是真正的艺术,不知原来真正厉害的人,才不仿效别人的字体,而是自行开创出一派潮流。宋徽宗的书法是北宋字体的代表,他自视自己为「天下一人」,不肯居于藏锋内敛的古老传统,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等特色。最终,他开创了一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书法字体──瘦金体。之所以叫做「瘦金体」,可不是嘲笑敌国金朝瘦弱的意思(没礼貌,人家超强)。「瘦」的意思是笔墨紧窄而清薄,犹如柳树般飘然。而「金」是金属,是青铜,也是黄金。「金」与前者的「瘦」相反,坚若磐石,光彩夺目。先秦工艺流行「错金」,在青铜器中预先刻上图画,在将熔化的金银倒入凹陷处,使颜色沉暗的青铜多了闪亮的雕花装饰,展现出「错金」之美。把「瘦」和「金」连起来,即是线条细瘦而飘然,华丽贵气而硬挺,两者看似截然不同,宋徽宗却能将其融合得白璧无瑕,这是书法的奥妙之处。

宋徽宗的书法是北宋字体的代表,「瘦金体」(右上方),图为宋徽宗创作的「芙蓉锦鸡图」

瘦金体像走在危险边缘的禁忌恋情,使人着迷,也使人退却。收藏在台北故宫的「秾依翠萼,焕烂一庭中」,每一个字皆闪烁灿烂。宋徽宗把汉字线条做得锋芒毕露,极具个性,像作者我这种二流学家,有时会分不清楚颜真卿的颜体、柳宗元的柳体,但一见宋徽宗的瘦金体,却能一眼识出,可见其辨识度之高,称得上是宋徽宗的得意之作。

极致简约的汝瓷品味的定义看似十分复杂,就好像喜爱打领带、穿西装、梳油头、开宾士的人般,你大可以说他很有品味,但如果找来一位穿着朴素T恤,却喜爱在空暇时间阅读诗词的人,你又该如何评价他是否有品味呢?其实,他们都有品味,在看似了无共通点中,都有一个共通点:懂得享受,却不会依附于世俗潮流。宋徽宗不但不依附潮流,还开创了一套宏观的简约艺术潮流。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以奢华、繁复为美,但宋徽宗偏偏不爱这味,他将所有调味料挑开,只留下物体最初的原味。在简约艺术中,最经典的当属汝瓷。世人流传着宋代有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说法,而在所有窑中,又以汝窑真品最为难得。时人说得好:「纵有家财万贯,不及汝瓷一片。」一句民间俗语,道出了它的珍贵。其实,汝瓷看起来平庸无奇,如果不读点书,可能就会把他与大卖场的廉价瓷盘搞混,但汝瓷背后包含着更加繁复的东西,比如他的思想理念,以及制造过程。如果读者有机会去台北游玩,不妨去故宫博物院寻找汝瓷,这是一个淡蓝色的瓷瓮,是宋代雨过天晴的颜色。宋徽宗把当时天空的颜色凝结倒了一个器物之上,使我们观赏汝瓷时,还能回想起千百年千宋朝天空的斑斓。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在一次雨天后,宋徽宗打开了大门,踏着雨水徐行,在望向城墙外的天空时,他震撼极了,远处天空混有曾经猖狂一时的乌云,以及雨过天晴的天空蓝,两者交会一行,形成了一抹神秘的天青色,格外令人着迷。醒来之后,宋徽宗写下一句诗:「雨过天青云破处」,拿给工匠参考,让他们烧制出这种颜色。一时间,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这种釉色非常难烧制,窑内的位置、温度、湿度,稍有不妥,都会影响到最终成品的颜色,具现代人考究,要烧制汝瓷,除了需要均匀加热外,窑内的温度必须持续维持在一千两百摄氏,如果稍微过了,颜色便会由青蓝转浅绿,价值性就不见了,当时没有温度计,只能目测观察火照,过程可谓险阻艰难。窑工们苦心制造出数十至数百的青天蓝瓷,只能挑选出几个满意的瓷瓮上缴朝廷,而宋徽宗面对几个经严格筛选的汝瓷,竟然要求更严,仅有的几十个汝瓷,颜色稍有瑕疵,便被宋徽宗大手一挥砸成粉碎,最终只有几个被留在宫中。(题外话:宋徽宗对艺术的坚持不只反应于此,曾有一次,他召名门画家绘画孔雀,画好时全场惊艳万分,只有宋徽宗频频摇头,原来,画家把右腿左腿的高低搞混了,从此侧面也可反映出徽宗观察艺术之细腻。)如此严格筛选,留下来的汝瓷自然是洗如凝脂,天青犹翠,冰裂莹澈,器形巧致雅绝。现今留下的汝瓷仅有八十余件(一说六十余件),因数量稀少、做工繁杂,使汝瓷成为稀世珍宝,你可能会问:「有多贵呢?」二零一七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展出汝瓷,最终以26亿港元购下,创下中国古瓷器的最高拍卖纪录。难怪乾隆掌政时搜罗天下奇珍异宝,最宝贝的还是宋徽宗时代那些吃喝拉撒的锅碗瓢盆。(题外话:乾隆是个文物破坏狂,竟然在汝瓷上面刻上甲乙丙丁等级,有的还分类错)我们今天去故宫看汝瓷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边缘泛着淡淡紫光,有人说这里面加了玛瑙,也有人说是加了其他矿物,总之千百年来没有任何定论,他的技艺已经随着汴京的攻陷而失传了。

创立皇家美术学院推广艺术徽宗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书画精品,还是北宋文化艺术发展的首要推行者。其中值得称道的就是对翰林书画院的重视。话说,翰林书画院并非宋徽宗所造,而是在宋初就已经设立,但宋徽宗却是将其带入巅峰的皇帝。宋初以来,画家不论技艺怎样,地位总是奇差无比,就连御用画师与其他同等部门相比,地位也差了一大截(衣服颜色还不同呢!)简直是三流冷门官。但轮到宋徽宗掌权后,他不仅提高了画师的政治地位,还积极推广艺术,将绘画考试并入科举取士之列。宋徽宗把很多心思都放在画院上面,设计了全套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还有招生、考试制度,简直就是皇家美术学院的古代版。而且还模仿进士科出题取士,以优美的诗词为画题来测试画师,一方面促使他们重视与加强个人题诗赋词的文学素养,一方面也是有意提倡「诗书画」合一,让画师们的画境往高深层次提升。身为北宋最高阶层的艺术学院,翰林书画院等同于皇家美术学院,从里头出来的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像是《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都是宋徽宗一手培养的人才,两幅作品皆被后世入选为中国十大名画。

现今世人的审美观类似于康雍干时期,有华而不实的弊端,譬如超壮观的阅兵图(一张图里有一万多人)、吸引眼球的美女图(乾隆常叫画师画他的妃子)、或是近几年很流行的cosplay(臭宅雍正超爱玩)、还是颇为炫泡的皇帝印章(乾隆拥有数千枚印章,曾被故宫官方戏称为「印章boy」),这些东西虽说不上下流,也称不上是有水准,而人家宋徽宗的艺术品味不同,这从他给翰林书画院出的考试题目就可以略知一二了,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嫩绿枝头红一点」。就前者讨论,「人骑着一匹马在开满花儿的树林中归返」能够理解,但「香」这个字就显得抽象了,要用什么意境来让阅者一看到图画,便会联想到扑鼻的清花香呢?这可难倒了天下的读书人,宋徽宗本人也翻阅了无数轴卷,才找到理想中的图画:一匹骏马缓步而行,几只蝴蝶或前或后地飘舞着,追逐于马蹄。马蹄和蝴蝶,巧妙地表现了前一刻的「踏花」,而蝴蝶的追逐,又表现出了花儿的香气,化无形为有形,意境唯美典雅,增添了许多魅力和想像空间。宋徽宗对画院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既要求画师临摹他人的笔墨技巧,又要求独树一格;既要求画师必须保留最初的创意想像,又要求深入观察写实。宋徽宗有事没事就跑去翰林书院,亲自督导、抽考学生画画,如果谁敢在随堂考中画歪,绘师生涯必定戛然而止。能在这种每天提笔磨墨的另类魔鬼训练下撑下去的学生少之又少,但也因此产出了许多艺术大师,如同刚刚提到的那位王希孟,他是中国十大名画中最年轻的作者,当时年仅十八岁,经过书院半年的魔鬼训练后就创作出《千里江山图》这幅传世名作。同时,宋徽宗也对画院十分慷慨,每隔一段时间就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各式名画送到画院,供学生临摹效仿。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其中一部分)。线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的历史评价艺术在宋代的发展可谓极其鼎盛,用康雍干盛世、盛唐来比,都是望尘莫及的。在宋徽宗的统治下,画院绘师享受文官般的待遇,取仕途径再也不是呆版的四书五经,而多了自由的文艺思想。虽然宋徽宗不理朝政,怠乱政治,最终导致金国南下灭亡北宋,但其“毕生奉献艺术文化”的理念,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瘦金体(3)艺术(3)宋徽宗(7)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