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有关中山的手抄报 有关孙中山的手抄报的内容

火烧 2021-07-26 01:31:12 1047
有关孙中山的手抄报的内容 陈炯明与孙中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陈炯明算得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在一般人印象里,陈炯明是背叛孙中山的反动军阀,其罪证之一,就是1922年6月16日的

有关孙中山的手抄报的内容  

有关中山的手抄报 有关孙中山的手抄报的内容

陈炯明与孙中山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陈炯明算得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

在一般人印象里,陈炯明是背叛孙中山的反动军阀,其罪证之一,就是1922年6月16日的炮轰总统府,逼得孙中山化装出逃上海。

然而,时至今日,如果我们不是以尊重史实的态度,把历史事件放在相应的历史条件下作客观的考察,还是率由旧章,简单地用“乱臣贼子”、“犯上”、“弑主”、“逆伦反常”之类封建罪名,作为定谳,实在无助于重新厘正这笔历史旧账……

最佳答案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

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

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

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

因志业相近,孙中山遂与辅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

其后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

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

[1]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中山为秘书。

3月16日(阴历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brq为起义军旗,随后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

当时,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

于是他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阳节)为起义之日。

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

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孙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

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1896年断发改装的孙中山1896年秋,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

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又译作“伦敦被难记”),孙中山被邀以英文写作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

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中山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

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一切不过是个清廷陷阱。

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

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

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起义失败,孙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

同年9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

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

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

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代聘律师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

接着,他又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

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

1905年,孙中山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

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

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

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晚晴园议事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

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

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

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

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见“起义年表”),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最终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

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

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纷纷响应。

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其实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

据《凤凰周刊》报道,当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武昌之功,乃成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