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长平之战遗址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已經無法承受長期對峙的消耗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已經無法承受長期對峙的消耗 歷史上,長平之戰的背景是趙國已經無法承受長期對峙的消耗,趙王希望儘快解決問題,而趙王不信任廉頗,因為廉頗的堅守不出有擁兵自重的嫌疑,後來廉頗的人生軌跡也證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已經無法承受長期對峙的消耗
歷史上,長平之戰的背景是趙國已經無法承受長期對峙的消耗,趙王希望儘快解決問題,而趙王不信任廉頗,因為廉頗的堅守不出有擁兵自重的嫌疑,後來廉頗的人生軌跡也證明他並不是趙國死忠。在趙王要求廉頗速戰速決而廉頗不從的情況下,才臨陣換將換成趙括,而不是趙括主動請戰的。而趙括也不是沒有經驗,沒有經驗的趙括是演繹而已。真實的趙括是隨著父親趙奢征戰過的,秦國是在他們手裡吃過虧的。其次,趙括能取代廉頗的主帥,還有個主要原因,當時秦趙進行的是國戰,秦國國力強,廉頗一味防守,導致趙國已經很難堅持下去了,所以才有趙括當主帥,從防守變成對攻,雙方大戰了幾十天,趙括還是有一定能力的,只是比白起差,變成笑話。再者,秦趙兩國當時國力差距並不大,兵力的話趙國實際還佔優。韓國割地給趙,本來就是希望秦趙火併,諸國巴不得兩國兩敗俱傷,怎麼會出兵助趙呢。事實上長平戰敗後,秦兵打到邯鄲了,魏楚都援趙了。
趙括上任前,趙括的母親死死勸諫,不讓趙括領兵。但是趙孝成王卻對趙括出奇的信任。加之在前線與廉頗對壘的是秦國並不出名的將領王齕,趙孝成王對趙括的成功信心滿滿。熟料等到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成為趙軍統帥之後,秦國卻換上了身經百戰的白起,結果可想而知。趙括兵敗是事實,出於政治原因,白起肯定會大肆宣揚甚至誇張宣傳這次勝利,以達到消滅趙國抵抗意志的目的,坑殺是以欺騙的方式殺害之後,將屍體堆積起來。
趙括和父親的差距在哪裡?一是趙母提出的是否體恤部下,趙奢把君王的賞賜全部分給了部下,而趙括則完全獨吞了;二是獨斷專行還是從善如流,趙奢之所以能打勝很大原因在於聽從了許歷的建議,提前佔據了有利地形,而趙括接管軍隊後,則全部替換了,原來廉頗屬下的將領,其專斷跋扈,可見一斑。
紙上談兵的典故也反映了趙括的這些性格弱點。而趙王換將的主要因素並不是秦人的離間計,而是趙王與廉頗在客觀環境惡化條件下分歧加劇的結果。面對越來越嚴峻的軍事經濟壓力,浮躁不安的趙王越來越不能容忍廉頗的消耗戰戰略。趙奢說他兒子不行,是說趙括沒把戰爭當成生死大事來對待。就像炒股的人十倍槓桿,再厲害的人每次槓桿賭博都會破產。所以趙括盲目地攻擊不留後路結果被包餃子。這就是他和他爹的區別。所以說趙括只能是當參謀的料,不是當將軍的料。
另外,說秦軍死傷一半的基本都是史盲加軍盲。趙軍只是攻堅的前鋒部隊被包圍,後面的輜重部隊被切斷,擋在丹水的另一邊,後面趙括被亂箭射死,輜重部隊全部投降。也就是說趙軍戰死的人數不會超過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上限最多十萬人。以十萬趙軍殺傷三十萬秦軍,我的天,這種戰鬥力還會被秦軍圍困四十多天,趙括是多蠢,而事實就是,趙括被包圍後「數戰不利,乃堅守」,可見趙軍根本就打不過秦軍,別說殺傷秦軍一半了,能守住都是白起沒有強攻。
最後,秦王換將是因為白起是最擅長打殲滅戰的將軍,之前破韓魏聯軍,破楚國殺得人頭滾滾。如果統帥趙軍的主將依舊是廉頗,秦王是不會換上白起的,因為廉頗死守不出,換白起也只能打攻堅戰,打不出什麼戰國。但是趙國中了反間計,換上菜鳥趙括,白起就有了用武之地,正所謂獅虎搏兔全力以赴
很赞哦!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