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县经济 兴安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兴安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建制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今兴安县境属楚国的疆土,秦属零陵县地。
兴安夜景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县境属始安县地,隶属零陵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划始安县地,今县境设定临源县,隶属桂州。大历三年(768年),改县名为全义。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于县境设溥州,并把县名改称德昌,隶属溥州。
宋乾德初废除溥州,恢复全义县名,隶属静江府。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取“兴旺安定”之意把县名改称兴安县。
元、明、清、民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都称兴安县。元属静江路,明、清时期属桂林府。民国2年(1913年)7月隶属漓江道,民国3年6月隶属桂林道,民国16年直属广西省政府,民国19年隶属桂林民团区,民国23年3月隶属桂林行政监督区,民国29年3月隶属桂林行政督察区,民国31年3月直属广西省政府,民国33年5月隶属第八区,民国36年3月直属广西省政府,同年4月隶属第八区,直到临解放。解放后属桂林专区,1970年后属桂林地区。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清朝时期,全县划为4乡,即西乡、北乡、东乡、南乡。乡以下设都,都以下设甲,甲以下设村,实行乡、都建制。
民国10年(1921年)以前行政区划仍照清代旧制。
民国11年(1922年),废4乡设4区,即:西乡改称西区,北乡改称北区,东乡改称东区,南乡改称南区。
民国17年(1928年),将4区改划为6区,即:将西区改划分为西区、西外区和中区,和原来的北区、东区、南区共6区。西区包括道冠、严关、西安、溶江、华江等乡;西外区包括金石、金坑、车田、浔源等乡;中区包括县城和厢外;北区包括界首、会龙、西山等乡;东区包括漠川、白石、俸山、犁头等乡;南区包括高尚、南田、急义等乡。全县下设170村街。
民国22年(1933年),又将6区合并为4区,将南区和东区合并为东南区,中区和北区合并为湘源区,西区改为漓源区,西外区改为越城区。东南区包括高尚、南田、急义、漠川、白石、俸山、犁头等乡,下设93村,1158甲;湘源区包括首善镇、界首、西山、会龙等乡镇,下设52村,616甲;漓源区包括道冠、严关、西安、溶江、华江等乡镇,下设61村街,764甲;越城区包括金石、金坑、车田、浔源等乡,下设37村,404甲。
民国24年(1935年),车田、浔源两乡划归资源县。
1949年11月20日兴安解放。解放前有16个乡,2个县辖镇,下属201个行政村街。解放初一般沿用旧的区划界线,归并为6个区,2个县辖镇,原“乡村建制”仍保留,采用“区乡村建制”。6个区为湘源区、高源区、高尚区、严道区、西安区、两金区;两个县属镇即:首善镇和界首镇(全州县下界首划归兴安县与原属兴安县的上界首合并为界首镇)。原县辖溶江镇改为区辖镇。

1950年3月撤乡改为“区村制”,改划为10个区,2个县辖镇,即将县辖首善镇撤销,改属城关区,将高尚区急义乡的14个村与原严道区的俸山乡的10个村合并新建为俸义区,严道区更名为道冠区,将湘源区会龙乡的13个村和高源区力头乡的11个村合并新建为湘漓区,将原西安区区辖溶江镇的3个街新设为县辖溶江镇。原西安区华江乡单独设立华江区,县辖界首镇仍未变动。5月,全州县属的兴田、福里(即百里村)、下界首划归兴安县。全县有10个区和2个县辖镇,即城关区、湘漓区、湘源区、高源区、高尚区、俸义区、道冠区、西安区、华江区、两金区、界首镇、溶江镇。
1951年4月土改基本结束时,将俸义区撤销,解放前原俸山乡所属的10个村划归城关区,原急义乡所属的14个村划归高尚区;县辖界首镇撤销划归湘源区;县辖溶江镇撤销划归西安区,全县共9个区,即城关区、湘漓区、湘源区、高源区、高尚区、道冠区、西安区、华江区、两金区,无县辖镇。
1952年上半年结合土改复查工作先后撤销了行政村,建立小乡,实行“区、乡”建制,并将城关区所属的7个街在民主改革后合并为4个街。7月资源县的五排区划归兴安县。全县共10个区,101个小乡,4个街。同年10月将城关区、湘源区、湘漓区、高源区、高尚区、道冠区、西安区、华江区、两金区、五排区更名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区。
1953年4月将十区的塘垌、江口、猴背、冲坪4个乡划归九区成立两金瑶族自治区,并将四区所属的协合一、协合二2个乡合并为协合乡,同年6月将五区所属的东乐乡彩脚片5个村划归临桂县。同年7月将十区成立五排苗族自治区,这时全县共10个区,99个小乡,4条街。
1954年3月将五排苗族自治区仍划归资源县。同年7月又将城关区所属4条街合并为区辖城关镇。
1955年12月两金瑶族自治区所属的猴背乡仍划归资源县五排苗族自治区。
1957年秋,全州县凤凰区宅福小乡的宅福田、仰田、紫福田、屯川村,畔毗小乡的龙井塘、铁炉塘、水岗头、月亮山、枫木山李家划归兴安。12月撤区改为乡建制,两金瑶族自治区保留区乡建制,华江区改为乡、村建制,其余7个区全部撤销,改为“乡建制”,划为14个大乡,即:护城乡、界首乡、会龙乡、协力乡、力头乡、俸山乡、漠川乡、白石乡、高尚乡、上桂乡、南山乡、严关乡、溶江乡、华江乡。并乡撤区后所辖1个镇(城关镇)、1个区(两金瑶族自治区),全县共16个行政区划单位。两金瑶族自治区辖9个小乡,华江乡辖7个行政村。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全县划为7个人民公社,即:护城乡改称火箭人民公社,界首、会龙、协力、力头等乡联合成立上游人民公社,漠川乡和白石乡联合成立高峰人民公社,高尚乡、上桂乡、南山乡联合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严关、溶江等乡联合成立东风人民公社,华江乡改称战斗人民公社,两金瑶族自治区改称八一人民公社。下设99个生产大队。
1959年3月将火箭人民公社分为护城、高泽2个公社;新建立城关镇城市人民公社;将上游、高峰、东方红、东风、战斗、八一等公社名称改称界首公社、漠川公社、高尚公社、溶江公社、华江公社、两金公社。同年将两金公社的中禄、大新、寨田、柳田、旧屋生产大队划归龙胜各族自治县。高尚公社的内南五村包括上马石、新岭脚、宾洞、柘木岩、颜家界上、东山、蒲源、鲤鱼井;四村包括绕竹、小北、田厂、大塘田等划归灵川县管辖。这时全县共9个公社、191个生产大队、1506个生产队。
1960年4月,原灵川县的灯塔、廖家、沿严三个大队划归兴安县,后改称廖家大队。
1961年6月,按各公社的地形条件、经济条件、便利领导、方便民众的原则,将原来的9个公社调整为17个公社,2个镇,17个公社即将原护城公社划分为护城、塘市、道冠三个公社;高泽公社改称崔家公社;界首公社划分为界首、会龙、力头3个公社;高尚公社划分为高尚、上桂、南山3个公社;漠川公社划分为漠川和白石2个公社;溶江公社划分为溶江、司门、严关3个公社以及华江公社,两金公社。2个镇,即城关镇、界首镇。同年冬将两金的塘垌大队划归资源县,江口、银矿、珠玻、皮帽大队划归龙胜各族自治县。老书大队和新文大队的7个自然村划归灵川县。全县共19个公社(镇)、258个生产大队,2708个生产队。
1962年6月,撤销生产大队,贯彻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建区划社。将原公社合并为12个区(镇),即护城区、界首区、会龙区、崔家区、漠川区、白石区、高尚区、严关区、溶江区、华江区、金石区和城关镇共12个区(镇)。后来又将会龙、崔家2个区合并为湘漓区。这时全县共10个区,1个镇、100个公社,3087个生产队。
1966年,改区为大公社,成立护城、严关、溶江、界首、湘漓、漠川、白石、高尚、崔家、华江、金石等11个公社及兴安镇。下设116个生产大队,1775个生产队及3个公社所辖的镇,即溶江镇、界首镇、高清镇(即高尚田)。1970年以后,部分生产队实行合并,至1978年全县有1693个生产队。
1984年,实行乡村建制,将原来的12个公社(镇)改称12个乡(镇)。即:护城乡、湘漓乡、漠川乡、白石乡、高尚乡、崔家乡、严关乡、华江乡、金石乡、界首镇、溶江镇和原来的兴安镇共9个乡、3个镇。下设120个村(街)民委员会,2161个村民小组。
1985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华江乡改为华江瑶族乡。
1987年,将村民委员会改称为村公所,至1990年,全县行政区划未变。
1990年,全县辖9乡3镇,120个行政村(街),1698个自然村。
2015年,兴安县下设兴安镇、湘漓镇、溶江镇、界首镇、高尚镇、严关镇6个镇,漠川乡、白石乡、崔家乡三个乡,一个华江瑶族自治乡。共10个乡(镇)。下辖115行政村,9个社区,204个自然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兴安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处东经110°14′~110°56′,北纬25°17′~25°55′之间。为湘江、漓江二水发源地,“湘桂走廊”自东北向西南穿过,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耸立在县境西北部。湘桂铁路和国道322线——桂黄一级公路(桂林至黄沙河)由东北向西南沿“湘桂走廊”斜贯县境中部,按铁路里程计算,自县城起,南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494公里,距桂林市57公里,北距首都北京2017公里。兴安县境最东在漠川乡协兴村,以大界顶与灌阳县接界;最南在漠川乡显里村,以二塘岭与灵川县接界;最北在华江瑶族乡高寨村,以老山界与资源县接界;最西在金石乡新文村,以宁江岭与龙胜各族自治县接界。东北接全州县,东南接灌阳县,西南接灵川县,西北接龙胜各族自治县。东西横距70公里,南北纵距68公里,全县面积2348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地处江南古陆西段东南缘,湘桂褶皱带的北部。地质发展历经前泥盆纪地槽(约25~4亿年前),晚古生代地台(约4~2.3亿年前)和中新生代陆缘活动带(2~3亿年前至今)三个发展阶段。在地质矿产研究史上是桂东北有重要意义的地区,部分地方性地层单位的命名渊源于此。
兴安县的地形多样而复杂,西北和东南为山地,山峦重叠,沟谷溪流纵横。西北部为越城岭山系,逐渐向西南倾斜。东南部是都庞岭的海洋山系,并逐渐向东北倾斜。形成两大山系之间的狭长谷地,称“湘桂走廊”,其间有土岭、石山、河谷平原。走廊中部的临源岭是制高点,湘江和灵渠由县城东郊分水塘的东北和西南低处方向分流。湘江流向东北,属长江水系;灵渠向西南流汇入大溶江,合流称漓江,属珠江水系。人称“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整个地形恰似一只展翅的蝴蝶,东北角形似蝴蝶的头,西南角形似蝴蝶的尾,东南和西北恰似展开的翅膀。
气候环境
兴安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宜,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积温多,霜期短。境内东南和西北地势高,东北和西南地势低,中部的湘桂走廊以县城附近的分水岭为中心,地势分别向东北随湘江下落和向西南随漓江降低,形成县内错综复杂的地区性气候特征,水热条件的地域性差异十分明显。
水环境
湘江和漓江是境内两大主流,其他河流都是支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长江水系干流湘江,其主要支流有海洋河、西波江、漠川江。珠江水系干流漓江,其主要支流有黄柏江、川江河、灵河、小溶江。全县河流总长817.7公里,总流域面积2348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35公里每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总流量118.26立方米每秒。这些河流都发源于青山、绿树、岩石之中,均为泉水,加之河床多卵石和石沙,因此,常年流水碧绿,河水清澈。
兴安县西北部越城岭向南倾斜,东南部由海洋山系向北倾斜,中部为兴安向斜盆地及大溶江盆地,地貌为侵蚀堆积型,县城附近为湘江及漓江两个流域分水岭。形成中间高,西南与东北低的“湘桂走廊”狭长地形,是中、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碳酸盐类地层、岩溶发育,灰岩地区地下水活动强烈,中部向斜为一天然汇水盆地,暗河到处可见,水位较低,上部覆蓋透水性大。因此大地降水很快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地下水补给来自大气降水和渠道渗漏及灌溉回归渗入。
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平原、丘陵区在2~10米之间,东南部灰岩地区(即白石乡、高尚乡、漠川乡、护城乡的冠山村,界首镇河东地区)在5~40米之间。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据1980年调查全县共有土地面积3522069亩,其中耕地369446亩,占10.49%,轮歇地16017亩,占0.45%,林地2053746亩,占58.31%,宜林荒山荒地450611亩,占12.79%,宜农荒地43949亩,占1.25%,宜牧荒山荒地113686亩,占3.23%,水库山塘池塘19712亩,占0.56%,石山148119亩,占4.21%,村庄占地58104亩,占1.65%,道路、河流、渠道及其他等248679亩,占7.06%,概括起来说,就是八分山地、一分耕地、一分其它。由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和农村、圩镇占用耕地建房及其他用地,致使耕地面积由1980年369446亩减至1990年354051亩,减少15395亩。
矿产资源
地下矿藏丰富,已发现的有铁、煤、铅、锌、钨、锑、铀、锰、铜、黄金、重晶石、水晶石、花岗岩、优质石灰石等十几种,其中大理石就有16个品种之多。
水资源
内降雨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802毫米。但受地形、地质和植被等条件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匀。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1413毫米,径流量33.17亿立方米。按1990年人口361037人平均,每人有地表水量9187立方米,按耕地面积354051亩平均,每亩有地表水量9368立方米。
由于县北边缘有海拔2141.5米的猫儿山,受热带海洋团控制时间长,且受西风环流影响,水气来源十分丰富,形成华江、大溶江暴雨中心区。雨量空间变化的总趋势是:年降水量由西北的2500毫米向漓江和湘江流域平原递减到2000~1800毫米,再向东南递减到1600毫米。
县内石灰岩地层分布广,面积11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多分布于东南部的高尚、白石、漠川、湘漓、界首、护城、严关、崔家等乡镇。石灰岩地区内都不同程度地发育著溶洞、漏斗,形成暗河,地下水较丰富。
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拥有总量为37.3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33.17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4.21亿立方米(包括灵渠水系区、湘江水系区及漠川江下游区1036.52平方公里的面积,其他地区地下水储量未计入)。此外,还有县境外流入水4.15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
境内植物,计有用材类、药用类、油脂类、纤维类、水果类、饲料类、薪炭类、观赏类,共752种。
动物资源
县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解放后,由于乱猎滥捕,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减少,特别是虎、豹、麝、鸳鸯等今已少见。毒鱼、电鱼、炸鱼者屡禁不止,致使江河、水渠鱼源日渐枯竭。县内常见的动物有哺乳类、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共127种。
区域人口
人口
2017年末,辖区户籍总人口39.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04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0.12万人,占51.47%;女性18.97万人,占48.53%;总人口性别比为106.04;0-17岁7.97万人,占20.4%;18—59岁23.4万人,占59.8%;60岁以上7.72万人,占19.8%。2017年全年人口出生7815人,人口出生率19.98‰,人口死亡7362人,人口死亡率18.83‰,人口自然增长45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6。(人口数据根据县公安局2017年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填写,均为公安户籍人口数)。
民族
兴安县古属百越之地,为古代越人居住区。战国时,楚悼王用吴起为相,“南平北越”,兴安地区属楚国。这时,原居兴安地区的越族人,因战争被迫南迁,中原人纷纷南移,一部分到兴安定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进攻岭南,县境内部分越人南迁。秦统一岭南后,从中原大量移民戍五岭:“以谪徙民五十万戍五岭,与越杂居”(《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瑶族婚礼自秦以后,历经各个朝代,中原人大量南迁到兴安定居,其中汉族人占绝大部分,居住于平原地区;瑶族和苗族基本上是宋、元、明三个朝代从江西、湖南迁入,多居住在边远山区,长期以刀耕火种和捕兽打猎为业。民国前,兴安县的民族成分只有汉、苗、瑶3个民族。据民国31年(1942年)《兴安年鉴》载:民国30年全县27876户,159736人,其中主要是汉族,瑶族1064户,5262人,占3.29%,苗族10户,38人,占0.02%。
解放后,到兴安定居的民族增多,民族成分随之增多。据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县内有汉、瑶、壮、苗、回、伶、侗、满、仫佬、其他等10个民族;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有汉、瑶、壮、苗、回、侗、仫佬、毛难、水、京、彝11个民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民族已增加到18个,即汉、瑶、壮、苗、回、侗、仫佬、布依、土家、满、毛难、彝、水、藏、蒙古、纳西、黎、京;比民国30年(1941年)、1964年、1982年分别增加了15个、8个、7个。
区域政治
现任领导(2019年3月) 职务 人员 县委书记 黄洪斌 县委副书记 黄钦、经友新 县委常委 于洋、黄小桂、蒋世语、刘先锋、吴勋、庄慧琼 县人大主任 张永军 县人大副主任 赵代林、刘婉秋、蒋功合、胡琳 县政府县长 黄钦 县政府副县长 黄小桂、庄慧琼、徐建强、申小军、吕忠荣、文新祥、杨乔木 县政协主席 唐庆林 县政协副主席 韦辉、唐树斌、伍发进、张琴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36.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51.1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49.57亿元,增长14.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6.2%、37.5%和36.3%,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7%、10.8%和7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694元,增长5.5%。
全年组织财政收入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5亿元,增长0.5%。在组织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6.43亿元,下降3.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65亿元,增长14.1%。
第一产业
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39.56亿元,增长5.3%;林业产值3.1亿元,增长5.0%;牧业产值11.07亿元,下降2.4%;渔业产值1.33亿元,增长3.2%。
年末实有农业耕地2.66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95万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1.2万千瓦,农用化肥使用量(按实物量计)6.4万吨,农用塑胶薄膜使用量177吨。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55万公顷,下降0.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9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39万公顷;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2.36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0.47万吨,下降3.1%,其中夏粮5.54万吨,秋粮10.52万吨。水果总产量45.46万吨,增长9.84%;蔬菜产量36.67万吨,增长4%。
全年肉类总产量4.61万吨,增长1.5%;猪出栏48.48万头,增长1.6%;家禽出栏390.55万只,下降1.03%;水产品产量1.27万吨,增长4.02%。
第二产业
全部工业总产值125.42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1.77亿元,增长7.5%。全部工业增加值40.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9%,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5.5%,股份制企业增长7.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2.1%。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3.3%,轻工业下降4.1%。从行业看,在2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7个行业增长,占行业面的3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9.22亿元,比上年增长6.77%;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11.04亿元,增长7.58%;产品销售率为99.35%,连续多年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1.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4.9%。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21亿元,下降13.5%。
第三产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26.7亿元,增长13.8%;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8.67亿元,增长6.8%。
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2.02亿元,同比增长16.6%;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0.42亿元,同比增长14.9%;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0.33亿元,同比增长21%;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0.31亿元,同比增长6.3%。
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99.09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59.1%,实现旅游总收入77.74亿元,同比增长47.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669.52万人次,同比增长62.4%;接待入境游客29.57万人次,同比增长9.1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全县有普通中学13所,专任教师595人,在校生7294人。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专任教师116人,在校生1509人。有普通国小116所,专任教师1218人,在校生24681人。
兴安学校 校名 简述 校址 校园风光 桂林市兴安师范学校 兴安师范学校创建于一九五八年,1982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定点师范学校,1994年确定为副处级单位,1998年更名为桂林市兴安师范学校,学校设在风景秀丽的古灵渠公园内,校园环境优美。二000年以前,学校一直招收中等师范学生,共培养国小师资8000多人。 兴安县教育路5号 桂林市兴安师范学校 兴安县兴安中学 兴安县兴安中学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日制独立高中,建校于1931年,校园环境优雅,古树成荫,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35259.22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2545平方米,其中教学建筑面积22698平方米,学生宿舍使用面积9738平方米。学校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学校”、“自治区德育先进学校”、“自治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自治区科研示范校”、“自治区绿色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兴安县兴安镇三台路129号 兴安中学 兴安县第二中学 兴安县第二中学始创于1978年,原名“兴安县兴安镇中学”,1995年9月更名为“兴安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县级全日制独立高完中。学校占地面积6420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647平方米,有3栋教学楼,35间教室,1栋6层办公楼,1栋科技活动文化中心楼,1栋现代化食堂,3栋学生公寓式宿舍楼,可住1500人。 兴安县双灵路163号 兴安二中医疗卫生
全县年末医疗卫生机构387家,其中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845张;卫生技术人员180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1021人。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79元,比上年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6元,比上年增长9.2%。
社会保障
2017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企业)4.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4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36.09万人,其中:职工2.85万人,居民33.24万人。
全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15286人,其中,城镇居民1689人,农村居民13597人。全年社会福利单位床位60张。
环境能耗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8.56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8%。其中,居民生活用电1.5亿千瓦时,工业用电6.23亿千瓦时。
全县全年平均降雨量1842.1毫米。全年平均气温为19.1℃。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8.3%。
历史文化
民俗民风
兴安县古属百越之地,战国时楚悼王“南平北越”,兴安地区属楚国。原居住在兴安的越族人因战败被迫南迁,中原人纷纷南移,一部分到兴安定居。秦统一岭南后,从中原大量移民戍五岭,与越族人杂居。其中汉族人占绝大部分,居住平原地区;瑶族和苗族基本上是宋、元、明三个朝代从江西、湖南迁入,多居住在边远地区。解放后到兴安定居的民族增多,县内有汉、瑶、壮、苗、回、侗、满、仫佬等18个民族,因此,兴安的民风民俗历史久远,丰富多彩。
风土人情
民间文艺
兴安的民间文艺也较发达,是桂剧、彩调的故乡。较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还有渔鼓、文场、马仔调、师公舞、牌灯、板凳龙、山歌、贺郎歌、孝歌、开山歌等。民国时有“桂戏状元”蒋晴川、“彩调状元”刘顺卿,当代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蒋金亮,于上世纪50年代曾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受到当代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马连良、袁世海和豫剧表演大师常香玉的高度赞誉。
“接龙”仪式服饰
式样民国初期,一般人常穿的是棉布唐装。冬天有钱男人多穿长袍,外套长衫和马褂;女穿旗袍。夏天穿纺绸、云纱。民国18年(1929年)以后,城镇居民多穿中山装,但仍有穿长衫的;农民多穿中式服装。瑶族穿瑶装,境内瑶族有顶板瑶、过山瑶等,各种瑶族服装有异,但衣裤各边均绣花边,均头扎包巾、腰捆腰带。解放后,城乡男穿中山装、解放装、工人装,学生装;女穿中装、青年装,中老年仍有穿唐装。60年代至70年代,男女青年流行穿绿军装。80年代始,男女青年流行穿西装。瑶族中老年妇女仍穿瑶装,青年男女穿着逐渐和汉族相同。
色调男以咖啡、深灰、白色居多,女以花色为主。冬深夏淡。80年代起,服装花色繁多,色彩鲜艳;青年男子也有穿花衬衣的。
质料民国时期,富人穿绸缎、呢绒、机制棉布;城镇居民有穿“洋布”的,城乡穷人穿土布为主。解放后,不同时期穿不同质料的服装。50年代多数穿机制棉布,70年代起,时兴穿化纤和毛纺织品,80年代城镇居民多穿化棉、化毛混纺和棉毛料,乡村也有穿化棉、化毛混纺和棉毛料的。
鞋、袜除民间自制布鞋外,还有三种特色鞋:一是草鞋,用稻草编扎,四周围有绊,以绳系于脚上;二是板鞋(木屣),用木板和橡胶制成,即鞋底是木板,鞋面是橡胶;三是钉鞋,用白土布制成蚌壳形状,底厚,底部钉圆头钉。解放前,富人常年穿布鞋,雨天有胶鞋,冬天有棉鞋;穷人常年穿草鞋。解放后,鞋子多为化工品中的解放鞋、旅游鞋、运动鞋;自制的草鞋主要是乡村人穿,板鞋少数人在夏季穿。80年代起,城镇居民普遍穿皮鞋,乡村中也流行起皮鞋。袜子,解放前多穿布袜、棉纱袜。解放后,城乡居民多改穿尼龙袜、丝袜和纯棉袜子。
发型清朝,男蓄发辫,女盘发髻。辛亥革命,男子剪辫,中年一般剃平顶和圆顶头,老年剃光头,孩子剃性命(囟门)头(头四周剃光,脑顶上的头发留着),青年剃西装头。民国18年(1929年)后,女子多剪齐肩短发,中年及老年妇女仍多梳鬏。解放后,老年男子多剃光头,青壮年男子多留西装头;女子有的留短发,未婚的青少年女子有留单辫或双辫的。80年代,多数中青年女子留短发、包头、披肩发或烫发;中青年男子也有留包头和烫发的。
佩戴解放前,女子戴耳环,挂项链,戴手镯和戒指,小儿挂长命锁。解放后至70年代,此俗基本废止,80年代又重新流行,也有男子戴戒指。
饮食
县内人民历来多以稻米为主食,辅以玉米、荞麦、红薯、芋头、豆类、瓜菜和肉类、鱼类等。解放前,除富裕家庭及市镇商人三餐吃白米饭外,绝大多数贫苦农民一年到头多以稀粥杂粮当餐。
解放后,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的饮食仍以稻米为主,杂粮、蔬菜为辅。特别是8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普遍富裕起来,农村人口一日三餐白米饭,城镇人口早餐一般吃米粉、包子等,中晚餐以大米饭为主食。鸡、鸭、肉、鱼、蛋品已不罕见。
此外,白石、漠川、高尚、崔家等乡,还有炒油茶的习惯,以茶叶、米花、花生等为原料,吃起来香脆可口。
居住
解放前,富裕之家住的是砖瓦房,贫苦人家住的是土墙茅屋,溶江、华江、金石的山区和半山区的农民多住竹篱茅舍,特别是苗、瑶少数民族住的更为简陋,多住居在山卡、高埠、峻岭、危崖间。解放后,随着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普遍改善。竹篱茅舍、土墙茅顶基本绝迹,代之以石墙、砖墙、瓦顶房,特别是80年代后,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顶楼房也多起来。
用器
灶头农村传统使用柴灶。柴灶由灶台和灶壁组成,灶台面平列二三只铁锅,故有“两眼灶”、“三眼灶”之称;两锅之间置一长圆形孔,利用余热烧水。70年代后,农村逐步增砌煤灶、沼气灶、老式柴灶也多改成省柴灶。
大床民间常用红漆大床,三面装有尺许高的床栏杆,床口两侧和上端有雕刻装饰图案板。床涂上金粉,金壁辉煌,称为“龙床”。解放后,逐渐向架子床过渡;80年代后,城镇居民喜用高低床。
代步工具民国年间,水路代步工具有小木船,陆路代步工具有各种轿子、脚踏车、木炭汽车。解放后,代步工具多为脚踏车、拖拉机和机车、汽车。
照明工具清代城乡均用茶油灯,也有用松香蜡烛和白蜡烛照明;夜间行走用灯笼、火把。民国时期用煤油灯、汽油灯等,民国晚期,国民党政府机关用电灯照明。解放初到70年代初,城乡以煤油灯为主,电灯为辅。70年代中后期,城乡照明有的用煤油灯,有的用电灯。80年代起,城乡以电灯为主,有少数地方仍用煤油灯。
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也称大年初一,意为一年之始。乡村人很讲究此日的兆头,清晨,抱一捆柴进屋,以示“进财”,择地出门探亲访友,互道吉祥,晚辈给长辈、年轻的给年长者拜年,孩童彬彬有礼,不打架骂人。有的地方开展舞龙、舞狮、武术、球赛、猜谜等文体活动。解放后,欢度春节更有新的风采。一些工厂、商店的职工坚守工作岗位;党政机关慰问驻军部队,并向烈军属和复退军人送慰问信或慰问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各家各户烧门头纸,表示春节已过,城乡有舞狮、耍龙灯、闹元宵的活动。
土地神诞辰农历二月初二日为土地神诞辰,农村各家各户宰雄鸡(不杀白色雄鸡),祭土地神,至今还很盛行。
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王生日,农村用枫叶及其他杂木染乌米煮乌饭,并以酒肴祀牛神。有用乌米送亲友的,这天农村忌用牛。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备酒肴祭祖先,农村还要祭田公田母,以保丰收。包粽子自食和送亲友。洒雄黄水,饮雄黄酒,以防毒蛇、毒虫。门头插菖蒲、艾叶,挂钟馗像,以避邪气。有些乡沿河的村庄赛龙舟,以吊爱国诗人屈原。
尝新农历六月初六(或选择寅卯日)早稻开始成熟,各家各户煮新米饭,宰鸡鸭,先祭天地祖先,接着让狗尝新,然后才按老幼尊卑次序尝新米饭。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七月半。自十一至十六日,家家户户将祖先灵位安于堂前,每日三餐以牲醴酒肴及糖果祭祖先。十五日或十六日晚,焚化香烛、纸钱,全家老少送祖先归天。解放前,大族巨姓等还要聚集于祠堂祭祖、饮宴。解放后联宗送祖先的事很少见。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晚间以月饼、柚子供月神,全家老少吃月饼赏月至深夜。解放前还盛行竖柚香,在柚子上插香烛,用竹竿竖向空中,或竖在高树上。
小年节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年节,扫厨祭灶神,送司命灶君归天。除夕之夜接灶神。
大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日)为过大年,又称“除夕”,是日,把庭院打扫干净,张贴门前纸、年画和春联。贴红纸于礼物之上,称为封岁。除夕之夜,先以酒肉祭祖宗、天地,鸣炮后全家聚餐,俗称团年饭。饭毕,大人给小孩散钱,一般为几角钱,80年代后,少则1~5元,多则10元、几十元,甚至100元以上,名曰“压岁”,一家老少围炉旁,说古论今,谈笑风生,通宵达旦,名叫“守岁”。
按公历过的节日有“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
时令节气
一年24节气中,兴安县居民注重清明节、立夏节。
清明节旧俗在清明前一天禁火寒食,吃干粮,喝冷水,清明正日,家家户户插柳于门,老少上坟祭祖,并置纸钱于墓上,俗称挂山。解放后,清明节又增添了新内容,政府机关、民众团体、学校等有组织地向烈士墓或烈士纪念碑献花圈致敬,缅怀先烈;也有的邀请革命前辈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立夏节是日家家煮荷包蛋过节;杀鸭、杀狗吃,有“立夏不吃蛋,莫在世上站;立夏不吃狗,莫在世上走”的民间谚语。立夏也是赶插早稻的节气。
语言文化
兴安是西南官话和湘方言交汇之域。境内汉语方言主要是西南官话,兴安镇、护城乡、严关乡、溶江镇、金石乡、崔家乡、白石乡、漠川乡都是西南官话语区,华江、湘漓、高尚诸乡也都有西南官话分布。湘方言主要分布在县东北的界首镇,护城乡北部部分村和县东面的湘漓乡的北部也是湘方言语区。在高尚乡,还有一种汉语方言,属桂北地区区域广大的“土话”系统。
除汉语方言外,兴安县境内还有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瑶语。华江乡北部是瑶语最集中的区域。高尚、崔家、漠川等乡也有零星的瑶语村落。
名优特产
地方小吃
兴安人热情好客,饮食文化十分丰富。饮食风味受湘菜、粤菜和岭南少数民族风味影响,以湘菜风味为主。代表性的美味佳肴有香芋扣肉、清水炖鸡、白果炖老鸭、酸辣禾花鱼、冬笋炒腊肉等等。佐餐开胃的醃菜有酸辣椒、剁椒、酸豆角、酸生姜等,令人垂涎。传统小吃有兴安米粉、粑粑、油茶等。兴安酒文化亦较发达,不仅出产广西驰名的“秦堤三花酒”、村村皆酿米酒,而且喜欢以酒待客,席间劝酒,部分地区办红白喜事时还以“喊席”助兴。让人从酒香中感受到醇醇的桂北乡情。
兴安冬笋
兴安冬笋大部分作为干制,制作方法为先将其嫩笋洗净,削去根部,连壳放入木甑中蒸煮,熟后取出,剥弃外壳,沿纵向切为两半,然后用火烘烤,不断翻动,掌握火候,待颜色略微变深,则已烤乾,称玉兰片。每50公斤鲜笋可得干笋5公斤,其含水量低,久贮不变质。用时经水浸泡,切为丝、片,烹制菜肴。
笋肉色浅黄,节密而平,以笋重200-400克时质量最佳,此时冬笋肉厚鲜嫩,清香味美。
兴安南源禾花鱼
南源村委地处兴安县城西北7.5公里处,全村八个自然村,十二个经济合作社,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480,有水田2159亩。该村祖祖辈辈都有稻田养殖禾花鱼的习惯,养殖禾花鱼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乾隆盛世时就已是皇宫之贡品。该村家家户户都有育苗池和荐鱼池,一般采取自繁自养的形式,确保产品的质量。该村禾花鱼主要以稻田放养本地乌鲤鱼品种为主,专食稻田禾花、浮萍等,不需要投放任何饲料,属于无公害产品。因此,禾花鱼具有肉质细腻、骨软无腥味、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尝试用可养胃生津,滋补身体。成年禾花鱼全身呈乌紫色,手感细腻光滑,熟吃味道香甜可口,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营养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为了使养殖禾花鱼走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南源村委于2003年8月成立了南源禾花鱼协会,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把禾花鱼制成礼品型,快餐型,酒食型投放市场,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肯定,产品远销南宁、柳州、北京等地,而且供不应求。南源的禾花鱼养殖与加工确实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热忱欢迎各界人士来我村品尝、购买禾花鱼。
兴安米花糖
米花糖,是将大米加热膨胀后,拌合蔗糖汁让其冷却,再切成方块,用白湘纸包上出售的一种糖果,在桂林地区,以兴安米花糖最著名,甜而不腻,入口即化,老少皆宜,深受农村消费者喜欢,谈起它的来历,还真有意思。
米花糖白果炖老鸭
白果炖老鸭是兴安餐馆里的“拳头菜”,主要原料是产在兴安县高尚镇、漠川乡、白石乡一带的白果(银杏)和老鸭,用文火清炖而成,其特点是汤微苦,果香肉甜,营养丰富,四季皆宜。白果性凉,老鸭清火,所以白果炖老鸭即是一道可口的菜肴,又是一种滋补五脏、开胃生津、化痰止咳,润肺益气的上好补品。
兴安米粉
名满天下的桂林米粉最早是从兴安发源的。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发兵统一岭南时,大批北方将士南下,聚集在兴安修筑灵渠,前后达数年之久。北方将士不服南方水土,他们习惯于吃小麦面,吃不惯南方的大米饭,加上乡愁,患病的人很多。粮食从北方转输,长途跋涉,山重水复,困难重重,如就地解决,只能用稻米。穷急之下,试将大米磨成粉或浆,加工成像北方面条一样的食品,就成了后来的米粉。兴安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乾,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园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
吃米粉用的卤水是用二十余种中草药加各种香料调配而成。这些中草药在两千多年前是修渠的秦军民夫经常用得上的药材,因为前来修渠的民夫士卒,除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外,还面临高温、潮湿、瘴气、瘟疫等疾病流行,对中草药的需求量很大。他们从众多的中草药中选出部分药材和香料熬制成浓汤,加入米粉中同食会增加胃口。卤水的制作最讲究,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担子米粉等。
兴安油茶
是侗、瑶、汉等族饮料。将茶叶用油炒,然后加水煮熬,沸开后滤出茶叶渣,即成油茶。食用时,要配以调料和副食。以高尚、漠川、白石、崔家等乡出名。
糍粑
也称糯米粑粑,制作工艺精细。把上好糯米蒸熟后,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像棉团状,然后再取出糯浆做成圆团,放入蒸笼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如趁出笼时热气腾腾,再裹上点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鲜,口感细滑沁甜。为桂林名小吃之一。春节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打糍粑。用来走亲访友,象征著团圆、祥和。
风景名胜
兴安灵渠景区
兴安灵渠兴安灵渠景区位于漓江上源“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桂林米粉的发源地”兴安县境内,北距桂林市50余公里。在这个钟灵毓秀的神奇的土地上中国的历史曾两次被改写,其中一次则因灵渠而成就。灵渠全长37.4公里,是秦始皇于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为一统中国大业而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是现存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彰显了中华民族先人们开山引河的高度智慧,被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称之“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的开凿,连线了湘、漓二江,也从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从秦朝至民国两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原和岭南唯一交通枢纽,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化文明的融合,目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
桂林灵渠景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分为渠首核心历史文化保护区与秦城水街游船休闲区。由铧嘴、大小天平、南北二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设计科学,结构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通过南渠流入漓江源头,七分水通过北渠汇入湘江,形成著名的“湘漓分派,湘江北去,漓水南流”,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陡门则是建筑在南北渠中的一种通航设施,其作用是调节水位,便于航行,类似于现代船闸,曾被世界大坝委员会的专家学者称赞为“世界船闸之父”。
则是指灵渠南渠流经兴安县长约1公里的南北两岸,居民依灵渠水而成街,故名水街。整街传袭秦汉时期文化仿古建成,包括古建筑文化、古桥文化、石雕文化、渠水文化和岭南市井风俗五大部分。这里的亭台、楼阁、古桥、雕塑等载体鲜活地展现了灵渠曾经的沧桑和辉煌,再现了沿岸小桥流水人家,两岸商贾云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相互融合的风貌,荡舟水街有如倘徉于一条历史文化长廊,堪比阳朔“西街”之韵味。
兴安水街
兴安水街兴安水街是指古灵渠流经兴安县城长约一公里的街市,历史上俗称水街。水街景区是指灵渠穿过兴安县城中心一段两岸的街区,长约1公里。
整个水街景区由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大部分组成。具体景点有秦文流觞景区、娘娘桥、万里桥、马嘶桥、古戏台、金钟街、湖广会馆、水街亭台廊榭、百米雕塑长廊、三将军墓、古石雕群、民俗风情区等。
“秦文流觞”是兴安古北门的所在地,也是水街的入口,从“秦文流觞”进入水街,秦时古风的历史感油然而生。清代著名诗人苏宗经曾这样形容兴安水街,“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篷窗买酒便”。清流潺潺,垂柳幽幽,兴安水街以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可让来自四方的游客在此感受另类的休闲方式。
桂林猫儿山
桂林猫儿山位于广西东北部,地跨兴安、资源、龙胜3县,距桂林市122公里;海拔2141.5米,相对高度1862米,是广西最高山脉越城岭的主峰,因山形如猫而得名。整个保护区地势呈葫芦形,中部高,四周低。向东南倾斜。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为山间盆地,其余都是山峦连绵的峰丛地带。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有猫儿山等10座,1000米以上的有戴云山、大竹山、鸡公山等68座。面积近2.67万公顷,其中划为国家保护区有7160多公顷。
猫儿山猫儿山为南岭山脉越城岭主峰,是广西第一高峰,居五岭之冠,号称“华南之巅”。境内山高林密,夏凉冬雪,环境优雅,风光如画,自然景观兼具雄、险、幽、秀、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同志誉之为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山之秀”于一体,是近年来华南新兴的生态旅游胜地。
秦家大院
兴安县水源头村位于桂林市兴安县白石乡,距离兴安县城27公里,距乡政府及村公所所在的鳌头村2公里。水源头古村共112户,385人。全村总面积670亩,2012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种植业为主,盛产葡萄、甜玉米、银杏等产品。水源头村系自治区人民政府2007年公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
秦家大院水源头村是唐朝大将秦叔宝的后裔之村,故又称“秦家大院”。
水源头村起始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悠久历史,兴安县博物馆根据秦氏家谱记载推算秦氏已在此处居留13代,有将近400年的历史。根据村内最为古老的碑文记载时间为嘉靖乇辰年(公元1532年),并有“名门大族水源坊”等字样,因而推测,嘉靖年间此村名为水源坊,且此时已是名门大族,因而水源头村至少有470年以上的历史。
“秦家大院”是保护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有广西“紫禁城”之称,传承明清徽派古建筑风格,建筑面积约为17000多平方米,目前,院内保留有明、清代风格建筑群23栋30座。院内有规划合理的排水暗沟,干净整洁,民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建筑群主次轴线分明,依轴线层层深入,梯形布局,左右堆成;连片成排,高墙窄巷,高低错落。院内建筑多为三进三出,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名贵木材内装修,雕梁画栋、刻字铭文。巷道呈井子型纵横展开,与户内天井一样,皆为青石铺就。院内户户相通,家家有雨廊相连,雨天走遍整座大院也不会淋湿。大院共有六个出口,大门、后面及四条侧门。每条大门都配备厚重门板和机关,进可攻,退可守,如同城堡般坚固。该大院结构合理,布局顺应自然山水形势,坐北朝南,群山环抱,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与秀美山川相辉映。
600多年来,水源头古村人文积淀深厚,文化特色鲜明,山水风光秀丽,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除古村的建筑瑰宝外,马仔调、打醮、春社和婚姻仪式等民俗风情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让人感受到了水源头古村丰富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水源头村集全村之力,继承古人的开拓进取精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使水源头村秦家大院成为一个农业生机勃勃、旅游蓄势待发的桂北名村。与此同时,该村积极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并结合旅游产业对古村进行保护开发。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有效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之精髓。
湘江战役纪念公园
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湘桂边境,蒋介石集中了30万兵力,在湘江沿岸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我中央红军全歼于湘江东岸。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沉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继续北上抗日的征程。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突破湘江这一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一幕,抚慰烈士英魂,教育革命后代,经聂荣臻元帅建议,国务院批准,于1995年在广西桂林兴安县建成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经上级部门批准,2013年更名为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公园。
湘江战役纪念公园湘江战役纪念公园位于兴安县城双拥路56号,占地十万平方米,主要纪念建筑有群雕、纪念碑、英名廊、福建籍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雕塑、清石园、湘江战役纪念馆等。
公园正门为牌楼结构,金色琉璃瓦盖顶,庄严神圣、气宇轩昂,象征烈士英灵与大地长存,与日月同辉。群雕长46米,高11米,由四个巨型头像和五组浮雕组成,艺术地再现了湘江战役的壮烈场景。与群雕相邻的英名廊由广西证监局和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捐资修建,碑墙上镌刻着湘江战役中牺牲的大部分烈士英名。福建籍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雕塑由福建省龙巖市和三明市捐建,主要纪念在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福建籍革命先烈。纪念碑位于狮子山顶,高34米,由三支直插云霄的步枪造型构成,体现md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思想;主碑的门楣上,刻着聂荣臻元帅题写的“纪念突破湘江”六个大字。纪念碑和群雕由一线四折共184级台阶连线,陡峭的台阶寓意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封锁线的曲折过程。湘江战役纪念馆位于纪念公园内的狮子山南侧山脚下,主体造型为硝烟下红军的八角帽,外墙体主基调为红色,体现当年中央红军浴血奋战、血染战场的悲壮历史。项目建设用地面积总计18000平方米,纪念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陈展面积2800多平方米,分为“苏区风云”、“兵临湘江”、“突破湘江”“历史选择”“精神永存”等五大部分,将实物陈列和场景再现相结合,详细展示湘江战役的历史。
1996年9月,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及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将湘江战役纪念公园列为“全国中国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首批百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湘江战役纪念公园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