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秦王母赵太后 专权太后层出不穷,北魏的「 ”子贵母死制”到底有什么用?
专权太后层出不穷,北魏的「 ”子贵母死制”到底有什么用? 说起北魏的宫廷,大家总能想到一个著名的制度——「 ”子贵母死制”。 这个制度的意思就是说:皇子一旦被确立为储君(太子),他的生母就必须被赐死。

专权太后层出不穷,北魏的「 ”子贵母死制”到底有什么用?
说起北魏的宫廷,大家总能想到一个著名的制度——「 ”子贵母死制”。 这个制度的意思就是说:皇子一旦被确立为储君(太子),他的生母就必须被赐死。这项制度据说是西汉时期的汉武帝发明的,在北魏发扬光大。 很多人一看到这个制度,恐怕都会同情北魏的宫廷女子,因为她们真是太不幸了。在严格实行「 ”子贵母死制”的北魏,宫廷势力一定非常弱小。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在两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历史中,就属北魏的宫廷势力最强大。 其他国家的内讧,通常都是皇族之间搞全武行,豪门士族和皇族互相看不顺眼,地方军阀沐猴而冠等等…可在北魏,上述内讧都不算什么主要矛盾,因为北魏的内讧一直都是由宫廷势力唱主角,宫廷斗争也最为残酷。如果把北魏的宫廷斗争内容抹去,整个北魏史恐怕立刻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北魏的后宫,实际上就是各大利益集团博弈的场所。后宫女人的地位,通常不是由她们的美貌与温柔所决定,而是由她们背后的利益集团所决定。 北魏皇帝是如何选皇后的呢?据说是通过天意来决定。具体方法就是通过铸金人的方式,决定由谁来当皇后。 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手铸金人,以成者为吉,不成则不得立也。——《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完全不靠谱。 你说你有天意,但只要我比你强,我就能提刀剁了你,这个时候我就想问一句,天意在哪? 对于皇后这种重要的位置,哪个利益集团都会拼命争取。最终能够成为皇后的,必然是群体博弈中的胜利者。这个所谓的天意,其实和所谓的民意差不多,不过是政治斗争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政治就是政治,它从来就不是童话。无论是天意还是民意,实际上都是利益博弈的产物。 如果你认为利益博弈的结果代表罪恶,那么无论是天意还是民意,都只能老老实实地为罪恶代言。 如果你认为利益博弈的结果代表正义,那么无论是天意还是民意,也只能老老实实地为正义代言。 可对于政治人物而言,所谓的「 ”正义”与「 ”邪恶”则是最为肤浅幼稚的评价了。 回过头来继续说「 ”子贵母死制”,据说:早在拓跋珪时代,这种制度就出现了,其后愈演愈烈,以至于权倾朝野的太后接二连三地出现。 我做过一个统计:从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称帝,共历时361年。 在这361年中,主流国家大概出现了30个。西晋灭亡之前,有魏、蜀、吴和西晋;西晋灭亡之后,南方有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北方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北燕、南燕、前秦、后秦、西秦、夏、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 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在如此复杂的环境里,曾出现过两个半的专权太后。 一个是北魏冯太后,另一个是北魏胡灵太后,那半个是北魏前身的代国王后惟氏,也被北魏追尊为皇后。两个半的专权太后都来自北魏(或前身),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如果北魏的「 ”子贵母死制”真是为了防止太后专权,那我们只能无奈地感叹「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纵观两晋南北朝这三百余年,没有哪个国家像北魏这样使用「 ”子贵母死制”,却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太后如此专权霸道。 纵观两晋南北朝这三百余年,皇权的神圣性早已荡然无存,乱臣贼子成群结队地出现,杀父、杀子杀兄弟成为家常便饭。 作为一个统治者,生活在这样一个乱世,拓跋珪有足够多的理由来捍卫自己来之不易的皇帝宝座,可唯独这个「 ”子贵母死制”,那真是一点存在的理由都没有。 从严格意义上讲,北魏只有八位实权皇帝,孝明帝元诩之后的那些皇帝,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军阀手中的傀儡。我们来大致分析一下这八位实权皇帝的生母之死,看看这所谓的「 ”子贵母死制”到底是怎么回事。 北魏第一代实权皇帝是道武帝拓跋珪,他的母亲贺太后是正常死亡,肯定与「 ”子贵母死制”无关。 后以觚不返,忧念寝疾,皇始元年崩,时年四十六,祔葬于盛乐金陵。——《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北魏第二代实权皇帝是明元帝拓跋嗣,他的母亲刘贵人被拓跋珪赐死,名义上是因为「 ”子贵母死制”,这是拓跋珪的决定,可以算作「 ”子贵母死制”的第一个受害者。 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太祖末年,后以旧法薨。——《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北魏第三代实权皇帝是太武帝拓跋焘,他的母亲杜贵嫔死于公元420年,而拓跋焘直到公元422年才被立为太子,可见杜贵嫔之死与「 ”子贵母死制”毫无关系。 泰常五年薨,谥曰密贵嫔,葬云中金陵。——《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北魏第四代实权皇帝是文成帝拓跋濬,因为拓跋焘和拓跋余先后死于非命,所以拓跋濬是在一片混乱中被拥立为皇帝的。当拓跋濬成为皇帝之后,他的母亲恭皇后闾氏还活着,但没过多久就死了。 有人说恭皇后闾氏死于「 ”子贵母死制”,其实这种说法未必正确,因为史书虽然没有对恭皇后闾氏的死因做过多说明。 真君元年,生高宗。世祖末年薨。——《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北魏第五代实权皇帝是献文帝拓跋弘,拓跋弘的母亲元皇后李氏虽然名义上死于「 ”子贵母死制”,实际上则明显死于宫廷斗争。这个倒霉女人的死亡,绝不是为了限制太后专权,反而巩固了太后的权力。杀死了李贵人之后,冯太后更加肆无忌惮了。 太安二年,太后令依故事,令后具条记在南兄弟及引所结宗兄洪之,悉以付托。临诀,每一称兄弟,辄拊胸恸泣,遂薨。——《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北魏第六代实权皇帝是孝文帝拓跋宏,他的母亲思皇后李氏,和元皇后李氏的死因大同小异,这里不多展开。有意思的是拓跋宏是拓跋弘的儿子,拓跋弘的母亲姓李,拓跋宏的母亲也姓李。 显祖即位,为夫人,生高祖。皇兴三年薨,上下莫不悼惜。——《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来简短概括一下,从北魏第六代皇帝孝文帝拓跋宏的角度来看:奶奶是元皇后李氏,父亲是拓跋宏,妈妈是思皇后李氏。奶奶和妈妈都是因「 ”子贵母死制”而死,但和这项制度的初衷完全不符,只是冯太后专权的牺牲品。 北魏第七代实权皇帝是宣武帝元恪,他的母亲高照容死于宫廷斗争,据说是被拓跋宏的第二任皇后冯润所杀。但这也只能证明:元恪的母亲是非正常死亡,却绝非死于「 ”子贵母死制”。 后自代如洛阳,暴薨于汲郡之共县,或云昭仪遣人贼后也。——《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北魏第八代实权皇帝是孝明帝元诩,元诩的母亲就是著名的胡灵太后,她最终被尔朱荣所杀,与「 ”子贵母死制”没有关系。 荣遣骑拘送太后及幼主于河阴。太后对荣多所陈说,荣拂衣而起。太后及幼主并沉于河。——《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上述八位实权皇帝的母亲,只有第二位与「 ”子贵母死制”有关,第四位存疑,第五位和第六位则是冯太后专权的牺牲品,其他四位基本与「 ”子贵母死制”毫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下定论了:所谓的「 ”子贵母死制”虽然不是子虚乌有,但也只在拓跋珪一朝认真施行过一段时间,其后基本都是挂羊头卖狗肉。 拓跋珪原本寄希望于「 ”子贵母死制”可以消除宫廷的势力,可当太后专权时,这个「 ”子贵母死制”却成为了专权太后手中最锋利的武器,这不正是最大的讽刺吗? 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拓跋珪之所以会使用这种奇葩的「 ”子贵母死制”,就是希望宫廷势力能够作为皇权交接的缓冲。 拓跋珪的做法,其实就是在学习东汉。只要熟悉东汉历史的人都该知道,两汉的专权外戚和强势太后那是「 ”你方唱罢我登场”,然后被宦官收拾掉,新的家族继续登场。 由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科举制无法大规模实行,想要维持皇权稳定,这个方法还算是比较靠谱的。看看北魏的历史就知道:无论是冯太后还是胡灵太后,她们虽然权势滔天,但她们的权势都来源于皇权,所以她们只能专权,却不可能替代皇权。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或许会受到专权太后的束缚甚至压制,但也很少出现血腥内讧。而纵观两晋南北朝这三百余年的历史,北魏的皇权算是相对稳定的。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慕容垂大力扶持,拓跋珪乱世崛起 拓跋珪后宫纷乱,三个女人一台戏 段太后被迫自尽,慕容宝背负骂名 很赞哦!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