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古代十大诗人 千古名相,中国千古名相有哪些人

火烧 2021-07-28 23:19:48 1051
千古名相,中国千古名相有哪些人 中国千古名相有哪些人1.开创先例,相杰第一——中国第一宰相管仲 (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45年) 2.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
中国古代十大诗人 千古名相,中国千古名相有哪些人

千古名相,中国千古名相有哪些人  

中国千古名相有哪些人

1.开创先例,相杰第一——中国第一宰相管仲

(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45年) 2.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 3.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 4.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 (?~公元前178年)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名相诸葛亮 (公元181年~234年) 6.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 (579年~648年) 7.断案神探,深谋远虑——盛唐名相狄仁杰 (630年~700年) 8.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抗辽名相寇准 (961年~1023年) 9.熙宁变法,争议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 (1021年~1086年) 10.帝王之师,救时宰相——明朝名相张居正 (1525年~1582年)

诸葛亮为什么难以入围千古名相之列

中国古代十大名相:

仆人宰相——伊尹, 渔夫丞相——吕尚, 成就霸业——管仲, 开国丞相——萧何, 千古名相——诸葛亮, 流芳千古——房玄龄, 知人善任——狄仁杰, 佐定天下——赵普,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 独裁良相——张居正 不巧的是,诸葛亮正是千古名相。 再给你科普下古代六大政治家 管仲 、商鞅 、诸葛亮 、李德裕 、王安石 、张居正---梁启超《古代六大政治家》 再给你科普下,武庙十哲。 汉初三杰留侯——张良,齐国大司马——田穰苴,吴国上将军——孙武, 魏国西河太守——吴起,燕国昌国君——乐毅,秦国武安君——白起 汉初三杰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爵——李靖 唐司空、英国公——李世勣。 诸葛亮几乎中国5000年史上最完美的人物,他不能入选千古名相,谁特么敢入选?

历史上的千古名相 为什么没有一个好下场

姜尚一般都不认为是相,而是将。

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有名的祭祀体系,一个是以孔夫子为主祀的文庙,一个便是以太公望为主祀的武庙。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为武成王,祭典与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庙更名成武成王庙,简称武庙。当时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张良为副祀。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 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对武庙的祭祀名单又有调整,共有历代名将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两庑六十二人两组,虽无十哲之名,仍有其实。名单如下: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 配享:留侯张良,陪伴在姜太公旁边。 配享于殿上:共十人。 东侧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 西侧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诸葛亮是千古忠臣还是千古名相

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历史定论。其实,诸葛亮只能算是一个千古忠臣,并非千古名相;而史书中说诸葛亮是一个千古名相,这就有待于商讨了。

因为诸葛亮就是不能识大体、弃细务,凡事必亲躬,说明身边人才贫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误事,没有识人之明;统兵无功导致几次伐魏失败,这乃是为官为相之忌。但诸葛亮对蜀汉忠心不二,真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说诸葛亮只能说是忠臣,而非千古名相。诸葛亮是英雄,他自称才比管仲一点儿也不过分,但是他也有很多问题,有些是个人性格造成的。然而一个高大的英雄的背影也是高大的,尽管是背影。后来,诸葛亮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诸葛亮在刘备打下的江山中功不可没,而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最后因为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才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推崇。 但是作为一个名相,诸葛亮并没有领导才能,事必躬亲就是说诸葛亮不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做,而这并非一个好的领导者所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会知人善任,并不会像诸葛亮那样。在唐代赵蕤的《长短经》上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的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这是教导人们要发挥人才的作用,不要事无巨细都要一个人去完成。所以说,会办事的人只是办事的人,而会使用人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者。

孙叔敖是怎样成为千古名相的?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江陵人。其父曾任楚国司马。楚庄王时,由前令尹虞丘推荐,任孙叔敖为令尹。

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孙叔敖为相第一人,称他:

三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孙叔敖任相期间,编修楚国刑书《仆区》,法制大振。楚庄王曾认为当时楚国的车子太小,遂命令全国一律改造高大的车子。

孙叔敖劝谏,若以命令行事,会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两头的门限做高,低小的车过不去,人们就会自觉改造高车了。

当时的楚国通行贝壳形状的铜币,叫做“蚁鼻钱”。楚庄王却嫌它重量太轻,下令将小币铸成大币,老百姓却觉得不方便,特别是商人们更是蒙受了巨大损失,纷纷放弃商业经营,这使得市场非常萧条。

更严重的是,市民们都不愿意在城市里居住谋生了,这就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孙叔敖知道后,就去见楚庄王,请求他恢复原来的币制。

楚庄王答应了,结果3天后,市场又恢复到原来繁荣的局面。孙叔敖十分热心水利事业,主张采取各种工程措施:

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爱,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

他带领人民大兴水利,修堤筑堰,开沟通渠,发展农业生产和航运事业,为楚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元前605年左右,孙叔敖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

在史河东岸凿开石嘴头,引水向北,称为“清河”;又在史河下游东岸开渠,向东引水,称为“堪河”。利用这两条引水河渠,灌溉史河、泉河之间的土地。

因清河长15千米,堪河长20千米,灌溉有保障,后世又称“百里不求天灌区”。

经过后世不断续建、扩建,灌区内有渠有陂,引水入渠,由渠入陂,开陂灌田,形成了一个“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

这一灌区的兴建,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了楚庄王开拓疆土对军粮的需求。

公元前597年左右,孙叔敖又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芍陂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

工程在安丰城,即今安徽省寿县,古称寿春附近,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

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当时这里是楚国北疆的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好坏,对当地的军需民用关系极大。

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

修建5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芍陂建成后,使安丰一带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并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楚国更加强大起来,打败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军队,楚庄王也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00多年后,公元前241年,楚国被秦国打败,考烈王便把都城迁到这里,并把寿春改名为“郢”。这固然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也是由于水利奠定了这里的重要经济地位。

芍陂经过历代的整治,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东晋时因灌区连年丰收,遂改名为“安丰塘”。

郦道元的《水经注》称:“陂有五门,吐纳川流。”东汉、三国、唐肃宗、元忽必烈均在此广为屯田,大获其利。

除上述工程外,孙叔敖还兴建安徽霍邱县的水门塘,治理湖北的沮水和云梦泽,促进了楚国的农业发展。

约公元前594年,孙叔敖患疽病去世。作为一位令尹,家里竟穷得徒有四壁,连棺木也未准备。他死后,儿子穷得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

后人为纪念他,在安丰塘北堤建有孙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园建有孙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立碑并建有楚相孙公庙。

孙叔敖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孙叔敖在任令尹期间,三上三下,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权势时不悔恨不叹息。

孙叔敖作为宰相,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成为《吕氏春秋》、《荀子·非相》中记载的圣人。

千古名相李斯,被自己制定的刑法残酷处死,临死有何遗言?

李斯是我国历史上的千古名相,他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他,秦始皇就不可能那么快实现天下的大一统。可就是这样一人,却不得善终,以被砍头为结局。而在砍头之前,李斯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对其儿子说的。李斯当时被赵高陷害,还连累了自己的儿子,父子俩一起被送上断头台。在断头台上,李斯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我好想和你一起再次牵上家里的大黄狗,一起上蔡东门外追赶兔子,这样的日子还能回去吗?”

这句话一来是追忆过去和儿子的美好时光,二来有一丝后悔之意。李斯背叛了秦始皇的临终遗言,与赵高为伍,立胡亥为帝。没想到最后却被赵高陷害,落下一个斩首示众的下场。现在马上就要死了,真的是悔不当初呀!

第二句话则是李斯临终前仰天长啸,大概是说“现在的天下已经有一半的人有了造反之意。如果赵高继续辅佐胡二世的话,敌寇就会攻陷咸阳。”这是李斯在揭露赵高的真面目,但他的内心也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是无济于事。在仰天长叹一声之后,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如果李斯当初没有为了一己私利,立胡二世为帝,结局可能就大不相同。但事已至此,他只能为自己的过错付出惨痛的代价。

几汉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的千古名相是哪两诗句?

龚自珍《己亥杂诗》共有315首。

其中的名句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纵容子弟贪财占地,唆使张居正罢免海瑞,为什么还被称为千古名相?

这个人就是徐阶,他纵容他的子弟们贪污钱财,霸占土地,除此之外还教唆他的老师张居正罢免了海瑞,海瑞大家都知道,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个清官,罢免了这样一个官员,对江山社稷一定会带来很大的损失的。但这样一个看起来不是什么正义角色的人竟然还成为了千古名相,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徐阶一上台的时候,他就发现了国家现在最大的弊端,就是政策不良好,因此他决心要拨乱反正,于是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之路。在这些改革措施之中,他加大了对内阁大臣权力的限制。整个朝堂都是焕然一新的局面,百姓们也为之高兴。

除此之外,他还设定了严明的赏罚制度,这样一来,国家的历法得到了加强,办起一些事情来比较容易了就。

其次,他的那些过错并没有多么严重。

他背后的靠山是张居正,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另外就算是他宠溺家里的子弟,这也是人之常情吧,自己升了官发了财,自然是会扶持一下家中的子弟的,而且就算是家中的子弟要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他也不一定知道啊,不能完全怨到他的头上吧,也许有很多事情他自己本身也是不知情的。

综上所述,徐阶之所以在后世人们的口中有着很高的评价,主要是他的功劳要比他的过失大很多的,这样一来人们就看重他了。

中国(179)千古(2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