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鲁迅先生的详细资料 朱中梁简介及详细资料

火烧 2021-12-12 15:39:47 1041
朱中梁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经历1936年4月26日,生于江西南昌。1961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 现华中科技大学 无线电工程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朱中梁主要从事

朱中梁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经历

1936年4月26日,生于江西南昌。

1961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鲁迅先生的详细资料 朱中梁简介及详细资料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朱中梁主要从事通信和信息科学研究。主持设计并参与研制通信卫星多功能信息系统和数字宽频无线传播与信号处理系统;提出多系统、多用途、业务兼容和顶层最佳化的设计思想,实现了大系统硬体资源和信息资源高效共享与综合利用;研究课题的重点包括:信号估计与识别、弱信号检测、系统抗干扰、多址通信、通信网路、信息处理、网路与信息安全等理论与技术。

人造卫星

朱中梁介绍了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讲述了卫星套用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意义。他说:"我们使用的手机可以通过卫星传输信号,为山区、海上乃至地球另一半的用户随时提供满意的服务。人们可以通过卫星收看全球直播电视,实时了解各地情况,陆地和海洋天气预报过程就是识读云图;还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来显示洪涝、滑坡、森林火灾、农作物状态、地下资源、海洋资源等现状;也可以为城乡规划、国土管理等提供服务,像某年长江中下游气象卫星洪涝示例图和西藏山体滑坡卫星示例图这样的遥感信息,数不胜数、用途甚广。""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希望既快又多地获得信息,然而,信息源在哪里,如何获得、处理、传递和套用信息,需要我们用科学的办法来解决。几十年来,人们认识到卫星作为一种空中平台既能获取信息又能传递信息,是信息社会里十分活跃的一个科学技术领域,值得我们去关注。"朱中梁说,50多年前,人们已开始研究人造卫星,人类利用太空、走向太空逐渐成为现实,航天科技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卫星套用

"各种卫星套用系统的出现,表明航天科技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形成一种高科技群体,也是航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卫星套用在全球无缝隙通信、世界新闻电视直播、天气预报、飞机与船舶导航、个人定位、大地测绘与地理信息、海洋信息、工农业状况、自然灾害、空间科学研究以及军事活动等国家和社会各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航天科技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凝结了现代科技精华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我们已有通信、广播、气象、地球资源、空间科学探测、导航定位等卫星,还将陆续发射海洋和其他套用卫星以及载人太空飞行器、登月器等,包括众多的各种地面套用系统在内,中国已是世界上具有较强航天实力的国家。

朱中梁表示,谁能进入太空、控制太空,谁就能在太空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一份权益。他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都来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投身航天事业、发展航天事业。

科研成果奖励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

荣誉表彰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