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葬花吟原文阅读 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三》原文及翻译赏析
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三》原文及翻译赏析
香菱咏月·其三原文: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香菱咏月·其三翻译及注释
翻译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夜色将可阑可残月仍挂天边。秋江里漂泊的旅人闻笛声更添愁绪,楼上伤情的少妇终夜里倦倚栏杆。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
注释精华:月亮的光华。半轮:残月。闻笛:听见笛声。倚栏:倦倚栏杆。缘:缘故,原因。何:为什么。
香菱咏月·其三鉴赏
这是香菱所作的第三首咏月诗。
经过前面一番艰苦的探索之后,香菱终于摸到了做诗的门径,因此此诗一出,就顿放异彩,成为一首具有真正艺术美的作品。诗的首联起句就显得气势不凡:「精华欲掩料应难」,表面上言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净皎洁的月光,实则暗示象香菱这样才情横溢的女子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从而传达了学诗必能成功的坚定信念。次句把月亮形象与诗人的身世紧紧的联系起来,咏月而又咏人,两者水乳交融。「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犹如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她痛苦的泪水永远是流不远的。因而这种顾影自怜的幽怨之情调,便在诗的颈联中委曲的道出:「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而且这种愁思,乃是由砧声(即妇人们在月夜中的捣衣声)所引发的。这里隐曲地传出达了香菱对远在江南的丈夫薛蟠的思念之情,因为薛蟠虽然与她并无谐和恩爱之情份,但从名份上来说,他毕竟还是她的丈夫,何况香菱除了他以外,并无一个亲人。接下的「半轮鸡唱」一句,仍然以景托情,则此时因见时光流逝而尝尽了不眠滋味的这位女诗人,便把满怀的愁绪,一腔的心事,尽托付这默默无言的半轮残月中,使客观的「月」与主观的「情」得到有机的融合,达到了诗美学上所谓「不隔」的艺术境界。
诗的颈联又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使之具有更有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伤心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

诗尾联归结为无可奈何的感喟:「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故此处借嫦娥的一问,就问得新奇且意趣,并且诗的句意既做到曲折又能紧扣诗题,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在小说中,众人评这首诗曰:「新奇而有意趣」,就不是毫无根据的溢美之辞。
香菱咏月·其三创作背景
运不济、身世悲惨的香菱,原为乡宦小姐,后沦为奴隶,做了薛蟠之侍妾。她在大观园中的地位低于小姐而高于丫头。她渴望过贵族阶级的精神生活,因此「慕雅女雅集」,偶遇进园的机会,就一心一意跟黛玉学起诗来。对黛玉给她出的咏月之题,她如痴如呆地琢磨,「苦吟」以求佳句。好不容易作出一首,却措词不雅,一看便知出自初学者之手。这是由于香菱初学写诗,看的诗又少,打不开思路,只注意追求词句的华丽,而忘了黛玉说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香菱是初学写诗者,还不懂得咏物诗的特点是「情附物上,意在言外」。咏物诗若不能寄情寓兴,就没有什么意思了。香菱的咏月诗,说来说去只表达了「月亮很亮」这个意思,当然不是首好诗了。
然而香菱作诗失败后并不气馁,再苦索佳句,写出第二首。这首诗不像第一首那样笨拙了,能以花香、夜露来烘托,诗意也放开了些,但又显得过于穿凿、比附,落得正统派的宝钗说她的诗「句句是月色」。曹雪芹安排香菱学诗至此,还让诗意停留在表皮上,人物的思想境界还没有进入角色,以此来烘托第三首诗的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扫兴之后,仍不肯丢手,「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经过反复的摸索,终于找到了作诗的门径,「苦吟」成功。第三首诗别开生面,情景并茂,耐人寻味。首句「精华欲掩料应难」,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第二句「影自娟娟魄自寒」,就像是她自己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香菱精神上的寂寞,令人不由掩卷遐思她的身世、命运与前途,叹为观止!真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出内心的幽怨,笔法似很老练,达到「曲笔达意」的效果。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拓展了全诗的境界,情与景交融并观,为末联作好了铺垫。「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诗意曲折,匠心独运,联想绵远,又紧扣咏月诗题。感叹本是香菱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发,却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特别是「团圆」二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真是「诗贵含蓄」,难怪那些「雅女」们也要赞她「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了」。
香菱作诗取得了成功,曹雪芹着意塑造的香菱的形象也获得成功。我认为,作者刻意安排香菱学写咏月诗,其意很深,而且又是跟黛玉学,也是用心奇巧。香菱身世孤苦、寂寞,黛玉又好睹物思情,从这里的「三咏月」,反复突出咏物诗要有寓意,到第七十六回中秋咏月中的「寒塘」「冷月」,可见曹雪芹借月所寓的深意。一般衡量咏物诗的高下,主要看寓意之深浅,要做到「寄情深,寓托宜新」是不容易的,要使诗词能表达出弦外音、诗外味,就更非寻常了。我们通过分析这几首诗的成败,反复玩味,既懂得了一点写诗的要领,又从艺术手法、创作风格、审美思想上都收益不浅。我想,曹雪芹设计这几首诗的苦心也许还在于此。
诗词作品:香菱咏月·其三诗词作者:【清代】曹雪芹诗词归类:【咏物】、【月亮】、【写人】、【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