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朝 宦官專權,外戚干政,兩者為何會在東漢朝廷輪番上演
宦官專權,外戚干政,兩者為何會在東漢朝廷輪番上演 所謂「宦官」,顧名思義,就是封建時期統治階層的內侍「家奴」,至於「外戚」,則是帝王的「母族」或者「妻族」。那麼宦官專權以及外戚干政的意思就很明顯了,就
宦官專權,外戚干政,兩者為何會在東漢朝廷輪番上演

所謂「宦官」,顧名思義,就是封建時期統治階層的內侍「家奴」,至於「外戚」,則是帝王的「母族」或者「妻族」。
那麼宦官專權以及外戚干政的意思就很明顯了,就是這兩者的實際權力逾越皇權,脫離了封建「皇權」的制約,甚至於反制皇權。
使得原本在封建時期至高無上的「皇權」受到制約,被宦官或者是外戚所掌控,歷史上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但絕大多數時期都是單獨出現。畢竟封建時期的統治者也不傻,即便出現了皇權被逾越的現象,也都會很快的就加以治理,從而保證皇權的穩固,
可是在東漢時期,東漢朝廷卻儼然是一副外戚干政與宦官專權輪番上演的模樣,皇權幾乎一直都處在被壓制的局面,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東漢皇帝多是幼主即位
首當其衝,就是東漢皇帝的年齡問題,眾所周知,從漢和帝劉肇開始,東漢的皇帝在即位之時的年齡普遍偏小。
而年齡偏小也就意味著實則還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也就是無法親政,那麼勢必就需要輔政大臣的輔助。
可輔政大臣畢竟不是統治階層,在封建統治者的心中,即便跟大臣再親,大臣也終究是外人,所以在一些重要政治事務的決策上,往往也都會需要另外一個人來代為決策。
這個人,便是皇帝的「母親」,即「太后」,這也就意味著不管輔政大臣的權力再大,可真正能夠代表皇權的,其實還是「皇帝」的母后,繼而等皇帝年齡到了之後,皇帝的母親便可以把皇權重新交付給皇帝自身。
歷史上那時不時就會發生一次的「太后垂簾聽政」的案例,所表達的就正是這個意思,從而為「皇權地位的穩固」提供保障。
然而問題就在於「太后」畢竟久居「後宮」不問政事,在朝中的影響力基本為零,突然來個臨朝聽政就是好事么?不見得,因為其根本就無法真正的掌控朝廷大局。
這也是封建時期的統治者在上任之初都會大刀闊斧的整頓朝政的主要原因,為的就是能夠最大化地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那麼又該怎麼辦呢?無他,太后只能是求助於自己的「娘家人」,畢竟不管怎麼說,「太后」雖然實際影響力在朝中不大,可人家身份擺在那裡。
所以其娘家人在朝中一旦有了太后的支持,那麼影響力必定會突飛猛進,形成一股絲毫不弱於「皇室宗親」的勢力。
「外戚干政」的現象也正是因此而形成。
皇帝借宦官奪回皇權
那麼再說「宦官專權」,相信大家應該都清楚,宦官作為封建統治者的家奴,其自身其實是沒有什麼權力的,其所有的權力也基本都是來源於「皇權」,那麼又為何還會形成逾越皇權的現象呢?
有且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宦官專權」的背後其實是有著「皇帝」的支持,皇帝為了能保證皇權,所以才刻意地賦予宦官實權,從而達到借「宦官」奪回「皇權」的政治目的。
就好比明朝,雖然明朝時期宦官專權現象一個接一個,可明朝時期的宦官專權實則卻是皇權意志的體現,從始至終基本都沒有能真正逾越皇權的宦官。
就好比明朝宦官劉瑾,他的死便足以證明明朝宦官專權的實質,無非也就是皇帝一句話的事。除此以外明世宗朱厚熜稱帝之初就大刀闊斧的打擊宦官的案例也足以證明。
東漢時期的宦官專權現象其實也同樣如此,區別就是明朝宦官專權是為了制衡「內閣」,而東漢則是為了制衡「外戚」。
大家想啊,東漢皇帝多是幼年稱帝,而且即位之初沒有辦法親政,朝政大權基本都是在其「母族」的手上。
也就是說,東漢皇帝在年幼稱帝之時,其實所擁有的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之位,然後就什麼也沒有了,身旁最親近的,也就只有「宦官」。
繼而等皇帝成年,有能力親政之時,如果那些「外戚」已經長成大樹,也就是外戚干政的形勢已經成型,不願意交權的話怎麼辦?
這些皇帝所能依靠的也就只剩下了宦官,故而也就只能是想方設法的提升「宦官實權」,然後由宦官來助勢單力孤的皇帝奪權,確立皇權地位。
如此一來,待宦官權勢得到發展,形成宦官專權的現象之時,外戚干政的現象自然也就受到了打壓,而「皇權」也就得以藉助「宦官」而保證統治地位。
當然,這其中還存在一個很必要的條件,也就是「皇帝」能夠真正的掌控「宦權」,一旦「宦權」脫離了控制,勢必就會出現如同秦朝宦官「趙高」那樣的「弒帝篡權」之舉。
結束語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東漢時期之所以會發生宦官專權與外戚干政輪番上演的情況,其本質實則就是一場皇權與世家豪強的政治博弈。
為了保證皇權,從而有了「外戚干政」,同樣是為了皇權,又有了「宦官專權」,如此往複。
而東漢所缺的,其實就是一個平衡各方勢力權力的平衡點,僅此而已。
很赞哦!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