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二戰時德國軍事指揮權都歸於希特勒,但其卻沒有足夠的軍事能力
二戰時德國軍事指揮權都歸於希特勒,但其卻沒有足夠的軍事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英文縮寫為「OKW」,它成立於戰爭爆發前的1938年2月,從理論上說,它是納粹德國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

二戰時德國軍事指揮權都歸於希特勒,但其卻沒有足夠的軍事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英文縮寫為「OKW」,它成立於戰爭爆發前的1938年2月,從理論上說,它是納粹德國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機構,可以指揮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OKH)、海軍總司令部(OKM)和空軍總司令部(OKL)等三軍司令部,三軍再各自建有自己的總參謀部。OKW是一個對戰爭進行全盤戰略指導的「戰時大本營」角色,同時對陸海空各軍種進行協調指揮,而實際上,這一機構成為了「最高統帥」希特勒繞過陸軍總參謀部直接發號施令的工具。
一戰德國戰敗以後,它禁止擁有空軍和海軍,因此陸軍「總參謀部」實際就是德國軍隊的頭號首腦機關,同時在陸軍的傳統中,總司令部並不負責作戰計劃制定和作戰具體指揮,這項工作是由陸軍總參謀部負責的,因此陸軍總參謀長才是全陸軍中地位最重要的人物。
而「總參謀部」的建立原本是普魯士陸軍最偉大的一項發明,它的精髓在於將戰爭的決策模式從「統帥決策型」向「軍官團決策型」轉變,甚至有人說「總參謀部也許是19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創造」,然而希特勒徹底踐踏和粗暴破壞了這一原則,其手段就是另行建立了最高統帥部。
1933年1月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並授權其組閣,1934年8月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又兼任總統,改稱「國家元首兼帝國總理」併兼任「武裝力量最高統帥」。1938年2月,希特勒宣布自己為全體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標誌著他的權力達到了一個頂峰,擁有了指揮海陸海空三軍的實際權力,為了徹底掌握武裝部隊指揮權,他隨即著手建立了所謂的「最高統帥部」。
說白了,希特勒建立的OKW成為二戰德軍事實上的總參謀部,而傳統的陸軍總參謀部基本成為了擺設。
最高統帥部在希特勒之下,設置「最高統帥部總監」一職(也有譯成長官),下轄作戰部(約德爾上將)、情報部(卡納里斯海軍上將)等單位,負責掌握納粹德國的戰爭總體情況和統一戰略部署。考慮到二戰德國戰場主要在東線的實際情況,陸軍在所有軍種中應該佔據主導地位,而空軍和海軍負責加以配合,這也是普魯士傳統的「陸軍決定論」觀點的體現,因此,OKW不應過分干涉陸軍總參謀部的專業部署和作戰指揮。
可惜的是,在希特勒的強力干預下,OKW與陸軍總參謀部及其背後的普魯士軍官團關係日趨對立,在爭奪陸軍指揮權問題上的矛盾愈發尖銳,尤其是OKW和戈林、鄧尼茨等新派力量聯合起來試圖加強海空軍的地位,進一步弱化了陸軍總參謀部的職能。最要命的是,自毛奇以來陸軍總參謀部所擁有的作戰指揮權已不復存在,在戰爭中期以後,完全憑藉希特勒的個人直覺進行作戰部署。等於二戰時期德軍的指揮體系倒退回一戰前的「統帥決策型」。
再退一步,哪怕OKW的職業軍人們能堅持自己的專業和操守,也能為陸軍總參謀部爭得應有的權力,然而OKW的總監凱特爾元帥幾乎成為了希特勒的「應聲蟲」,他毫無保留地完全順從希特勒,同意他撤掉那些功勛卓著的將領,甚至贊同處死許多高級軍官,而這些軍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服從希特勒,他的絕對服從使OKW成為了希特勒的「副官處」,極大地助長了前線的災難。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凱特爾私下裡認為夏季進攻可能會失敗,但他不敢向希特勒直諫。當第6集團軍被圍困的時候,凱特爾卻反過來支持希特勒駁回曼施坦因和保盧斯等人的突圍請求,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地位,儘管他也知道那樣的決定是危險的。
應該說,凱特爾雖然出身德國陸軍,但是他和他領導的OKW反而成為了希特勒打垮德國陸軍的幫凶,最後自己也因此在1946年上了絞刑架。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OKW的存在,使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和普魯士軍官團對戰局的事實影響非常有限,而戈林的空軍和希姆萊的武裝黨衛軍卻又只聽命於OKW,進而不斷削弱陸軍的作戰指揮權,希特勒終於通過OKW實現了「外行領導內行」的局面。斯大林格勒戰役後,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與希特勒進行了一場激烈爭吵之後被解除職務,不久以後陸軍總參謀部便被告知其職權範圍僅限於東線,其它戰場的陸軍事務劃歸OKW管轄。
於是重點來了,希特勒不僅自兼德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還通過OKW把陸軍作為一個整體分割開來,其後果是所有的作戰部門全部喪失獨立的戰役能力,一切權力集中在希特勒手中。而他並沒有專業的軍事素養來支撐作戰指揮,從而加速了德軍在兩條戰線上的崩盤。
很赞哦!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