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黄帝的意义 秦灵公 黄帝,为什么要祭奠黄帝?
秦灵公 黄帝,为什么要祭奠黄帝?
为什么要祭奠黄帝?
炎帝是传说中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疾病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目中七十次中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形成华夏族。黄帝是我国北方一些氏族部落的祖先,被列为“五帝”之首。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相传黄帝分别与炎帝和东夷作战时,曾训练熊、罴、貔、貅、貙、虎六种野兽参战,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他们共同组成以有熊氏为首的部落。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发展迅速。后来,黄帝与炎帝部落发展成中原地区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并在与东夷的斗争中结为部落联盟,大败蚩尤。黄帝与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就是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与融合中,最终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局面。其中炎黄部落的联合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而黄帝部落是不断融合周边各地众多部落及其文化的核心力量。
“黄帝崩,葬桥山”,传说黄帝在桥山龙驭升天。后人在陕西省黄陵县(原名中部县)沮水河畔桥山之巅修建了纪念性的黄帝陵墓。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它坐山环水:“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黄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参天耸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挺拔、苍劲。
祭奠黄帝的活动很早就有,《国语·鲁语》记载了“有虞氏”、“夏后氏”对黄帝的祭祀。《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郡,祭黄帝”,这是我国史书中对祭祀黄帝的最早明确记载。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皇帝,也都亲自写过祭文,祭祀黄陵。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3月底派人祭祀黄帝,并写下了“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的祭陵词。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清明节,陕甘宁边区政府也有一次盛大的祭黄陵活动。4月6日,党中央派林伯渠为代表,参加了这次民族扫墓盛典。md亲自撰写了《祭黄帝文》,文中盛赞黄帝的功劳:“赫赫始祖,吾华肇(开始的意思)造;胄衍(后代延续)祀绵(国家长存),岳峨(山高)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远近);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祭文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祖国的精神象征。新中国成立以后,除文革期间公祭活动暂时中断外,黄帝陵祭祀活动都在正常进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也纷纷到黄帝故里祭祀拜谒。
炎帝陵位于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俗称“皇坟”。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炎帝陵、五谷庙的祭祖节,周围的村子,如故关、北营、换马、庄里、口则等要举行盛大的庙会,会期将近一个月。有句民谣“走扬州,下炎黄雕像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就是形容庙会的盛况,历朝历代,岁时致祭。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亦尝遗祭,禁樵采。过去,每年县府亦派员到庄里炎帝陵祭祀,并且还要为万年灯添油。
每年清明或重阳人们都会到黄帝陵和炎帝陵进行祭奠。祭奠仪式由政府主持,整个仪式的程序为:全体肃立;九响钟鼓;主、陪祭人就位;燃烛、上香、献爵;恭读祭文;敬献三牲;播放颂曲;敬献花篮、敬献功德钱;鸣炮九响;祭祖鞠躬。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黄河之滨的中华炎黄坛是祭拜炎黄二帝的圣坛,是亿万炎黄子孙崇敬始祖,寻根拜祖的圣地,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炎黄二帝巨塑成为体现文明源头的中华文化符号。二帝巨塑前的中华炎黄坛广场衔山接河,汇聚灵气,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寻根和举行盛大活动的场所。从炎黄二帝巨塑基础同盟山脚到广场南端衔接处是一级广场,名曰露台。台的东、北、西三面有中国56个民族吉祥图腾浮雕环绕。
祭坛坐落在广场正中心,这一祭天享地,拜谒始祖的圣坛为正方形,高9米,边长90米,四周为九层台阶,拾级而上,可登坛顶。礼器位于广场内沿甬道两侧,分置为八只铜鼎和八只铜簋,与广场正中的巨鼎合为九鼎、八簋、九鬲、两壶、一俎、一豆,组成传统最高礼仪的礼器陈列。日月之门是出入广场仪门。分东边日门与西边月门,晶月之门为阙式建筑,南北对称仿坛台外型建筑,下宽上窄呈棱台状,门口正中为一方柱,柱身为浮雕纹饰,日门柱顶日轮上刻阳鸟为标记,月门柱顶月轮上刻玉蟾为标记,寓意中华民族日升月恒,江山永固。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通常讲自己是炎黄子孙,就是说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炎黄二帝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每个人都有与自己有着直接血缘关系的祖先,而炎黄作为华夏族的祖先则是象征性的血缘关系,它主要是从文化意义上说的。
夏商周三代直至魏晋以来的许多少数民族,也都尊炎黄为始祖,这种始祖认同实际上早巳超出血缘范畴,它是靠传统文化维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兴起和统一的象征,成为维系不同地域人们团结一致的民族意识。炎黄文化也是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炎黄子孙”这一观念,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形成了民族团结的纽带。炎黄二帝在人们心目中神圣的伟大形象,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分裂的时期,但终归又重新走向统一,其中文化的认同和交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炎黄二帝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缔造者。是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炎黄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根脉文化、源头文化。举办拜祖大典,就是要把我们祖先创造的华夏文明进一步发扬光大。
炎黄二帝是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感情的支柱,全球华人不分国籍、民族、信仰,都把炎黄二帝尊崇为中华人文始祖,由此而产生的强大的中华民族感情的向心力是坚不可摧的。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能够维护着民族的大团结,国家的统一。这种巨大的凝聚力,正是来源于同宗同根。这个历史潮流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初祖脉延五千载,华魂浩然万古传”,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灾难深重的岁月,中华民族总是凝聚在炎黄周围。祭奠炎黄不是把炎黄当做神灵来供奉,而是在一种肃穆的气氛中追思中华民族先辈们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炎黄二帝作为维系中华民族的象征,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奋发图强,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做出了贡献。祭天地(封禅)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祭天、祭社(由地神发展而来的地域保护神)、祭祖成为中国古代的三大祭礼。
远古先人们有了“天”或“上帝”这一至上神的观念后,就开始祭天了。祭天,是王室的特权,也是国家的第一大礼。因为古人认为坐王位的都是承受天命的真命天子,他们才有权祭天。《汉书》里说:“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古代祭天在南郊,“郊”就成了祭天的代名词)。故圣王尽心极虑,以建其制。”较早的祭天仪式,是古人根据“天圆地方”的观念在圆丘上进行的。一年举行四次,即祈谷、雩、明堂报享、南郊四种,以冬至举行的南郊祭天大典最受重视。祭品是人们虔诚心意的表达,对神灵而言也最实惠,用做祭品的种类有食物(肉食为主,五谷、果品、酒次之)、玉帛、人牲、血等。对祭品的处理方式是燔烧,古人看法,“天神在上,非燔烧不足以达之”。
周代祭天的正祭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做五齐。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穰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胙。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祭地,《释名释地》云:“地,底也,言其底下载万物也。”大地承载万物,所以历代帝王莫敢不敬地如天。《周礼·大司乐》:“冬至日,礼天神;夏至日,礼地祇。”古人认为天圆如穹隆,地方如棋局,以圆盖方不能密合,所以方地四周泰山桧松为四海,而方地则按“中国”和四面八方分成“九土”,又称“九州。”按这种宇宙模式,祭地神在泽中筑方坛以像地,四周有水像四海,叫“方丘”或“方泽”。周时,人们在国都的北郊建方泽坛祭地;自秦汉经唐宋至明清,祭地或与祭天同时同地在南郊进行,称为郊祀天地;或在北郊于夏至日专门祭祀。祭地的仪式总体上与祭天相似,不过燔烧祭品的方式变为瘗埋或血祭。瘗埋即将牺牲埋入土中或地坛中,直接向地神献祭;血祭即以人或牲、畜的鲜血直接滴入土中。
封禅,是祭天的最高礼仪。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曰“封”,在泰山下的小山梁父(甫)山或肃然山等处筑坛祭地,报地之功,曰“禅”。如《白虎通义》所说:“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父之趾以报地。”泰山为五岳之首,是日出之处,古人认为它离天最近,人间最高的帝王应当到最高的山上去祭祀天上最高的上帝,以表示王者是承受天命而治理下民。所以,古代天子受命登基之后,便往往要举行封禅大典。目的是告示上苍,已按其兆示改朝换代,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代天统治群民,从而强化“君权神授”的观念。同时也借祭礼来祈求上天的庇佑与赐福,保江山社稷安泰。另外,历来封建统治者认为封禅是“太平盛世”的事,即“封禅以告太平也”,有德政的皇帝才有资格封禅。它也成为颂扬皇帝“功德”、粉饰太平的手段。封禅之说,现存文献最早者为《管子·封禅》,其中记载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就有七十二家。《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封禅的仪式不但复杂,而且神秘。传说时代及夏、商、周三代虽有封禅之说,但无具体记载。进入封建社会,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的封禅仪式不尽相同。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他于公元前219年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秦始皇封禅之前,召集儒生博士70人询问封禅的礼仪,儒生众说纷纭,秦始皇无所适从,最后自定封禅的仪式。他从泰山南坡上至山顶,“立石颂德,明其得封”,然后从山北坡下,禅于梁父山,礼节类似太祝之祀雍上帝,但封藏皆秘,所以世人不得而记。
汉武帝封禅前,也屡次和诸儒生研讨封禅礼仪不决,最后由武帝自定,按祭祀太一神的仪式又加礼,以示隆重。其封土在泰山脚下东方。封土下埋藏玉牒书,内容保密。进行封土礼后,汉武帝独带侍中霍子侯登上泰山,也进行封土,仍保密。登泰山顶的次日,从泰山北道下来。到梁父的肃然山举行禅礼。山下的封、禅两次典礼,与祭者均穿黄色衣服,用江淮间产的“一茅三脊”作为铺垫,用象征五方的五色土加封。举行封礼前,命令宫廷侍从和儒生均头戴皮弁,束大带,插笏版,举行射牛礼。举行封礼后,纵放从各地搜集来的“远方奇兽尺禽及日雉”。典礼完毕,武帝在泰山的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颁下诏书,宣扬封泰山时出现了一种神秘的“景光”,以表示自己得到了上天的认可。为纪念这次封禅大典,汉武帝在当年改元为元封元年(前110年)。其后,汉武帝又多次到泰山封禅。以后历代的封禅,基本上与此雷同,但细节各异。
纵览中国古代,共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举行过泰山封禅典礼。想封禅而未果的,有魏明帝、(刘)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自南宋后的几朝皇帝把封禅与郊祀合二为一,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年间,又将天地分祭,在北郊建方泽坛(即地坛)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为天坛,专门祭天祈谷。明朝郊祭时“陈户口钱谷籍于坛下”。清朝时也在天坛祭天祈谷。清朝后期,礼制禁防稍弛,民间逐渐产生祭天的习俗,人们往往在元月元日,焚香拜天,继而祀祖。民国以后,祭天更以一种平实的面目出现于民间,成为民俗,如婚庆礼仪中的“拜天地”等。
炎帝和黄帝在历史上有什么突出的地位
1.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有二种含义。其一为实际的历史地位,即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 范围内所起的历史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次为在人们心目中的历史地位,亦即传说 中的历史地位,其性质是幻影式的。从原则上说,二者应是一致的。实际上二者常有很大的 距离,而前者常为后者所掩蔽,不过传说究竟是要以事实为基础的。对未有文字记载时期的历史,不能不从有关的传说中分析探求。远古时期的人物,常常仅能留传下来一些名号,或 有标题式的事迹,如重大战争,水旱天灾等,在传说中,活动事迹便大为丰富,且随时代不 同而有发展,虽为幻影式的,而更能深入人心,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幻影式的活动事迹, 有一个时期被全部否定,斥为伪史,但又说不出真史的本相;于是某些人转以为古代流传下 来的传说,虽不是古代历史的全部真相,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真的,进而认为这些传说是不 容置疑的。这个问题,牵涉的方面甚广,不是一二篇小文能够解决的。现在试从古代的传说 中,就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略作初步的探寻。
黄帝和炎帝都是五帝时期的人物。“五帝”一词是战国时人首先使用的。我国古时的朝代, 有虞、夏、商、周四代,在春秋时,说到最早的时期称为“自虞以上”①。当朝代尚未形成 或半形成的时期,是万邦林立的状态,其中较为强大者,逐渐发展成为各邦的共主,他们多 以帝号自称,黄帝和炎帝就是这样的人物。到战国时候,便将未有朝代可称的时代泛称之为 “五帝”时期,“五”是虚用词,并非限定只有五个②。这个词的含义,后来转变成为前后相 承的五个帝王,并和后起的“三皇”一词结合,称为直接相承的“三皇五帝”。其实这在古代 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过所称的帝王名号并不假,所以其说容易为一般人接受。荀子是 战国时实事求是的学者,他很明确地指出:“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 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荀子·非相》)荀子说的是“五帝”一词的本义,在经 学占学术主要地位的时候,荀子是被视为外道的,他的话自然不受重视,其影响至今不绝, 我们应正确对待之。 2.有关黄帝与炎帝的传说,最早为春秋后期郯子所述。《春秋经》载,昭公十七年,“秋, 郯子来朝。”《左传》详记其事,昭子问:“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 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 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 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所谓“以某纪”者,应为其族之徽号。共列举了五个帝名,也就 是五个曾作共主的部族,以黄帝居首,炎帝次之,说明二族之时代与关系皆较近。 《国语·鲁语》记展禽说:“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 国则把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又说:“昔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 这是符合“法施于民”者。按照郯子所述者,黄帝首先以云纪官,是在共主之下分司诸事者, 为黄帝所创立。 其实当时尚无官称,不过指定某些族人专司某事而已。经过炎帝、共工、大皞、至少皞, 都是由特定的族人专管其事。郯子又说:“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 民事。”即到颛顼时,方按其职事定出官名,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而后世便以官制为黄帝所定,逐渐扩展为“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被视为古代文明的创始者。 这是后世传说所透露的一些古代真实情况。 《越绝书》虽编定于东汉,其中保存的古代史实,有为他书所不及者。如《越绝外传记宝剑》篇所记春秋末年风胡子对楚王之言: 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藏,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 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藏。禹穴 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 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 圣德。 这段话夹杂了许多神话,但所分的四个时代,以所使用的工具为依据,即石、玉、铜、铁, 这与近代考古学者对于古代社会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四个时代完全一致,这不是偶然的巧合,是在古代传说中保留下来的一点古代真相。按照此说,轩辕、神农、赫胥都 是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而黄帝则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炎帝在黄帝之后,自然是同属于新石 器时代的。 韩非子曾说,殷周七百馀岁,虞夏二千馀岁(《韩非子·显学》),周指西周而言, 到战国末年,已在三千岁以上,到二十世纪之末,又增二千馀岁,而黄帝更在虞夏之前,约 计应在五六千年左右,这与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的年数亦相符合,关于黄帝在世的时间,基本上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炎帝为另一国的国君,曾与黄帝为敌而被打败,但在黄帝之后, 也作了共主,并保持黄帝所建立的共主的规模。 黄帝曾有二次重大的战事,一对炎帝,一对蚩尤。《史记·五帝本纪》是这样写的: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 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 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称黄帝为轩辕,乃用后起之说,而炎帝非神农,此文犹未致误。阪泉之战,在古代传说中更 有确切的记载。周襄王为子带之乱所迫,出居于郑,晋文公将平乱纳王,卜之,“遇黄帝战于 阪泉之兆”(《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这是古代一次重要的战事,故被收于卜辞中,今《周易》 卦爻词中多有这样的事例,可证其事非出于虚构③。 3.以上就后人所记关于黄帝与炎帝的传说,探寻他们的实际历史事迹,那么,黄帝、炎帝在人们心目中又是什么地位呢? 《国语·晋语四》载司空季子对公子重耳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 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这个传说为春秋前期时所传布者,是比较早的一项传说。其说似有所影射,反映了姬、姜二族的关系。 西周建国,深得姜族之助,建国成功后,姜尚被封于齐,是当时的大国,并受到优惠 的待遇,辅佐齐桓公成立霸业的管仲说:“昔邵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 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在西周建国之前,二族可能曾有矛盾,其后归于和好。 于是黄帝与炎帝被说成为同胞兄弟,而黄帝与炎帝曾以兵戎相见,后来又先后作了共主,所 以说:“二帝用师,以相济也。”以喻姬、姜二族,虽曾有矛盾磨擦,而终归和好。 姬、姜二族在政治上成功后,各自宣称其先祖为天神之后,其事皆见于《诗经》。《大雅·生 民》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周人认定其始祖为后稷。后稷原为夏朝的农官,似为姬姓 之一支,周人遂自神其本支之祖。此外姬姓之族尚多,如为晋献公所灭之骊戎,又为重耳外 家之赤狄,皆为姬姓,因其文化生活有殊于华夏人民而被视为戎狄。 姜姓也是这样,《大雅·崧 高》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藩,四 方于宣。”这位由岳降下之神,称为太岳或四岳。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姜,太岳之后 也。”又“襄公十四年”,姜戎氏称:“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总之,建立周朝的姬氏与姜 氏,都是出于天神者。神话虽非事实,各族为宣扬其先祖有殊于众族之处,造为神话,自是 常情,无须申论。 而姜姓之族的传说则较为复杂,如春秋末年晋国的史赵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左传》哀公九年)又周太子晋称,禹治水时,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功成之 后,“胙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日姜,氏日有吕。”(《国语·周语下》)按上文所引郯子之说, 共工氏在炎帝之后,而二人之关系未明。《山海经·海内经》称共工为炎帝的五世孙④,其说 如有据,则四岳更远在炎帝之后了。 4.《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是古帝王已经 神化的结果,而以黄帝与炎帝并举,说明二帝之关系相近。 战国时候,诸子百家,学说不同,而都好以古人之事为其学说作证,不免多虚夸之事, 影响于古代史者,有二种情况。其一为古帝王之名号多被并合。春秋以来,各国贵族不仅有 姓有氏,且有名有字,战国时人受此影响,于本为单名的古帝王,多以二名结合为一人。如 黄帝与轩辕氏相结合,炎帝与神农氏相结合,太皞与包牺氏相结合,少皞与金天氏相结合, 颛顼与高阳氏相结合,帝喾与高辛氏相结合。 炎帝本在黄帝之后,因神农氏在黄帝之前,于是炎帝改列于黄帝之前了;神农氏氏的事迹也都归在炎帝的名义之下,关于炎帝本身的传说, 反而不见了。轩辕氏本在神农之前,因其名声不大,自与黄帝相结合,反处于神农氏之后了。 太皞本在炎帝之后,自与包牺氏相结合,更提到炎帝神农氏之前了。春秋中前期鲁国的史克,历数舜举用十六相、消除四凶之功,同时列举了颛顼氏与高阳氏,则二名非一人无疑,到战 国时,此类事已无人提起,而古帝王名号相结合,在传说的古史中就固定下来了⑤。 战国时期,又流行神五帝之说,帝名皆取自古代著名的帝王,如东方为太皞,南方为炎帝,中央为 黄帝,西方为少皞,北方为颛顼,这也有助于强化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古代历史知识。战国时期虽为列国分立的局面,而“定于一”的思想,已成人们的共识,反映到古代史 方面,产生了另一种重要的影响,即从纵的方面总结古代史,以形成一统的形式。以黄帝为首,而以重要的古帝王及历代统治者,都为黄帝的子孙及其后裔。更以孔子答宰予问的形式, 写成《五帝德》与《帝系姓》二文。“五帝”本来非以五人为限,故文中讲了黄帝、帝颛顼、 帝喾、帝尧、帝舜和禹六人之事,惟禹不称帝,有模棱两可之意。而历代帝王都为黄帝之后,如颛顼为黄帝之孙;喾为黄帝之重孙;尧为喾之子;舜则为黄帝之九世孙,颛顼之七世孙;而禹则为颛顼之孙。这个混乱的世次,已说明其不足以取信于人,而司马迁作《五帝本纪》, 采用了这项资料,禹被改人《夏本纪》中,于是《五帝本纪》成了名符其实的五个古帝王。 由于《五帝德》是用孔子的名义写的,司马迁的《史记》也有很大的权威性,这一套古史系 统,虽然矛盾很明显,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于上古时期的历史,多取“姑妄言之,姑妄听 之”的态度,因而二千年来一直跳不出这个圈子⑥。 在新的古史系统中,黄帝居于主要地位,炎帝则掩没于神农氏的名号中,在黄帝之下无 法安排。秦统一之前,已有三皇说流行,尚无具体帝王的名号⑦,于是便将炎帝神农氏推入 “三皇”的名下了。在春秋时期,黄帝与炎帝连称为“黄炎”。如《国语·周语下》:“夫亡者 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自炎帝与神农氏之名号结合后,提到黄帝之前,连称时也改用“炎 黄”了。如《汉书·魏豹等传赞》:“炎黄唐虞之苗裔,颇有存者。”是其例。 近代风行一时的疑古派,将古史传说一概否定,甚至说,所有古帝王都是神话中的人物, 被传说人情化了。过犹不及,正为此类说法的弱点所在。 对于古代传说作实事求是、合情合 理的探讨,工作虽然比较艰巨,却是惟一的可行之道,而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方可以得 到正确合理的认定。 战国时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虽与其实际的历史地位差距很大, 而人们是以肯定的态度,按照主观的要求,说明古代的历史问题,同时表明所讲述者是深受 世人敬重钦仰的。这种情况,表达了下面一个事实。为中国人民优良传统的华夏文化,在源 远流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推源溯始,至少可以到达黄帝和炎帝,所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 黄炎子孙”(或“炎黄子孙”),而有一种亲切自豪之感。这句话在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意识,确有很大的作用。探明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更有助于说明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坚实的事实基础的。陕西黄帝陵埋的是那位皇帝
陕西黄帝陵埋的是黄帝。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
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后,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共主,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黄帝的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在桥山起冢为陵,立庙祭祀。
扩展资料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黄帝诞辰相传是农历三月初三,黄帝即位据说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
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
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陕西黄陵县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是黄帝衣冠冢;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汉武帝大祭更是推向了历史的第一个高潮,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典的场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
我国古代公祭黄帝始于何时
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夏时代,黄帝最初是作为始祖被后人祭祀的。《
国语 》和《礼记》都称有虞氏和夏后氏:“谛黄帝而祖颁项。”所谓 “谛”,即是“谛其祖之所自出,而以其祖配之也”,这也得到了青 铜铭文的证明。《国语》称“非其族也,不在祀典”,《左传》也指 出“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非黄帝族裔亦把黄帝作为自己的远祖,例如地处西陲的秦国也开始祭祀黄帝。秦最初祭祀少昊、太昊,秦灵公于公元前422年作吴阳上,专祭黄帝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特别重视对黄帝的祭祀。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冬10月,汉武帝北巡朔方,祭黄帝冢于桥山。 新莽时期,以黄帝为初祖,虞帝为始祖,并“郊祀黄帝以配天,黄后 以配地”。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皆有盛大的黄帝祭祀活动。陕西黄帝陵埋的是那位皇帝
黄帝轩辕氏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寝,是《史记》唯一记载黄帝陵 。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我国历代有哪些大规模祭祀炎帝和黄帝的活动
在十分注重宗教礼仪的中国古代,对于祭礼是很讲究的。“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是礼的发端,是国之大事。而在各种祭祀礼仪中,祭天和祭祀祖宗又是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
有关炎帝神农氏的陵和祭庙,据《酃县志》记载:“炎帝陵西汉已有。汉末绿林赤眉军起义,为保护陵墓故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在陵前建佛教寺,至五代时荒废。”因此,晋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和唐代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都只说炎帝葬在长沙,没有指明具体位置。我们如果按照汉代高祖崇拜炎帝作为祭炎开始计算,那么,炎陵县祭炎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但是,炎帝庙的建立大家所公认的是宋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奉炎帝为感生帝,委派大臣四处遍访炎陵,后在湖南茶陵县南一百里的康乐乡鹿原陂觅得炎帝陵墓,“爰及立庙陵前,肖像而祀”。 《史记·封禅书》载:“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吴阳下畤祭炎帝。”据考证,吴阳在岐山、扶风县的交界处的畤河沟,在三畤原的东部宝鸡附近,我们如果按照这来推算,宝鸡祭炎帝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 《 湖北风物志》说:“传说烈山、厉山均在湖北随州市,两山均有神农洞古迹,烈山上还有神农、神农庙等遗迹,厉山镇还有炎帝神农氏碑。”据考古调查,随州市有三十余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这些古文化遗址与炎帝时代相当。据史载湖北于南朝时开始祭炎,距今1500余年,晚于湖南炎陵县与河南的宝鸡。 有关黄帝的陵和祭祀活动,《史记》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崩,葬桥山。”《正义》引《括地志》:“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亦今陕西黄陵县西北。对于黄帝的祭祀活动,则是起于“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亦为2400余年历史。陕西黄帝陵建于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本来以桥山为陵,后来却修建了一个高为3.6米,周长48米的坟墓。 炎帝传承八代,共计520余年。各地祭炎帝究竟是祭炎帝神农氏始祖还是第几代孙不得而知。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峤氏,生黄帝、炎帝……”贾谊在《新书·制不定》中说:“炎帝、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国语》认为炎帝与黄帝是同母同父的兄弟;《帝王世纪》则说:“神农氏母曰妊姒,有 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而对于黄帝的出身,《帝王世纪》则说“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可见,《帝王世纪》说炎帝、黄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后人认为炎帝、黄帝是同父异母者很多。其实,在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说不清父亲是谁,所以后人对炎帝之母为女登黄帝之母为附宝记载很清楚,而对其父就统统记作“少典氏”。炎帝和黄帝本就属于“口耳相传”的人物,他们应该是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同源同族,而决不会同父。 正是由于“口耳相传”,难以说清具体,所以后人对于炎帝和黄帝的祭祀活动较迟,对陵的具体位置亦难以确定,直到后人根据传说故事才整理出一个“轮廓”。但是炎帝陵在湖南,黄帝陵在陕西,这基本得到认同。从史籍可以考证,炎帝祭庙及黄帝祭庙均到宋代才建立,才随之有祭祀活动。 舜帝禅位于大禹,死后三年大禹即位建立夏王朝。舜帝的人格魅力早已深入人心。或许因为杀父之仇的缘故,禹与晚年的舜产生过芥蒂,但是,一旦帝位到手,无论如何大禹都会敬重舜帝。因此就有了“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嶷山而祭舜”。夏禹祭舜的“巾台”在今衡山县西约两公里处。夏代在九嶷山“山门脚”祭舜的祭坑已被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了大量祭器及象征权杖的石钺、石镞、石斧等文物。《史记·秦始皇本纪》则记载了“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和“十一月,行之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的史实。秦始皇望九疑山而祭舜的史实,是以先秦典籍和吕不韦及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为依据的。尔后的历朝历代,对九嶷山舜帝陵的祭祀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传说,史籍、考古发现三方面互相印证,九嶷山舜帝陵、庙始建于秦汉时期,而祭祀活动始于夏代。比对炎帝、黄帝的祭祀要早1600多年。舜庙的建造则比祭炎帝、黄帝的祭庙早1000多年。 炎帝、黄帝祭庙在全国屈指可数,而舜庙却多于孔庙,但舜陵惟有一处,这就是九嶷山舜帝陵。九嶷山祭舜是中华民族对共同祖先的认同的开始。黄帝陵的简介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
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
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
扩展资料:

特色景点
1、黄帝陵龙驭阁
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升天”,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全貌及周围古城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2、诚心亭
该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平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
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3、汉武仙台神
行到尽头,便步入汉武仙台神了。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陵园门有两个,分立汉武仙台东西两侧。
从东门进入陵园,走不了几步,左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元封元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帝陵
炎黄子孙最早出自哪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是华夏民族的自称。语出《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也就是说,鲧、禹与夏人之后,以及共工、四岳与各姜姓国,「皆黄、炎之后也」。先秦炎黄子孙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国家。[4]比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韩、魏、燕、虞、虢等姬姓国;齐、申、吕、许等姜姓国。徐、黄、郯、江、赵、秦等嬴姓国、子姓宋国。炎黄合祀,始自秦灵公。《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 炎帝像 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中国皆黄帝子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5]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6]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7]。 黄帝(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