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朝黄马褂价格 历史上有哪些人得到过黄马褂具体到姓名

火烧 2021-07-06 06:43:18 1080
历史上有哪些人得到过黄马褂具体到姓名 武训先生(1838——1896年),行七,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
清朝黄马褂价格 历史上有哪些人得到过黄马褂具体到姓名

历史上有哪些人得到过黄马褂具体到姓名  

武训先生(1838——1896年),行七,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

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

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

清朝末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乞丐,冠县柳林人武训靠着乞讨敛钱,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所以有人称颂他是“千古奇丐”(冯玉祥语)。

武训是清末堂邑县武庄(今属冠县)人,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武训原本没有正式名字,他和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都是那种“穷得连名字都没有”的贫民。

因在家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

武训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个赐名,在他老年时,朝廷为嘉奖他的兴学义举而给他取名为“训”,以示朝廷对他创办义学来训导贫苦学生的支持和鼓励。

武七自小家境贫苦,7岁丧父,随母亲乞讨为生。

每次随母亲路过学堂的时候,幼小的武七都要驻足良久,他总是为里面的朗朗读书声深深吸引。

然而在当时,就武七的家庭条件,上学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已。

14岁后,武七多次到大户人家当佣工,经常受到欺侮。

辛辛苦苦干完三年,到了领工钱的时候,大户人家伪造了一本假帐,欺武七不识字,谎称所有工钱早已支度完毕。

武七据理争辩,却被诬为“讹赖”,并遭到家丁的毒打。

气得他口吐白沫,大病一场,在破庙里一连三天不食不语。

思量之余,武七方悟以往受尽欺辱,皆因吃了不识字的亏。

他又想,周围像他这样的穷人还有很多,如果不念书,穷人永远没有出路。

于是他萌发了兴办义学的念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一旦建立了自己的目标,武七便以贯穿其一生的苦行和执着来实现这个目标。

自古以来,学堂除了官办,就是民间殷实人家集资兴办。

以赤贫之身而兴义学之举,旷古未闻,其难度可想而知。

一个乞丐,不图名,不为利,抱有这样的大志,固然值得佩服,然而,这个志向对他来说是不是过于“远大”?可以实现么?

咸丰九年(1859),21岁的武七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伟大”计划,到各地去行乞集资。

他头发脏乱,面目污黑,烂衣遮体,但却很快乐,一边走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四处乞讨,“边乞边佣”。

几年下来,这个苦并快乐着的乞丐,足迹所至,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每次讨得较好得衣物和饭食,他就设法卖掉换钱。

而自己则象一个苦行僧一样,只吃最粗劣的食物,边吃还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他有时还象个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以取赏钱。

他还将自己的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

武七白天乞讨,晚上纺线绩麻,边做活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在农忙时还经常给富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各种歌谣唱给众人听。

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信史,以获谢礼和佣钱。

经过多年的辛劳,武七终于积少成多,存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

由于他居无定所,钱款无处存放,就打算找一富户人家来存放。

他打听到本县有一位举人杨树坊,为人正直,名声很好。

武七觉得这个人值得信赖,于是跑到杨府求见。

由于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见,他便在大门口一跪就是两天,最后终于感动了杨举人。

武七把乞讨积钱、兴义学之事原原本本叙述一遍,杨举人大为感叹。

杨举人不但答应帮他存钱,并且表示要助他办学。

随着款项的增多,武七开始典买田地,备作学田。

同时他以三分息给他人放贷,以获得更多的资金。

在他49岁时,武七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

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的财力了,可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乞丐身份而选择享受,他继续过着赤贫的生活。

这时他觉得时机已经来临,决定创建义学,于是他向杨举人提出建义学之事,杨举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武七应先娶妻生子,武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兴建义学

光绪十四年(1888),武七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来实现他的理想,在这三十年里,他受尽苦难,但始终坚定的一步步迈向他的目标。

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

当年招生约50余名,依循惯例分为蒙班和经班,学费全免,经费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

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

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

有一次老师睡午觉睡过了头,学生在学堂内打闹,武七径直来到老师的房前,跪下高声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

老师十分惭愧,以后再也不敢疏懒。

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就这样,义塾老师对他十分敬惮,而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大家都严守学规,努力上进,学有所成者甚众。

光绪十六年(1890),武七与寺院合作,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武七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吊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

武七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

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都被他拒绝,他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

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其名声由此大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