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对崇祯皇帝的评价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愿意与皇太极议和?

火烧 2021-09-28 17:11:54 1062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愿意与皇太极议和?   崇祯十年到崇祯十一年,明朝在对内镇压农民起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张献忠被迫在谷城投降,李自成只带着十八骑突出重围,逃进商洛山,此时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愿意与皇太极议和?  

  崇祯十年到崇祯十一年,明朝在对内镇压农民起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张献忠被迫在谷城投降,李自成只带着十八骑突出重围,逃进商洛山,此时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计划正处于收官阶段,眼看就胜利在望了,为了稳定东北,杨嗣昌建议崇祯皇帝暂时与皇太极议和,为“安内”争取时间,可是,崇祯皇帝始终没有明确支持此次议和,以至于洪承畴、孙传庭率兵北上,抵御皇太极发起的“秋季攻势”,从而丧失了一次“安内”的绝好机会。

  网络配图

  通过崇祯皇帝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崇祯皇帝不愿意议和,甚至不愿意把议和作为一种谋略来使用,可能这有损他作为真龙天子的威严,那么,崇祯皇帝是不是真的不愿意议和呢?崇祯皇帝虽然说非常爱面子,甚至有时活要面子死受罪,但是,他不是一个傻子,而且也有一些谋略,因此,他应该明白,杨嗣昌的建议是合理的,此时与皇太极议和,将议和作为争取时间的谋略,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他为什么依然不同意呢?笔者认为,崇祯皇帝是不敢同意议和,他怕承担议和所带来的一系列责任,他更害怕这影响到他作为帝王的权威。

  崇祯十三年至崇祯十五年间的“松山之战”,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明军与清军军事力量相当,胜败本来很难预料,由于朝廷的一再催战,导致洪承畴被迫出兵,以至于中了皇太极“围点打援”之计,其实洪承畴是知道皇太极的用兵方略的,明军方面这是明知是圈套还要往里钻,皇太极偷着笑呢!最终,洪承畴被围于松山,导致松山惨败,锦州失守,宁远以北疆土全部落入敌手,此役打了两年,朝廷方面都有些什么动作呢?

  崇祯十五年正月初一,崇祯皇帝专门就松山之役召开御前会议,大过年的还召集重臣们加班加点开会,敬业精神确实令人敬佩,兵部尚书陈新甲,也就是一再催促洪承畴出兵解围的那个人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希望能与清军议和。

  网络配图

  陈新甲进言非常谨慎,他将议和说成“款建虏”,“款”就是施加恩惠的意思,“建虏”是对清朝(建州女真)的蔑称,在松山被围以后,松锦局势严峻,这个建议应该说体现了陈新甲作为兵部尚书应有的水平,松山之战以后,清军肯定将乘胜进攻宁远,如何缓解这种危局?战肯定是下策,那么就只有和了。

对崇祯皇帝的评价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愿意与皇太极议和?

  无论是陈新甲,还是崇祯皇帝,包括洪承畴,都非常清楚松山之役的重要意义,此时的崇祯皇帝说了一句很无可奈何,也非常重要的要,“可款则款!”这是什么意思?崇祯皇帝终于放下了他高贵的身份,因为他如果不议和,就只有失败得更多,而他已经败不起了,所以他只得同意陈新甲的意见,与皇太极议和,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吧!至少要保住宁远和山海关。

  列位看官,我们再从皇太极的角度来想一想,松山战役打了两年多,皇太极亲临前线指挥,终于完成了围点打援的战略部署,目前,洪承畴兵困松山,祖大寿的锦州也被围得水泄不通,皇太极离胜利已经不远了,他还会同意议和吗?

  很多人都认为议和的可能性很小,但是,皇太极是一个具有战略远光的帝王,他同意了这次议和,毕竟,目前部队需要休整,国家需要恢复元气,更需要补充大量的物资,这场战争国力的消耗太大了,他更希望通过议和,能达成某些协议。

  皇太极把在征战中抢夺来的原明朝发给海西女真四部及蒙古诸部的敕书(实即与明朝的贸易许可证),一直保存到崇祯十二年,这就可以表明了他要与明朝发展贸易的愿望,他希望通过与明朝的贸易来加强国家的力量,毕竟,清朝那时的国力相对与明朝,实在是相差悬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