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高考历史答题必背术语 历史14年高考选择题

火烧 2022-02-10 19:54:12 1044
历史14年高考选择题 1.高考历史真题(选择题)求解答(2014年全国新课标2卷)【解析】考点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属于教材的主干知识。考查的是交子的作用、读懂文言文,此题就不难理解。文言文的大致译文

历史14年高考选择题  

1.高考历史真题(选择题)求解答(2014年全国新课标2卷)

【解析】考点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属于教材的主干知识。考查的是交子的作用、读懂文言文,此题就不难理解。文言文的大致译文是:“四川那个地方的人民认为铁钱太沉重了,私下里做了纸券,叫它交子,以便利于商品买卖,富裕的十六家商人主持了这件事,后来,富人的资金稍有衰竭,不能偿付所接受的纸券,引起了好几起官司。”这道题解题的关键词为不能偿所负。题干精悍,重在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

【答案】A

【材料出处】南宋人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1天圣元年十一月戊午条: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久不报。寇瑊守蜀,遂乞废交子不复用。会瑊去而田代之,诏田与转运使张若谷度其利害。田、若谷议废交子不复用,则贸易非便,但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又诏梓州路提点刑狱官与田、若谷共议,田等议如前。戊午,诏从其请,始置益州交子务。

2.新课标高考历史选择题

新课标地理难度逐渐弱化,历史难度逐渐增强。你也体会到了。

针对这种情况,学习历史还是要第一,搞好基础。第二,提高能力。

我们老师经常这么说,以前不以为然,现在深有体会。

拿一道题举个例子。

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表明光荣革命

A.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

B.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

D.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

拿到材料,迅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理解材料是第一步,第二,迅速调动有关知识。如果你基础差,试问你如何快速调动只是解决问题呢?

言归正传,A项一看,明白它的意思就是确立了议会为权力中心,没有错误继续往下看

B项,乍一看没什么错,这也是很多粗心和基础不扎实的同学犯的错误,而错选B。也许,你会问我,书上就是说“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了啊。光荣革命后,英王逐渐“统而不治”,而不是立即丢掉实权“统而不治”,在《权利法案》颁布后直到内阁制度的形成期间,虽然议会拥有立法权,可是英王还有行政权,B项体现不了英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逐渐上升的变化,所以排除

书上明确标有“渐渐”二字,只是大多数学生读书只读个大概。

C最终确立明显错误

D不符合题意

通过这道题,我想你应该知道接下来的学习该怎么做了

3.高考历史选择题

可以用排除法来做。

先简单翻一下,过了嘉靖、隆庆这俩代之后,还笃信程朱之学,不变换思想的,已经不剩几个了。

A这个和题没什么关系。 B正确 C李贽确实在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反对程朱理学。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启蒙思想。但是他的思想在当时很受攻击,并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 D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如果是大概时间应该是从万历开始,所以时间上是不对的。而且西学东渐影响最大的是清朝。

B 你们的历史书上应该有这句话,明清年间的主要思想是心学和理学。这个心学就是王守仁的心学。在当时你要转变思想,主流的就只有两个,非此即彼。所以选B。

你如果要完全理解这个答案,这个需要你去看一点明朝的历史。但这对于做题而言不是很需要。

希望能帮助你。

4.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全国新课标卷)

1.秦朝设立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B.因为相权威胁皇权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君主专制的需要2.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是指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有史料曰:“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B.使土地、政权和血缘结合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D.扩大了国家疆域4.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秧治秦,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下列史实发扬了这一做法的是 A. 封国制 B.科举制 C.恩荫制 D.旗人制5.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重文轻武 B.北方长期战乱 C.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D.吏治腐败6.商鞅变法、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君主专制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打破了世袭特权 D.促进了民族融合7.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B.宗教使人民丧失了反抗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D.中国专制意识根深蒂固8.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政制“柔性”一面的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9.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

也曾出现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的情况。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 10.下列关于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设在皇宫内部,体现出从属皇权的性质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C.明朝内阁能参与决策,清朝军机处则不能 D.都加强了君主专制11..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察举制的沿革 B.察举制的弊端 C.科举制的兴起 D.出身门第成为选才唯一标准1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A.防止了大臣专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13.“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材料中“今世”是指A.秦代 B.汉代 C.隋唐 D.宋代14.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

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渊源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内外服制15.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 B.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 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D.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16.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B.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普遍实行C.中央集权的加强 D.谏议、监察制度的完善17.某历史人物曾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后被提拔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此人可能生活在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18.“王侯将相不必为贵胄”这一观念在秦末已深入人心,该局面的出现首先得益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推举制 D.科举制 19.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高考历史答题必背术语 历史14年高考选择题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20.清赵翼论某时期政制之变云:“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材料论述的是哪一时期的史实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 东汉21.“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

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

5.高考历史选择题试题一道 解析

A选项:日本人民虚心好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都是没办法否认的一点。But!!!要是你中国不行人家怎么可能会学你的东西呢?所以,这不是根本原因。

C选项:你看看,古代中国某段时间内跟世界各国交往得那叫一个频繁,可素,除了佛教传得广,其他的,都差劲。因为什么……参照,正确答案。

D选项:这个嘛,古代日本人那种精神真的很值得人学习。圣德太子在隋朝时候就派出使臣来学习,他也是创造天皇称号的人啦~呵呵,如果唐朝发展得不是那么好,我相信他会不远万里去寻找另一个先进文明的。唔,《源氏物语》成书的时候唐朝就没落了。于是古日本就不跟咱学了。不过,影响还是很大。

选项都是似是而非,主要是扣题。题主加油啊。我也在为高考努力呢。

6.历史高考题的选择题感觉很难,如何才能做好

先排除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然后从题目文本中帅选信息,特别注意问题的表达方式,从剩下的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答题时不要想太多或太复杂,紧跟文本和问题就好。当然,你的基本功要扎实,这是一切的基础。该背的要背牢,书上的大字小字一个不漏全都看几遍,这些知识解题是会帮你分析出题目文本里的隐含信息,对选择选项很有帮助。根据答主的经验,做错了不必恨来恨去或过分责备自己,越接近高考状况可能会出的更多,这时候要摆正心态,只要暗示自己“我的水平是长期形成的,不会一下子变得失水准”就好。高考前和高考时拼的是实力也是心态。

祝题主高考成功!

望采纳。

7.高考历史选考题怎么选

这个很难,但是并非绝无方法。通过你说历史选择题正确率低我可以知e79fa5e9819331333363383939道你历史基础一定不扎实,历史选择一般都考基础知识,除非你基础特别牢固,否则满分很难,你既然选择题错得多,历史成绩也应该不太高。我在这里有以下建议

1多背,一定要多背,文科这东西,全是靠背,才可以牢固基础,说到技巧的话也只可以在寻找适合你的方法上了。

2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千万不要走神,历史琐碎知识点多,你能在上课好好听就在上课好好听。能记住越多越好,上课认真,效率比你下课背很多遍效率都高得多。

3对于分数不高的科目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就是产生厌学心理,觉得怎样都无所谓,太难了之类的消极想法,我对英语也有过类似想法。但是千万不要这样,一定要振作,持久下工夫,你还有时间,如果真的努力一段时间,成绩一定有提高,如果没有就在坚持一次考试,成功绝对会显现,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你对历史的兴趣。

4多看名著和历史书籍。高三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时间紧张,但是多看课外书也会对学习有很大好处,比如拓宽知识面,提高写作水平,答题技巧【提高套路水平】增加学习兴趣对历史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考试不是老师套路你,就是你套路老师【滑稽】

最后希望你能有所进步,考上理想大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