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今年对下岗职工的政策 如何评价朱的下岗政策?

火烧 2021-08-30 03:47:52 1047
如何评价朱的下岗政策? 如何评价朱的下岗政策?这个不能简单的用好坏来评价,不管怎样我觉得结果还是利大于弊的,不管怎样,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溃痈虽痛,但利于疾。长痛不如短痛!

如何评价朱的下岗政策?  

如何评价朱的下岗政策?

这个不能简单的用好坏来评价,不管怎样我觉得结果还是利大于弊的,不管怎样,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溃痈虽痛,但利于疾。长痛不如短痛!

今年对下岗职工的政策 如何评价朱的下岗政策?

如何评价海禁政策

你好。
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者的侵扰;但是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在近代化的潮流中落伍。

你如何评价国家的政策?

党的领导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一系列政策使我们过上小康生活。中国正逐步走上繁荣昌盛,我相信政府会不断完善政策,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何评价积极的财政政策

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目前我国最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财政

如何评价1997年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控制经济?
答:双紧、双松、货币政策紧财政政策松和货币政策松财政政策紧。这是两项宏观调控政策协调配合的四种为人熟知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双紧的搭配方式一般只能用于需求膨胀、经济过热、物价形势急剧恶化时的紧急调节。因为这种调节方式几乎毫不例外地要 造成经济衰退。因此,必须谨慎地加以利用。双松的搭配方式一般用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萧条时期及生产资源有较大富裕的经济条件。这时,再生产过程中的闲置资源急需足够的货币力量去推动。客观要求投资需求与现实及潜在的资本供给和生产能力相适应,消费需求与消费品及劳务的供给相协调。如果单松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都可能出现需求刺激力不足或形成过程相对缓慢的问题。而同时松动财政和货币政策,就可以使经济保持足够的上升冲力。但双松政策在搭配运用时一般不能持续时间太长,因为很容易导致经济过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采取怎样的松紧搭配方案,取决于经济失衡的累积特点及两项政策对经济趋于均衡的调节能力。
若是论述: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
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
2、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在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3、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4、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由于货币政策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政策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宏观层面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调控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中观层指信贷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财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层次性及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是国家通过预算、税率等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中观层则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公平、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微观层则是指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性支付中形成个人收入部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表明,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此种结合方式的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其消极效应是容易造成经济萎缩。
2.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其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消极效应是往往产生财政赤字、信用膨胀并诱发通货膨胀。
3.“松”“紧”搭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松”“紧”搭配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调控中最常用的调节方式。如何搭配二者的“松”“紧”则取决于客观经济状况。例如,当经济中出现货币发行过多但还未演变为通货膨胀时,为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不应急于收紧银根,回笼货币,而应采取增加财政收入、紧缩财政支出的对策,即选择“松”货币政策与“紧”财政政策的搭配;而当通货膨胀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时,就应采取紧缩银根、回笼货币的“紧”货币政策与扩大支出、减少收入的“松”财政政策,,以压缩需求,增加供给,使经济增长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如,当经济发展中出现财政赤字但经济增长速度尚可观时,不应急于紧缩财政,而应减少货币供应、控制贷款,选择“松”财政与“紧”货币的搭配;而当经济发展中主要矛盾为财政赤字并伴随经济增长停滞时,财政应努力增加收入压缩支出,而银行则应放松银根、发行货币,即选择“紧”财政与“松”货币的搭配,借以启动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采取了不同的配合方式,大体为三个阶段:
1.1979-1988年,总体上实行的是“双松”配合,期间表现为多次模式转换和由“双松”到“双紧”,又由“双紧”到“双松”的螺旋式循环。1979年、1980年为“双松”配合,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这两年财政支出连续大幅度增长,造成了高额财政赤字;货币政策上则是大幅度增加现金和贷款投放,使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大幅上涨。1981年为紧财政松货币的配合,财政方面,压缩了当年财政基建投资,财政赤字有所降低;银行方面,实行紧中有松的政策。1982年至1984年实行“双松”的配合,财政方面实行一系列的财税改革,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银行方面实行了“拨改贷”和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信贷供应的体制,增发货币增发贷款。1985年又实行了“拨改贷”和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信贷供应的体制,增发货币增发贷款。1985年又实行“双紧”配合,财政方面采取措施增加收入控制支出,当年实现盈余;银行方面“紧缩银根”,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1986年至1988年又实行“双松”配合,财政方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再次下降;银行方面提出“稳中求松”、“紧中有活”,银行信贷和货币投放再度失控,到1988年通货膨胀率已达18.5%.
2.1989-1997年,总体上是“双紧”的配合,期间同样表现为“双紧”与“双松”的螺旋式循环。1989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针对1988年出现的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1989年中央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和现金投放。1990年至1993年实行的是“双紧”基调下的“双松”配合,增加了货币供给,并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财政方面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和支农支出,调整经济结构,但由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致使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通货膨胀率达21.7%.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3.1998-1999年实行的是“双松”的配合。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快“费改税”进度,对某些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并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1998年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增加配套贷款,定向用于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1999年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如何评价清朝奴化政策

吴晗(历史学家)说:
清朝政府为了贯彻奴化政策,曾经严厉执行一个长时期的文化杀戮,旧书新书凡是有涉及外族的地方,一律修改,有诋毁的地方,全书抽毁或禁行或全毁。现存的作者一被举发,充军,杀头,籍没连接一大套。留下来的成绩是一大部经过抽、改,经过“消毒”(民族思想)的四库全书,一大套禁毁书目,和几万万被压迫人民的仇恨。清朝政府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它是少数民族,单凭一点有限的武力,和由这武力所缔构的穷凶极恶的专制政权,来奴役广大的人民。它害怕文化,害怕人民的民族思想,越想越怕,恐慌得不得了,才来这一手文化杀戮。

如何评价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是基于结果导向、运用科学方法、规范流程、相对统一的指标及标准,对财政政策和制度的投入产出进行综合性测量与分析的活动。财政政策和制度的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财政政策和制度的绩效评价,有利于检验财政政策效果,实现财政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是进行财政政策和制度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评估,不仅能总结经验教训和及时纠正政策失误,还能够对财政政策参与人员起到重要的间接监督作用,从而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目前,就绩效评价工作而言,全国大多数省份均重点针对专项支出开展了一系列的评价工作。对于财政政策和制度的绩效评价工作实践和研究均相对滞后。而已有的对财政政策的评价研究和实践又多数停留在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必要性、评价主体等方面,与绩效评价“结果导向”为核心的理念相距甚远。因此,开展财政政策和制度的绩效评价工作显得尤为迫切。理论上说,财政政策和制度的绩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政策和制度与其绩效之间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和直接对应关系,绩效一方面是一种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又是一种主观判断,所以对财政政策和制度开展绩效评价是对比政策和制度产生的实际结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判断,是一种相对性的判断。所以应该采用参照对比的方法对财政政策和制度开展绩效评价。
理论上可以分为非实验和实验两种方式。随机试验的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的对财政政策和制度进行绩效评价。基本的做法是在开展一项财政政策评价时候,在符合资格的个体中随机选出一部分参与项目,剩下的个体则不受政策干预,作为对照组接受观察。在样本足够大的条件下,两组个体在各方面高度相似,唯一的差别就是有否参与项目,受到财政政策影响。因此,比较两组在财政政策实施后的差异可以较为准确地衡量项目的影响。此项评价方法所需专业技术性较强,各级财政部门直接开展的难度较大,建议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时适时采用。
而非实验方式主要包括“前后比较法”“有无比较法”和“政策选择比较法”等。采用非实验对比的方法评价财政政策和制度最为关键的就是寻找到较好的对照组和积累大量细致的数据。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来判断一项政策的效果,并与预期效果相比较来评价此项财政政策的有效与否。非实验对比的方法相对较为简单,应当是财政部门评价财政政策和制度绩效的可行方式。
随着公共财政的进一步完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可以先对那些事关国计民生、具有广泛影响并继续解决的、具有优先性的财政政策进行系统性的评价,如财政社会保障政策、财政教育政策、财政调节收入差距政策、财政环节保护与治理政策等等,并逐步扩大到财政政策的过程和政策能力的评价。
在以重点领域为切入点开展财政政策和制度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评价中完善满意度评价机制,突出社会公众满意的导向。除涉及国家机密外,把财政政策评价结论公示于互联网,同时注明资料来源、模型假设、方法采用、数据分析等各方面的不确定性,让社会能够清楚地了解财政政策和制度分析的过程和结论。要充分听取和收集公众对财政政策和制度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开展常态化的公众满意度调查。

如何评价宋江的招安政策

可以说是唯一的出路,梁山结局是必然被灭的,既然如此,最后洗白了算是最好的结局

如何评价我国的各种政策

党的领导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一系列政策使我们过上小康生活。中国正逐步走上繁荣昌盛,我相信会不断完善政策,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