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2007年人肉包子事件 彭加木事件是怎么回事

火烧 2021-04-30 13:44:08 1257
彭加木事件是怎么回事 一、纵贯湖底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

彭加木事件是怎么回事  

一、纵贯湖底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

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和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肖万能。

二、再次横贯

1980年6月11日在完成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片刻后,即刻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以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

三、汽油和水耗尽

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

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剩下的水和油只能维持到明天。”

彭加木起先并不同意发电报求援,只希望自己找水。因为当时向当地驻军求援送水的话要用去大约7000元的资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庞大的数目,最后在大家的压力下才同意发出电报,但内容不是要水,而是汇报了当时他们严重缺水的情况。

四、独往沙漠找水

1980年6月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给予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往东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多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

五、搜寻行动

1980年11月初,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指示,为了平息社会上的谣言风波,要再一次寻找彭加木同志。第四次进入罗布泊的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军区独立5团、通讯兵部队、汽车56团和兰州407部队等八个单位共69人组成,配备大小越野汽车18辆。

新疆分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熙茂同志任现场总指挥。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随队住在敦煌指挥部。彭加木的儿子彭海以及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朱相清随队前往现场帮助寻找。

为了保障寻找队伍绝对安全,第四次寻找队在敦煌建立指挥所,敦煌指挥所与寻找分队保持无线电联系;发生紧急情况时的救援,由军区空指临时派出飞机担任;有关空地联络信号等也作了明确规定。

队伍由14名科技人员、15名解放军战士、7名通讯报务人员、20名司机、4名测工、9名后勤联络人员共69人组成。军区和分院抽调水罐车、油罐车、电台车、物资装备车、吉普车共18辆,携带电台3部、帐篷6顶、行军锅2口、信号枪2支、信号弹4个基数和大量生活用品。

队伍从11月10日由敦煌进入罗布泊地区到12月20日撤出,前后共计41天。寻找地区以彭加木同志失踪前的宿营地——库木库都克和脚印消失处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里,东到科什库都克,南北宽10~20公里,总共寻找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直接参加这次寻找的有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

第四次寻找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从彭加木脚印消失处的东北面开始到“八一井”以西地区,寻找3天;

2007年人肉包子事件 彭加木事件是怎么回事

第二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北面和西北面,即从“红八井”到“红十井”地区,寻找7天;

第三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南面和西南面,即从库木库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里和以东10公里的地方,寻找9天;

第四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东面和东南面,即从羊塔克库都克到科什库都克,寻找12天。

2010年4月14日,为纪念彭加木失踪30年,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黑豹科考探险队员以及大学生代表(来自中国信息大学)在彭加木墓碑前举行纪念仪式。

当日,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与黑豹科考探险队队员等20余人在位于罗布泊附近库姆塔格沙漠的彭加木墓碑前举行祭扫活动。

彭加木事件几大疑点

疑点之一

1980年6月16日至18日,三天发生很多违背常理和情理的事情。

16日杀野骆驼,科考队当时缺乏的是水和油,吃的食物不会缺啊,而且很少听说有谁喜欢或者吃野骆驼肉。且煮肉要浪费很多水,科考队当时最缺的就是水,野骆驼肉,至少要煮五个小时,那要耗费多少水啊。

野骆驼的奔跑速度和耐力都没的说,而且在罗布泊特殊的环境,就当时科考队的车,在罗布泊那种环境下能追野骆驼吗?如果路真那么好,科考队早就开出车出去了。

疑点之二

17日彭加木失踪前后。据说彭加木就是在17日这一天走失的。让我们捋一下当天事件的发生过程:

清晨9点,马兰基地回应,同意救援。并且要求提供坐标。

科考队回电告知坐标点。

早饭期间,彭加木并没有因为电报的事情高兴,反而再次向队员们提出去找水井的计划。应该是再次起了争执,而且基本是所有人都反对他的意见。

早饭后,科考队有的打扑克,有的睡觉,等待救援。

正午12点,马兰基地再次发来电报:飞机十八日送水,不能送油。不要动,原地待命。

汪文先再次拿着电文兴冲冲地跑出帐篷找彭加木,却没有发现彭加木的踪影。副队长汪文先猜想彭加木可能出去方便了,于是回帐篷里等待。

下午1点,司机王万轩回车上取衣服,在车上拿起一张地图,发现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另一说是拿起一本地图册,发现其中夹着一张纸条)。上面用铅笔写了一行字,是彭加木的笔迹:我往东去找水井。

事件经过大致就是这样了。仔细推敲,有几个疑问:

一、彭加木教授留的纸条被发现,是因为王万轩到车里去衣服。

罗布泊地区气候属于降水量特别少,夏天特别热,冬天特别冷,还有就是早晚温差特别大,6月的罗布泊晚上有点冷,早晨有点凉,但在10点以后气温就开始快速上升,在一点的时候没有40度也至少35度了。

王万轩应该在16日晚感觉冷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回车里取衣服,至少也应该在清晨起床时感觉凉,去取衣服,而不应该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想起衣服,这似乎与情理不通。

二、“我往东去找水井。”这张纸条的存在,表明彭加木在10点半之前就离开了,到纸条正式被发现1点,中间是2个半小时的时间。

一个很长的时间。科考队应该是住在一个帐篷或者两个帐篷,大家应该都在一起,在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少了个人,而且是他们的科考队队长。

至于有人说彭加木在可能车里看书,10点以后气温就开始快速上升,车里是待不住人的。

三、彭加木基本是全副武装的失踪了。

彭加木随身据说带了照相机、水壶、小铁锤等物资。当彭加木整齐的背着这些东西从帐篷里出去时,队员都以为他出去方便了吗?

疑点之三

发现彭加木失踪后,科考队根本就不积极找他,彭加木至少在9点多的时候还在帐篷里。彭加木是一名科学工作者,他应该是很严谨的人,所以如果纸条是真的,那么他出发的时间应该就在10点半,不会提前太多。

那么到发现他不在应该只有2个半小时。而且1点的气温已经很高了,而且以彭加木当时的体质,直接暴露在1点以后太阳下,半个小时就晒晕了,在2点以后就基本不能在活动了。

对于一个身患疾病,55岁的科学家,他能走多远,更何况在没有太多参照物的罗布泊,他能走出10公里就不错了。可是从后来的回忆中,17号当天科考队对找寻彭加木并不积极,要知道如果彭加木当天找不到,他活到第二天的概率都不会超过10%。

因为在罗布泊那种炎热的天气下,缺水就是致命的,别忘了余纯顺是怎么死的。彭加木带的水和装备远不如余纯顺。科考队是到了晚上了,才向上汇报。

新疆由于有时差的缘故,夏天天黑的比较晚,在晚上10点(22点)的时候,能见度依然很好,从发现彭加木失踪的1点到10点,9个小时,都是科考队在找。

据说第二天,也就是18号,又起了沙尘暴,这样的话,彭加木又错失了被救援的机会,一切就象一部导演好的戏。17日当天,科考队开着车,竟然追不上一个步行出不足10公里的人吗?这还是当时追野骆驼的车吗?科考队为什么不一边找一边立即向上级汇报呢?

疑点之四

神秘的电报——“我们今天20点到达库鲁库多克以西大约十公里,我们缺油和水,请求紧急支援油三百公斤,水五百公斤,现有的水只能维持至十八日。请转告乌市捕获一头小骆驼。”

这封电报前面说的都好理解,就是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乌市捕获一头小骆驼。”比较难理解,电报都是发出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而科考队捕获野骆驼的消息似乎没什么必要报告吧。

罗布泊(2)彭加木(1)科考队(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