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废帝的理由是刘辩 权臣董卓废帝的理由是什么
权臣董卓废帝的理由是什么
权臣董卓废帝的理由是什么
董卓在何苗死后,不费一兵一卒便当了回渔翁,坐享其成,将何进、何苗部下的军队尽数收编,占据了强大的军事后盾。紧接着部署战略,派人大将吕布刺杀洛阳卫戍军队统领执金吾,顺势接收他所掌管的洛阳卫戍军队。
董卓废帝的理由是什么
如此,董卓不仅拥有了大量常规军对,并且掌握着都城洛阳的直隶部队,使其问鼎中央政权的筹码大大提升,控制中央政权的目标也更加明确清晰,因此,董卓开始着手肃清前方道路上的绊脚石。
为了进一步控制中央政权,董卓决定召开拜官会议,商讨废黜少帝刘辩之事。在会议中,董卓大肆宣称少帝年幼无知,品德欠缺,上不能敬奉宗庙,下不能体恤百姓,难盛大任。为了天下百姓与汉室江山着想,他愿效仿霍光废昌邑之举,废黜少帝,另立陈留王刘协,即汉献帝。
在场官员多忌惮董卓淫威,未能有敢言者,仅有尚书卢植对其独断专行的行为发表批判之言,他认为少帝刘辩如今年纪尚小,对其德行尚不能盖棺定论,更不能将其与昌邑王相提并论。董卓听其言大怒,未曾想到竟有人胆敢违逆他的遗愿,便下令将卢植拖出去斩首,辛亏有侍中采邑为其保荐,极力相劝,才保住其性命。
可见当时,董卓势力早已无人能及,废黜少帝的理由随其信手捏来,即使荒谬也无人敢违背。
袁绍董卓之争详细分析
袁绍与董卓二人瓜葛很深,当初董卓奉何进一纸诏书进京领命,便是袁绍向何进进言欲灭宦官必将借郡守之力,故而走出了引狼入室的第一步。
袁绍杀敌董卓进京
这之后,董卓与袁绍便是一路高唱对台戏,二人水火不容,但这也在情理之中,何进被杀受,袁绍带兵冲进皇宫,杀得鸡飞狗跳,敌我难分,此时时局大乱,竟无人发现少帝已被宦官遣送出宫,正主失踪,这边外戚与宦官斗得鱼死网破,而另一边竟让仅有三千人马的董卓捡了个便宜,成为护送少帝回宫的唯一军队,入主京城,掌控大局。
董卓占了袁绍如此大的便宜,二人自然不能和睦相处,而且一时得势的董卓也丝毫未有与袁绍共分天下的打算,反倒第一招便要废立何进与袁绍一手拥立的少帝,直击袁绍的核心利益。
董卓入京后,手段残暴,无人敢对其肆意妄为的行径当面指责,而袁绍对于废帝一事不得不站出来反对,因为他所在的立场是唯一一位与少帝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官员,虽然袁绍并没有改变最后废帝的结局,愤然离开朝堂。
但公开与董卓作对并非给袁绍带来不好的影响,反倒使其成为反对董卓暴政队伍中的核心人物,成为十八路诸侯联军盟主,地位显赫。在董卓较量的这盘棋袁绍并未输,以何进名下小小的中军校尉一职换来了具有政治名声的盟主地位,在汉末拥有四州之地,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割据势力,这盘棋算得上是赢家了。
历史上董卓被谁所杀
我们都知道司徒王允巧用美人计挑拨吕布董卓这对狼狈为奸的父子两,并借用吕布之手合谋将董卓刺死,董卓被设计丧命的具体过程又是如何呢?
董卓被谁所杀
公元192年4月,汉献帝患了一场大病,刚刚恢复,召集百官前来未央殿例行朝会。董卓身着朝服,乘坐马车徐徐进入宫门,随行队伍极为庞大,从军营驻地到皇宫的沿途两侧警卫密布,左侧为步兵,右侧为骑兵,分工明确,戒备森严,何人都靠近不了董卓一米之内,而吕布则在董卓帐前听令。
此时的吕布心怀鬼胎,早已和王允篡谋好行刺计划,吕布令同乡人骑都尉李肃与其他勇士共十余人冒充侍卫,埋伏在北掖门附近。当董卓的步辇经过时,李肃飞身上前行刺,不料董卓内穿铁甲,为能刺中要害仅伤其臂膀,受惊后的董卓跌落马车,惊呼:“吕布何在!”吕布现身,说道:“奉旨捉拿贼臣!”董卓大悟此局正是吕布所为,大骂道:“狗崽子,你胆敢如此!”吕布不曾给董卓继续辱骂的机会,手持毛戟刺向董卓,并示意士兵上手取其首级。与此同时,主簿田仪和董卓的奴仆上前保驾,却被吕布一刀毙命,董卓也人头落地,吕布为镇压导致余众,遂取出事先拟好的诏书,宣读道:“皇帝诏曰,只讨伐董卓一人,其他人等概不追究。”士兵们面面相觑,谁都不甘心给董卓陪葬,纷纷弃甲投降,高呼万岁。
东汉一代权臣,就这样意外死于身边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手上,且死后当街示众,受万人唾骂。
三国权臣董卓字什么
董卓,东汉末代权臣,通过小说《三国演义》被世人所熟知,一个经典的大奸大恶之人从此印刻在读者心中。

《三国演义》中董卓的剧照
董卓,字仲颖,其字面含义很好理解,众所周知,家中排行老二则以“仲”字命名,孔老夫子,字仲尼,也是这个道理。“颖”字的含义则是一种美好的寄予,“颖”原义为禾本植物小穗基部的苞片,引申义为才能出众,聪慧绝伦。可见董卓父母对其寄予了极高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