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古人都是怎么说话的 古人说话是怎么发音的

火烧 2022-09-26 12:48:53 1100
古人说话是怎么发音的 古人说话是怎么发音的古代和现代一样,也有所谓的官话,在杂记小说里屡见不鲜。语言和文字不同,即便是同宗同地演变的也很快,所谓的“三十年一变”。所以语言交流一般也以官话为主,古人异地

古人说话是怎么发音的  

古人说话是怎么发音的

古代和现代一样,也有所谓的官话,在杂记小说里屡见不鲜。语言和文字不同,即便是同宗同地演变的也很快,所谓的“三十年一变”。所以语言交流一般也以官话为主,古人异地人员之间交流并不多,主要是商贾和官吏。在交流中首推文字,汉字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楼主大概很想知道古人说话的腔调吧?我们现在的粤语(粤东)、浙南方言、闽西北方言是最接近古语的,特别是粤语,保留了很多古语的发音是现代普通话无法定位的音节。隋唐时期的语言大致如此。

古代的人说的话是怎么发音的

说到汉字的发音,讨论起来确实很有趣味。《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孔子读《诗》《书》“皆雅言也”,“雅言”就是普通话(官话),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与今天一样,古代各时期的官话一般是以京城所在地方的方言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在全国通行。但是,发音标准肯定不是一开始就有文字记载(或类似拼音的记载)的,是口口相传的,比如《诗经》里面的诗歌到了汉代的时候,用当时的话读就不再押韵了。到了后来,有了韵书。历代文人写诗作文,所依据的用韵规则也是不一样的。比较统一的韵谱是在唐朝以后。唐人写诗用的是《广韵》,以后宋人写诗文也继承了唐人的韵部,即使当时的口语和《广韵》有所出入,也是按照唐朝时候的韵,而不是按照当时的读音。如《尔雅》、《方言》等工具书,都是起到记录、辨析各地不同语言的作用。时至今日,相当多的地方(南方尤甚)还是隔村不同音,特别是现在的赣语、吴语、粤语、闽语还保留有大量的古代口音,还有其他交通不发达的落后地方,本地方言也没受到外地多大影响而改变太大,这些都是研究古代方言的活资料。其实外国也有大量方言,他们使用的字母文字就像我们汉字一样,只是表示一个意思,而其读音必定因地域不同而大相径庭,我们学习的英语发音都分英式美式这两种“官话”,就更别提其他的发音了,这是人类语言的共性。 说了这么多,还有很多地方无法详述,有幸与你进一步探究!

台湾话是怎么发音的?

只能会意 不能言传

没有拼音时代的古人是怎么发音的?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md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md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古筝是怎么发音的

古筝是弹拨乐器,用手指拨弹琴弦可引发琴弦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的琴弦通过琴码(雁柱)与音柱把振动传达到共鸣箱面板,面板振动再引起共鸣箱腔内的空气振动,再通过底板的振动及反射加强腔内空气与面板的振动。由多次振动被扩大了的古筝声音,同时从底板的音孔传出来就是我们听到的乐音。
古筝的结构与形状就是一个能发出音乐声音的木质共鸣箱。它长方形的拱形面板与平直的底板一般采用质地比较松软的、吸水性比较强的桐木制成,侧板的内壁采用白松,外壁采用红木镶贴。一般琴身的侧板高度为60mm左右,长度为4075px左右。

古人都是怎么说话的 古人说话是怎么发音的

古人说话是什么样的?

古代文言与白话相去不远 周振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是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就是提倡白话文,于是一般的人就认为文言与白话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而且从来就是如此。如果从古代的历史文献与少数存留下来的一些白话文学作品相对照,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这一点可以参考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与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便很清楚。除此而外,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光绪皇帝留下来的朱批中就有从白话到文言的的修改。光绪十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批阅奏折。其中有一份朱批原来写着“你们作督抚的”应如何如何,后来又在旁边用小字注着“尔等身膺疆寄……”,这就是从所谓活生生的口语变成文绉绉的文言的典型材料。再看元朝的白话碑,明太祖朱元璋立于孔府的碑石,都是皇帝官府的命令,但都是彻底的白话,与史书所载文言的诏书完全不同,的确证明文言与白话之间差异很大。但如果秦汉上古看来,文言与白话未必就有这么大的区别。换句话说,古人说话大多是文绉绉的,不大有所谓文言与白话的不同。 虽然古代的白话材料我们今天已经不易得到,但由于南方方言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形态,因此我们今天可以从方言口语中去窥测古代人说话的样子。以厦门话为例,在日常口头语中就很多是今天所说的文言形态,如中国人最普通的问候语就是“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问人家“有没有?”厦门话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这里的“抑”字的用法,现在只能在文言文里读到,如“抑或”一词,但却正用于今天厦门地地道道的口语里。所以上古文献中我们读来不易的文言其实恐怕都是当时的口语。如果认为上面的实例过于简单,我们还可以再举出些稍复杂的例子来。厦门人批评操之过急的人常说,“未曾学行,就要学飞。”亦即还没有学会走,就想要学着飞。“未曾”二字是典型的文言,但在厦门却是口语。再有十数年前颇为流行的通俗歌曲“酒矸倘卖无?”,差不多所有非闽方言区的人都不知其为何意,但厦门人却很明白这就是“有没有空酒瓶可卖?”的意思。将无字放在句末,又用上“倘”字,是文言的表达方式,但至今却仍用于方言的口语中,可见文言与白话在古代相去的确不远。当然,厦门人本身并未意识到他们说的话其实就是古代的文言,因为现在“抑”寥纭鞍?保?拔丛?钡摹霸?倍寥簦?ing〕,就连说话者自己也不知道说的是这些字眼了。其他方言也有类似现象,不遑多举。 五四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评至为激烈,先知先觉们多认为文言是统治者创造出来愚弄老百姓的东西,甚而认为汉字的难学难认也是治人者有意为之,因而有人至于主张将汉字丢到毛厕里头去。其实平心看来,文言与白话的差异以及汉字的繁难复杂本来是语言文字的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形容的事物越来越多,要表达的感情越来越丰富,语言文字也就发生了从简到繁的变化。上古时代多是单音节词,亦即一字一词,为了表示更多的内涵,一是增加汉字,二是出现双音节词乃至多单节词;在口头语言方面也是如此,越简单的话越容易含混,于是用词时就不但增加了音节,而且改变了表达的方法。这些改变不但是汉语本身发展的缘故,还与外来影响有关,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佛教文化的东来,双音节显然增多。北方草原民族的不断南下,也肯定要对口语的表达方式有所影响。人随时随地要说话,但不是时时刻刻都要写文章的,显然口头语言的变化很快,书面语言的变化就比较慢,因此逐渐地,文言与白话的距离就越来越大,以至于到后来,文言白话明显为两途。 其实文言本身非无变化,我们只要看看《尚书》里头那些诘屈聱牙的篇什与清末的新民体文章的差距,就可以了然了,但这种变化与白话的变迁比较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在文言与白话距离逐渐加大以后,识字者与文盲之间,上层社会与平民百姓之间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既能说白话又能识文言者,自然比只能讲白话而写不来文言的人要高一等了,于是人为的差别又更加大了方言与白话的距离。白话文并非从五四运动起才有,晚清已经有不少人将口语写成了文章,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功绩在于使文言文在二三十年间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白话文的一统天下,现在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差异几乎已经不存,但会写典雅文字的人也没有了。

power是怎么发音的

power 英[ˈpaʊə(r)] 美[ˈpaʊɚ]
n. 力量; [机] 动力,功率; 政权,权力; 强国,大国;
vt. 运转; 用发动机发动; 使…有力量;
vi. 靠动力行进; 快速行进;
[网络] 电源; 功率; 权力;
[例句]She interviewed six women who have reached positions of great power and influence.
她采访了6名身居高位,并且颇具影响力的女士。
[其他] 第三人称单数:powers 复数:powers 现在分词:powering过去式:powered 过去分词:powered

古人说话是白话还是文言文

他们的白话文就是文言文啊,就像是那些个老片子里面,民国的老人说话就是那样啊

&:古人说话是不是像古文一样啊?

不是啊 ··· 古文也分为古文言 和古白话啊 ··· 老百姓平时说话也不是像诗一样听不动的···呵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