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有包青天吗 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
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
1.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是什么样的人
其实,历史上的包拯出身于殷实的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他的父亲包令仪曾在宋太宗时代任职刑部侍郎。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二十八岁考中进士,三十六岁那年出任天长县知县。
因断案出名,庆历元年(1040年),四十岁的包拯调任端州(今属广东肇庆)知府,后屡次升迁,先后任职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开封府尹、枢密副使等官职。
包拯在任内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执法严格,扬善惩恶,任职开封府尹期间,京师奸佞大为收敛,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包拯是春秋时代楚国忠臣申包胥的三十五世孙,祖父包士通是耕读为家的平民百姓,父亲包令仪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任职刑部侍郎。
包拯有两个哥哥,大哥包莹、二哥包颖均过早去世,他自然成了包家传宗接代的独苗。
为了陪伴父母,包拯十余年不离开家乡,父母去世后,又守孝三年,直到三十多岁才离开家乡踏上仕途。
包拯有一妻一妾,妻子董氏生长子包繶[yì],先于父亲去世,包繶妻子崔氏生子包文辅,不幸夭折。
包拯不忍心看着儿媳崔氏孤苦伶仃过一辈子,就劝她改嫁,但崔氏却发誓不离开包家:“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
包拯五十九岁再得一子,即次子包绶,是他的小妾孙氏所生。
可惜这个孩子五岁的时候,六十四岁的老爹就去世了。
包拯临死前,将小妾孙氏遣回娘家,嘱托儿媳崔氏抚养包绶,崔氏对小叔子视若己出,抚养他长大成人,包绶对嫂子“以母礼侍之”,称呼嫂子为“嫂娘”。
后人把这段历史移花接木到了包拯身上,以讹传讹,包拯就被传言说成是个没娘的孩子了。
2.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怎样的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3.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和民间传说的包青天是同一个人吗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和民间传说、戏曲舞台、电影、电视剧中的包青天形象大有不同。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关联,包拯改变民间诉讼的程序,普通百姓可以直接来到大堂前陈说是非。这是民间对包青天形象塑造的直接源泉。
1、断案如神,作官清廉
包拯中进士后,为照顾年迈父母数次辞官。双亲去世,守丧期满才做了天长知县。到任后,有人割了一户人家的牛舌头,失主上诉。包拯说,把牛杀掉卖了吧。牛是农耕社会主劳力,宋朝规定杀牛者犯罪。
于是有人来报告,说有人私自杀牛。包拯对这个人说:“你为何割了人家牛舌又来告他?”盗窃者只好认罪。后来调任端州知州,不用端砚巴结权贵,任期届满,也没有私自拿回家一个端砚。
2、改变诉讼程序,让百姓有说话的地方
包拯此后几经升迁和调任,后任开封知府。在京城任知府,史载包拯治事刚强,贵戚、宦官惧怕他,行为都有收敛。包拯还十分严肃,人们把见到包拯笑脸,当作黄河变清那样难。也许这就是“黑脸包公”说法的直接来源吧。
按开封府老规定,到衙门诉讼的百姓,不能走到大堂阶下。包拯改变做法,打开正门,人们可走到堂前陈述是非。有宦官和贵族建花园,占土地,使河道阻塞,包拯下令拆掉。有人拿地契找说法,包拯审核后发现被涂改增加了步数,就上报皇帝制裁了对方。
3、请立太子却没有触犯皇帝
在任何一个时代,如果有大臣向皇帝请求册立太子,基本就等同于请求皇帝来砍自己的头。但包拯向宋仁宗请立太子,不仅没触犯皇帝,还得到了明确回复。史载,包拯上奏:“东宫太子空缺很久了,天下人都感到担忧,陛下不册立太子是为什么?”
宋仁宗看到包拯的奉章后问他:“你认为该立谁为太子?”包拯说:“我无能,还没考虑要立谁,我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国家大计。陛下问我立谁,是怀疑我。我70岁了,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啊!”宋仁宗听了很高兴:“这事要慢慢商议。”
4、曾被欧阳修质疑
大臣张方平任职三司使,买了土豪的财产,包拯弹劾他罢了官;宋祁接替张方平,包拯又弹劾他;宋祁又免职,由包拯士暂时代理。欧阳修质疑:“牛踩了田,包拯夺人家的牛,处罚很重了,他又贪图肥缺,是不是过分?”
包拯听到后就待在家里,躲避代理三司的任命,过了很久才出来。主持三司时他又改变了一些老规定,以前皇宫物品从各地选用,使百姓困难。包拯则设市,公平买卖,使百姓不受侵忧。
5、死后得到极高评价
包拯64岁去世,封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史书评价他人品正直,厌恶官吏对百姓苛刻,性情敦厚,痛恨坏人。不轻易与人交往,不会有意讨别人喜欢,没有私人请托的书信,主动与老友、亲戚同乡断绝往来~
4.历史上真的有包青天这段事实吗
包拯是确有其人。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展昭可能有其人,说法不一
白玉堂应该没有,白玉堂是清朝说书艺人石玉昆所著>中的人物,既然是小说中的人物,应该是虚构的.
5.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什么样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扩展资料: 《宋史》中记载他刚一就任天长(今安徽天长)县令,就破了割牛舌案。有家人的耕牛被割掉了舌头,主人来报案。
包拯让他回去悄悄把牛杀了卖。 不久有人来告密说其私宰耕牛,包拯据此推断告密者是割牛舌的凶手,意在报复耕牛的主人,后又看到其宰杀耕牛,便来告状。
结果不出所料,凶手“惊服”。 包拯同僚吴奎撰写的《孝肃包公墓志铭》记录了另一桩案件。
有两人饮酒,一人袖子里有几两金子,他怕喝醉了把钱弄丢,就托付给另一位暂时保管,但事后保管者不承认有这回事,闹到公堂。 包拯私下让衙役拿着文书去保管者家中取钱,其家人以为事情已经败露,慌忙中就把钱交给了衙役,案子遂顺利告破。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人们最熟悉的包公形象还是开封府尹包青天。嘉祐二年(1057年),包拯出任开封府尹。
开封是北宋都城,宋廷往往选派亲王、大臣兼任府尹一职,如即位以前的宋太宗、宋真宗,以及名臣范仲淹、欧阳修,都有这样的经历。 正史中关于包拯任职开封府着墨不多,但“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寥寥数语,已经足够撑起一位廉正刚直的清官形象。
当时,开封府署有—块题名碑,凡在开封任过府尹的,都在碑上刻着姓名和任职时间。南宋时的周密曾说,开封府尹题名碑上的“包拯”二字,“为人所指,指痕甚深”。
这是因为见到这块题名碑的人们,都喜欢在包拯的名字上指点抚摸,表达自己的敬慕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6.历史上真正的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陕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7.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8.历史上真的有包青天吗
包拯真有这个人,但没有传说的那么神
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
官场生涯
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有《包孝肃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