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年来历 “實事求是”的來歷

火烧 2021-10-09 11:50:59 1071
“實事求是”的來歷 “實事求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更成爲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思想基礎之一。追溯“實事求是”的歷史源頭與發展脈絡,可知其與河間歷史文化有着不可分解的歷史淵源。“實事求是”一詞最早

“實事求是”的來歷  

“實事求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更成爲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思想基礎之一。追溯“實事求是”的歷史源頭與發展脈絡,可知其與河間歷史文化有着不可分解的歷史淵源。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班固的《漢書》,提到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經歷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很多先秦古書已經失傳,再加上漢初文帝、景帝偏好“黃帝、老子”之學,此時的儒學已經有些混亂不清了。劉德雖然沒有僭位稱帝的念頭,但一心想復興儒學,教化萬民,以禮樂安定天下。在劉德眼裏,“儒學”不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而是要回到孔孟理論的思想原點,深挖聖王時代的治理之道,找到儒學的本來面目。

獻王紀念園(獻縣河城街鎮西八屯村)

於是,劉德才會以重金徵集先秦古書,藏書數量與漢代中央朝廷不相上下,以致於北方中原一帶的儒生紛至沓來,跟隨劉德研究儒學,使《毛詩》《左傳》等一批經典從獻縣走向全國。在班固看來,劉德的這種思想、行爲,只能用“實事求是”來形容。通俗而言,一件事物的是與非,不能憑個人愛惡,而應當是什麼就說什麼,以實證來求索真相。對於“實事求是”,班固的視角雖然與當今有別,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唐初,經學家顏師古爲《漢書》作注,指出“實事求是”的本意,是說劉德“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在南宋朱熹看來,要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意思是窮盡事物的道理,深究至每個角落,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的“格物致知”。明代王陽明則針對當時的崇尚空談之風,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合一”學說,與“實事求是”思想一脈相成。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考據學派”興起,學者們高度推崇“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力求通過嚴謹考證來恢復四書五經的原始含義。有一位學者凌廷堪提出,“昔河間(古河間今河北獻縣)獻王實事求是。夫實事在前,吾所謂是者,人不能強辭而非之;吾所謂非者,人不能強辭而是之也。”意思是,客觀事實明擺在那裏,不會因爲個人的強辭多理而改變。及至清末,以曾國藩爲首的一批中興名臣,力圖以中華傳統文化爲根,興洋務以自強,形成了以湖南爲發端的“湖湘文化”。

清末名臣曾國藩

曾國藩一向以“修身自律”的君子標準要求自己,對醉心儒學的劉德更是極爲推崇。當時有一個收藏家苗仙露,專門收藏漢代河間國流傳下來的“君子磚”。曾國藩聽說後,專程登門拜訪,在日記中稱苗仙露“,精六書諧聲之學”,言語間難掩對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曾國藩認爲,做學問要“獻王實事求是之旨”,所謂“事”就是“物”,“是”就是“理”,“實事求是”就是朱熹所說的“即物窮理”。

新年来历 “實事求是”的來歷

曾國藩等人對“實事求是”的推崇,以及他的經世務實之風,對後人產生了深遠影響。清末新政時期,“中國實業之父”盛宣懷曾在河間府長期救災,想到劉德事蹟,倍受感懷,從此在給朝廷書寫奏摺時,文末署名常蓋上一枚“實事求是”的印章,以示自勉。

盛宣懷的“實事求是”印章,收藏於上海圖書館

湖南著名的嶽麓書院曾改爲“求實書院”,1917年,湖南公立工業高等專門學校遷入嶽麓書院,時任校長賓步程題寫“實事求是”匾額,以做校訓。md同志就讀“湖南第一師範”時,老師楊昌濟曾以曾國藩爲例子,勉勵他“農家多出異材”,以至於md非常欽佩曾國藩,提出“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1941年延安整風,md同志作《改造我們的學習》報告,提到“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

中共中央黨校的實事求是碑

1961年1月,md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作《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講話,提到“河北省有個獻縣,漢朝封了一個王叫河間獻王(今河北獻縣)。班固在《漢書·河間獻王劉德》中說他‘實事求是’,這句話一直流傳到現在”,“我們黨是有實事求是傳統的,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md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33-237頁)。據統計,md同志一生共講過128次“實事求是”,並親自爲中共中央黨校手書校訓“實事求是”。

自漢代以降,歷代學人對“實事求是”的推崇不是偶然,它紮根於傳統文化的血脈,感染並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窮經皓首、以知促行,探究民富國強的道路。今天,回首“實事求是”與河間的深刻淵源,值得每個河間人爲之自豪、自勵,將其化爲推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