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什么中流什么柱 成语: 中流底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中流底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中流底柱 成语简解 编号: 4063 成语: 中流底柱 注音: ㄓㄨㄥ ㄌ|ㄡˊ ㄉ|ˇ ㄓㄨˋ 汉语拼音: zhō g liú dǐ zhù
成语: 中流底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中流底柱 成语简解 编号: 4063 成语: 中流底柱 注音: ㄓㄨㄥ ㄌ|ㄡˊ ㄉ|ˇ ㄓㄨˋ 汉语拼音: zhōng liú dǐ zhù 参考词语: 中流砥柱 释义: 义参「中流砥柱」。见「中流砥柱」条。 Emoji符号: 〰⏬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中流底柱”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中流砥柱」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中流砥柱」原作「砥柱中流」。《晏子春秋》书中记载一则「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齐景公手下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对人傲慢无礼,于是晏子上谏言请求齐景公杀掉他们,并且献上计谋说:「不如赏赐他们三人两颗桃子,谁功劳大就可以吃桃子。」三人为了证明自己功劳大,争着要得到桃子,最后三人都因为争桃感到羞愧自杀而亡。其中古冶子在夸耀其功勋时说:「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大意是:我曾经和国君一起渡河时,遇到一只鼋,牠咬住车子左边那匹马的脚,拖着潜入砥柱山那段湍急的水流中。这里的砥柱山位于三门峡东,根据《水经注》记载,当年大禹治水时,这座山因为挡住水道而被凿开,之后河水流到这里就分流而过,这座山就像根巨大的柱子,屹立于黄河急流之中,所以取名为砥柱。后来「中流砥柱」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独立不挠、能担当重任支撑大局的人。 典源: 此处所列为「中流砥柱」之典源,提供参考。#《晏子春秋.内篇.谏下》1>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餽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特猏,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2>于河,鼋3>衔左骖4>,以入砥柱之中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5>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视之则大鼋之首也。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同人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注解〕 (1)典故或见于北魏.丽道元《水经注.河水注》。 (2)济:过河、渡河。 (3)鼋:音ㄩㄢˊ,动物名。似鳖而大,背甲近圆形,散生小疣,暗绿色,腹面白色,前肢外缘和蹼均呈白色,生活于河中。 (4)骖:音ㄘㄢ,古代在车旁驾车的两匹马。 (5)挈:音ㄑ|ㄝˋ,提、举。 〔参考资料〕北魏.丽道元《水经注.河水注》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书证: 01.宋.朱熹〈与陈侍郎书〉:「方群邪竞逐、正论消亡之际,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然若中流之底柱。」 成语接龙“中”字结尾的成语
“中”字开头的成语
“柱”字结尾的成语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中流底柱”分成的单字详解:

中, 流, 底, 柱。
很赞哦!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