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唐僧的人物形象 唐朝人物玄奘简介
唐朝人物玄奘简介
唐代人物中文名:玄奘
外文名:महायानदेव、 Mahāyānadeva、摩诃耶那提婆奴、さんぞうほうし
别号:唐僧、唐三藏、陈祎
国籍:隋末唐初
民族:汉族
诞生地:河南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
诞生日期:仁寿二年(公元602年)
死日期:麟德元年(公元664年)
职业:梵学家、翻译家、旅行家
结业院校:那烂陀寺

信奉:释教
主要造诣:西行取佛经翻译经论75部,合计1335卷创作《大唐西域记》首创法相宗
代表作品:《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历史3xm.com.cn)门生: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
玄奘人物平生
晚年阅历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子女,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退隐北齐,任国子博士,
食邑周南(河南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日常平凡专心学问,博览经籍,为时人之所钦慕,曾做江陵的县官,厥后隋朝兴起,便隐居乡下、称疾不出,事先的有识之士都赞美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诞生。
玄奘少小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文籍,“备通典范”,“爱古尚贤”,养成了优越的人品。父亲作古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落发,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时年13岁,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落发。玄奘落发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下简称《摄论》),达六年之久。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因为战乱,玄奘与兄长捷脱离洛阳赴四川,在空、景(慧景,摄论学者)两法师处进修。次年,玄奘到成都听宝暹讲《摄论》,又跟道基学“说统统有部”的《阿毗昙论》,接着在道振处进修《发智论》。玄奘居蜀四五年间,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渐为人钦慕。
隋大业十二年(618年),玄奘随其兄入汉川,北至益州,适逢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继而至高僧盛德云集的成都进修。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于成都受具足戒。后玄奘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在四五年里,经由过程浩瀚名师的指授,玄奘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了甚深的看法,著名蜀中。但他并没有知足,武德七年(624年)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中西部),相州是事先摄论学的中央,玄奘从慧复学《杂心论》,又到赵州(今河北省赵县境内),随道深学《成实论》,再回长安从道岳听受《俱舍论》,并向武德年间来华的中印度波罗颇迦罗密多罗(简称“波颇”)征询佛法。
早在南北朝时,释教学术界就最先了“一阐提众生有没有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时期,北部区域盛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理在南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组成事先南北梵学的支流。但玄奘师经由过程进修,深感真理等古德译著不善,以致义理含糊,明白纷歧,注疏也不合,对一些主要的理论题目不合很大,难以融会。特别是事先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别,遂发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西行求法鉴于法相学构成北部区域地论学、南边摄论学的差别,怎样融会两者,成为玄奖思索处理的题目。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解说《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因而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从新翻译,以求一致中国梵学头脑的不合。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同意。但是玄奘刻意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终究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超出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遭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开国(乌兹别克斯坦都城塔什干)、飒秣开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抵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处所)、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邻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区域),抵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路程13800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