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朱见深和万贞儿 历史上的朱见深

火烧 2021-06-23 21:05:50 1123
历史上的朱见深 历史上明宪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或作成化帝,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濬。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

历史上的朱见深  

历史上明宪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或作成化帝,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

初名朱见濬。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

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宪宗于天顺八年(1464)登基,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

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7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成化二十三年(1487),万贵妃去世,八月,宪宗过于悲痛而驾崩,时年41岁。

葬于北京昌平明茂陵。

历史上明宪宗的柏宸妃

柏宸妃是影视剧虚构人物。

柏宸妃,本名柏含香,是电视剧《后宫》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温柔善良、楚楚可人、多愁善感,精通古琴、琵琶等乐器。

因父犯罪充军成为浣衣局宫婢。与春华惺惺相惜成为挚友,在春华的帮助下成为乐工局的乐工。

喜欢乐工杨永,却因一首哀怨琵琶曲,被明宪宗宠幸,晋身宸妃,后受到万贵妃的妒忌,身怀龙子,被万贵妃设计陷害,痛失其子,伤心过度,悲痛欲绝。一生痴情杨永,幸得春华相助,最后在心爱之人的怀中香消玉殒。

扩展资料:

历史上明宪宗朱见深的嫔妃列表:

1、吴废后,结发妻,立为皇后仅一月即蒙冤被废,孝宗朝去世,以妃礼下葬;

2、孝贞纯皇后王氏,继后,谥曰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合葬茂陵,祔太庙;

3、孝穆皇后纪氏,孝宗生母,暴薨,谥曰恭恪庄僖淑妃,后谥曰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迁葬茂陵,别祀奉慈殿 ;

4、孝惠皇后邵氏,兴献帝母,明世宗祖母,宸妃,后进贵妃,谥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纯皇后;

5、恭肃皇贵妃万贞儿,皇贵妃,全谥曰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生皇长子。葬天寿山;

6、端顺贤妃柏氏,生悼恭太子;

7、庄懿德妃张氏;

8、端懿安妃姚氏;

9、恭懿敬妃王氏;

10、荣惠恭妃杨氏;

11、康顺端妃潘氏;

12、庄靖顺妃王氏;

13、靖僖荣妃唐氏;

14、昭顺丽妃章氏;

15、恭惠和妃梁氏;

16、靖顺惠妃郭氏;

17、和惠静妃岳氏;

18、端荣昭妃王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见深

历史上万贵妃为什么能长期得宠

明英宗朱祁镇之子明宪宗朱见深17岁登上皇位。

两宫太后周太后和钱太后共同做主 择定吴氏为皇后,择日成婚。谁知大婚之后,皇帝新郎还是常常住在嫔妃万氏那里,这使青春靓丽的吴皇后又气又羞。

她不明白,论资色才学和门第修养,自己哪一点比不上徐娘半老的万妃?她更不 明白的是,万妃比皇帝大了 19岁,她凭什么能得到皇帝的恩宠呢?原来,宪宗大婚前已和宫女万贞儿有了私情。 据《明史》载,万贞儿原籍青州诸城 (今山东益都县一带),父亲万贵曾做过县衙掾吏,后来,因犯法流配边疆。

万贞儿年仅4岁便人宫为奴,10多年后已亭亭玉立,貌美如花。孙太后怜惜她,命她在红寿宫做 事。

宪宗小时常去祖母处玩耍,聪明伶俐的贞儿带着宪宗游玩戏墟,也就日益亲近,久而久之便成了好朋友。 贞儿是个有心人,盼望有出头之日,于是一心巴结这位皇太子, 对宪宗格外殷勤。

景泰年间,宪宗虽独处深宫,但仍然不时受到宫廷政治风波的影响, 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因此万氏就成了他最可信赖、最依恋的人了。天顺六年( 1462),孙太后病死,年纪尚小的皇太子乘机让万贞儿做自己的贴身侍 女。

尽管万贞儿已年过30,看上去却不过20左右,且仍是处女,因而姿色尚佳,万贞儿 用尽各种狐媚手段勾引情窦初开的太子,两人暗度陈仓。宪宗即位后,唯恋着万贞儿一人。

他想立万贞儿为后,但万妃是宫女出身,年纪又大了,长自己19岁,恐怕不容易。他迫于母命,又不能破坏了礼制,只得与吴皇后成 婚,仅仅给了万贞儿一个妃嫔的名号。

万贞儿从来没有放弃过当皇后的野心,因为此时皇帝已完全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根本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据记载,万氏可谓固宠有术,她本来生得丰满娇艳,又加 上长期服侍宪宗,深知其喜好,所以虽年长宪宗19岁,却常能讨其欢心。

宪宗常外出巡 游,每次万氏都身着戎装,佩刀侍立,或者乘马在前引导。 艳妃戎装,别有风韵,竟使宪宗每顾之辄为色动。

《明史》载:“万氏专宠,六宫希得进御。”因此,她每次拜见 吴皇后时,总是刻意板起面孔,甚至故意摆架子,这使吴皇后非常生气。

起先吴皇后还 能隐忍着,到后来实在忍无可忍,免不了说了她几句。可万妃不收敛便也罢了,还对皇 后恶语相讥,一次惹得吴皇后性起,打了她几板子。

万妃被打后,找到宪宗又哭又闹,宪宗大怒,要找皇后评理。万妃心里得意,但又故意拦住皇帝说道:“皇上你赶妾出宫吧,我又老又不会耍手段,不及皇后,这样你也 不必生气,我也不用再受那杖刑了。”

宪宗见万妃被打成这样,恨死皇后了,心里怜惜万妃,发誓说:“朕一定要废了这个泼辣的皇后!”第二天,宪宗向两宫太后告状,说皇后举动轻佻,不守礼节,不能胜任后位,要求废了她。 周太后劝说:“刚刚册立一个月就要废掉,要让天下人笑话的。”

宪宗决定要废后,太后也没办法。吴氏被废,退居别宫,连带着司礼监牛玉也被罚往孝陵种菜。

万妃要皇帝向太后说情,封她为后。但因她年长,又出身贫贱,周太后始终不答应。

两个月后,周太后下旨册立王氏为皇后。 王皇后十分软弱,自知不是万氏的对手,只得忍气吞声,做个有名无实的皇后罢了。

后宫争宠,弱者的结局也只能是这样。

历史上的朱祁钰和朱祁镇关系怎么样

朱祁镇、朱祁钰是两兄弟,同是皇帝的儿子。

但是由于土木堡之变后两兄弟关系恶化,先是朱祁钰把哥哥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

待到朱祁钰驾崩,明英宗朱祁镇重新上台后,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两人关系可见一斑、,具体如下: 正统十四年(1449年),对朱祁钰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这年,他的皇帝哥哥明英宗御驾亲征,留他为监 国。

结果爆发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咄咄逼人。一时之间,朝野震惊,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正 统年间,明英宗崇信宦官王振,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杀,众大臣纷纷吐气扬眉,甚至跪在午门外,要求监国朱祁钰惩处王振余党。

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并将王振同党,王振外甥—王山也当庭打死。午门血案,吓得朱祁钰准备逃走。

于谦拉住他,说大臣们只是为了惩治王振党羽,倒不是冲着您来的。朱祁钰半信半疑,下令将宫内王振的两个死党交给大臣们。

群臣当场打死二人。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书朱祁钰,希望他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

当时的明英宗的皇子朱见深年仅两岁,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禀明皇太后,最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拥立朱祁钰为帝,改元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明英宗之子为皇太子。同时大规模的清算行动展开,诸多的王振党羽纷纷落马。

朱祁钰登基之后,还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图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失败。瓦剌气急败坏,发兵攻打北京。

朱祁钰任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终在同年十一月击退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英宗回朝 突如其来登上皇位,大权在握,朱祁钰也就不愿意放手。

北京保卫战之后,明军多次击败瓦剌。瓦剌首领也先见此,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

他想放,可是朱祁钰却不愿意接。大臣建议朱祁钰迎回明英宗,他不悦,说当初是你们逼着我当这个皇帝。

这个时候,于谦说,您已经当了皇帝,即便他回来,帝位还是您的。朱祁钰见最得力的大臣都这么说,便派人去瓦剌接触,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使臣杨善这一去,居然就把太上皇接回来。朱祁钰随即把哥哥软禁在南宫。

一锁就是七年。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皇帝被俘后不附带任何屈辱的条件就被放回来,这还是第一次。

明英宗抵达北京后,由安定门入城。之后,改乘法驾,入东安门,朱祁钰自东安门出迎,行拜见之礼,明英宗答拜,互拉双手,泪涕沾襟,相互推辞逊让了许久。

易储风波 明英宗回归之后,虽为太上皇,却被软禁在南宫。朱祁钰从内心来讲并不希望明英宗回朝,为防备明英宗与旧臣联系,对他的一举一动,都严加防范。

朱祁钰竟接受太监高平的建议,将南宫的树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过高墙与明英宗联系,果然如于谦所说明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朱祁钰的帝位。 随着帝位渐渐巩固,朱祁钰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明英宗的太子朱见深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土木之变之际,张太后命朱祁钰监国,差不多同时也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张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钰只不过是代理执政而已。

明英宗还京后,朱祁钰保国有功,未把皇位交还给明英宗还说得过去,但他反把明英宗之子的太子位也废了,朝臣上下认为朱祁钰私心过重,有失民心。贵州道监察御史钟同曾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同时兼陈一切弊政。朱祁钰闻讯大怒,钟同被下狱杖死。

由于太子是皇太后立的,朱祁钰不得不慎重。他先试探颇有资历的太监金英,说“七月初二日,东宫生日也”。

金英立刻回答,“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前者是朱见济的生日,后者是太子朱见深的生日。

初步试探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朱祁钰很是隐忍了一段时间。

历史上朱见深和万贞儿 历史上的朱见深

然而,他仍旧不停地试探,甚至贿赂朝臣,不惜武力威慑。终于换来宦官和朝臣的默认。

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他的汪皇后坚决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争辩,却被废了皇后,打入冷宫。

就这样,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把侄子朱见深的皇太子废掉,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不想到了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

夺门之变 朱祁钰正当壮年,子嗣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尚未显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他突然得了重病,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

众臣议论纷纷,一时之间,定不下来。十六日内宫传来消息,说朱祁钰病体康健了。

于是众臣准备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再商议皇储问题。这一夜,却爆发了夺门之变。

石亨亲眼看到了景泰帝的病况,估计其行将不起,便与徐有贞秘密策划,准备迎请英宗复辟。之后,二人密禀张太后,取得了她的允许。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石亨、徐有贞等人领军打开长安门,接着迅速赶到南宫,请明英宗复登大位。到东华门,守卫大声喝止,英宗高喊:“朕太上皇帝也!”东华门随声而开。

明。

历史上明宪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或作成化帝,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

初名朱见濬。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

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宪宗于天顺八年(1464)登基,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

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7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成化二十三年(1487),万贵妃去世,八月,宪宗过于悲痛而驾崩,时年41岁。

葬于北京昌平明茂陵。

历史上真实的明英宗是怎么样的?性格之类的

1、明英宗 春 秋 □蓝梓匀 《女医·明妃传》里,明英宗与谈允贤爱得难解难分,然而历史上,英宗最爱的女人却是贤淑恭顺的钱皇后。

钱皇后的出身并不显赫,太皇太后之所以为英宗选择这样一位伴侣,就是看中了她的人品和节操。婚后她与英宗相处得十分和睦。

英宗爱屋及乌,三番五次想为她的父兄加官晋爵,都被她婉言谢绝了。而英宗身在帝王家,免不了要广纳妻妾、开枝散叶。

换作别的皇后,看到那么多佳丽来争宠夺爱,早就妒火中烧了。可钱皇后并没有心理失衡,她既不干涉丈夫和其他嫔妃来往,也不利用后位去打压任何佳丽。

但凡宫中嫔妃诞下皇子或公主,她总是温和地前去慰问,善意地表示关切。如此善解人意的妻子怎能不叫英宗疼爱呢?因此,英宗虽然子嗣众多,却一直虚设太子之位,期待着钱皇后能为自己诞下皇子。

可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由于听信谗言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事变”中被蒙古瓦剌人俘虏,沦为也先部落要挟朝廷的筹码。当王公大臣们准备另立新主、后宫嫔妃准备全身而退时,钱皇后却将自己积攒的财物尽数奉上,一心期盼着能赎回英宗。

或许是她的真情感动了上天,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三,英宗由漠北返回京城。回宫第一件事,便是去探望日思夜想的妻子。

可眼前的一幕让他有些不敢相信,钱皇后形容枯槁、身患残疾,仿佛老了十岁。当他得知她的双眸因为日夜流泪而失明,一条腿因为日夜跪在冰冷的地面上为自己祈祷而致残时,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那一刻,他发誓这一生绝不负她。景泰八年正月十七,英宗复位。

由于皇后没有生子,庶长子朱见深被立为太子。其生母周贵妃权欲熏心,便唆使一个叫蒋冕的太监去向太后进言,希望立自己为后。

英宗听说后勃然大怒,立马将蒋冕贬斥,宣布后妃之位依然如旧,钱皇后永远是大明皇后。在他心目中,她的地位绝不能被任何人取代。

两人相濡以沫,直至英宗36岁那年,身患重疾。得知自己即将撒手西去,他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患难与共的钱皇后。

生怕大臣们逼她去殉葬,他立下遗诏,要求废除宫妃殉葬制度;生怕周贵妃在他死后报复她,他特意嘱咐太子:“皇后名位素定,当尽孝以终天年。”此后他仍觉得不够放心,怕儿子最终会偏向生母,弥留之际还拉着顾命大臣李贤的手,反复叮咛道:“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看着这位君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为寡妻撑起保护伞,李贤不由热泪盈眶,将这句话添在了遗诏册上。

“生当同衾,死当同穴。”明英宗与钱皇后这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因而成为佳话。

2、明英宗与明景帝 明景帝朱祁钰(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后继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诸王的墓地。

明景帝朱祁钰,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后奉命监国。面临瓦刺对京城威胁的情况下,于同年9月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太子。

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 朱祁钰的一生命运多劫。

他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在明宣宗宣德年间,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

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接,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这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

宣德八年,宣宗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一代明君架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张太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成王,并为他们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

本来朱祁钰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朱祁钰奉命在明英宗御架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明宪宗)才两岁,国无长君,成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钰继承了皇位。 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的时候,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呈(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兵部侍郎于谦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

紧接着发生的午门血案,更加深了两人的这种感情。英宗皇帝宠信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群臣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股洪流,终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群臣的怨气得以倾吐,众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成王惩治王振的党羽,这时王振的死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