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城路怎么样 寧德市區環城路施工 挖出明代石碑
寧德市區環城路施工 挖出明代石碑
石碑碑額為「寧德縣奏豁陷海虛糧雜差記」。
石碑出土現場。
寧德網消息(記者 林珺 實習生 李思春/文 彭石森/圖) 一塊距今437年的明代石碑,因市區環城路施工而「重見天日」。17日晚,寧德市文史研究員拓出碑文,經民間文史愛好者初步辨認,碑文內容與乾隆版《寧德縣志》中《遺愛祠碑文》大都相符,但個別字句有所出入。

17日晚19時,記者在寧德城隍廟內看到,市文史研究員彭傳誦正在聚精會神地拓印碑文。「這塊石碑是10號從正在施工的環城路挖出來的,出土地點就在城隍廟門口,當時用了八個人來抬,可能有500公斤左右。」彭傳誦對記者說。在噴灑白芨水、鋪上宣紙後,彭傳誦開始用棕刷敲打宣紙,石碑上的文字開始凹現出來,接著用拓包上墨,22時許,宣紙被慢慢取下,上面的字跡黑白分明,刻字十分工整。
經過測量,這塊青石材質的石碑,碑長約209公分,寬90公分,經在場的蕉城區民間文史愛好者李懷湧辨認,石碑的碑額為「寧德縣奏豁陷海虛糧雜差記」,碑文內容與乾隆版《寧德縣志》卷一《輿地志》中《遺愛祠碑文》疑為同一篇文章,為明朝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所立,迄今已有437年的歷史。
經查閱資料,李懷湧表示,該碑文內容主要與宋代西陂塘圍墾,之後海水沖毀堤壩,但朝廷仍征收虛糧雜差這一歷史事件有關。事情要從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說起:當時寧德西陂塘開始圍墾,後來堤壩崩陷成海,後堤壩被大潮沖毀,但糧稅仍然存在,寧德縣百姓受此科賦之累,苦不堪言。從明弘治元年開始,寧德百姓多次乞求免除科賦,都沒有結果。明隆武五年,在京城擔任小官的寧德人陳言、崔廷復,為寧德百姓請命,不料龍顏大怒,認為小官不能越級上奏。二人挨了廷杖,還下了監獄。但最終,皇帝還是下令查勘此事,州縣均答復此事屬實,但只免去驛站銀七百餘兩。直到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當時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實施全國丈田畝、清虛糧政策,這才結束了這一架在寧德百姓頭上長達三四百年的虛糧雜賦。因此,寧德百姓感恩戴德,建遺愛祠,立石碑記錄此事件之始末,感念為此事奔走努力有功績者。
李懷湧告訴記者,據《寧德縣志》記載,遺愛祠又稱報德祠,當時就建在寧德城隍廟旁邊,石碑應該是立於遺愛祠內,有可能是1939年拆寧德城牆時,被埋進環城路基之下。該石碑的出土發現,對研究寧德歷史以至明代歷史,有很大的實物價值。
本文來源:寧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