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项燕 楚國項燕戰敗之後,他的五十萬大軍哪裡去了?

火烧 2022-05-27 08:15:15 1053
楚國項燕戰敗之後,他的五十萬大軍哪裡去了? 戰國時期,為了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都有斬首的傳統,秦國尤其為甚,而根據史書記載,秦國最後一次斬首,則是在秦王政十三年,即前234年,嬴政二
项燕 楚國項燕戰敗之後,他的五十萬大軍哪裡去了?

楚國項燕戰敗之後,他的五十萬大軍哪裡去了?  

戰國時期,為了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都有斬首的傳統,秦國尤其為甚,而根據史書記載,秦國最後一次斬首,則是在秦王政十三年,即前234年,嬴政二次伐趙,斬首十萬。
秦國以斬首數字統計軍功,賜予爵位,所以他們的數字不會有錯,然而奇怪的是,自秦王政十三年之後,史書上再沒有大規模斬首的數字,然而,戰爭卻遠遠沒有結束。
尤其是秦王政二十三年,即前224年的秦滅楚之戰,是役,秦以老將王翦為統帥,率兵六十萬,楚國呢,以名將項燕為帥,傾全國之兵,這個全國之兵有多少,史書上雖然沒有明說,但根據其時戰場上的態勢來看,應該在五十萬上下。
因為孫子有句話說得很好:敵則分之,不若則守之。
王翦用兵老道,他統六十萬大軍,還對項燕採取守勢,那麼,他的兵力應該就在敵與不若之間,拋去地利因素,再加上楚國其時面臨的國情以及人口狀況推斷,說項燕的兵力是五十萬,應該是保守數字,而且,只會多不會少。
然而不管怎麼說,秦國王翦六十萬大軍對楚國項燕之五十萬大軍,而且一對峙就對峙了一年多,一年多以後的結果如何呢?
很明顯,項燕輸了,輸了之後,他和他麾下的五十萬大軍呢?關於這個問題,《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上說的相當清楚,曰: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
什麼意思?
王翦趁機發兵追擊他們,派健壯力戰的兵丁實施強擊,大敗楚軍。追到蘄南,殺了他們的將軍項燕,楚軍終於敗逃,秦軍乘勝追擊,佔領並平定了楚國城邑。
從中就可以看出,王翦滅楚,打的是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也就是說,一戰之後,項燕死了,麾下的五十萬大軍敗逃,也就是做了鳥獸散。
鳥獸散能散到哪裡?民間,到民間以後,會有什麼結果?
秦滅楚之後,天下就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語,當時大家都認為,將來滅亡秦國的一定是楚人,大家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
原因無他,就跟這五十萬大軍有關,根據《史記》及《戰國策》有關資料記載,自秦王政十三年之後,秦國就基本上再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斬首的記錄,既然沒有斬首,那六國戰敗之後,就會有許多散兵游勇散落民間,而六國當中,以楚國人數最多。
這些人對秦都有刻骨的仇恨,時刻想找機會報復,而且他們還都是上過戰場、見過血,有作戰經驗的老兵。
秦一統六國之後,對這些隱藏在民間的隱患,只採取了「收天下兵,聚之咸陽」的策略,自認為收繳了他們的兵器,他們就不會有所作為,從此,十餘年間專註於南北方戰事,致使秦滅楚之後,項燕麾下五十萬大軍蟄伏下來,並在民間緩過元氣,一直到十多年以後,便成了反秦的主要力量。
雖然十多年時間,也會有所損耗,但留下來的,無疑都是精銳當中的精銳。
當時秦國的情況是,一統六國之前,軍隊是很厲害,但一統六國之後,南北兩線牽扯了秦國大部分兵力,其餘主要兵力只能集中在關中,防衛京畿要地。
至於地方各郡縣,都到了少兵乃至無兵的境地,一方面秦國無兵,一方面各地方,尤其是楚地,又留下許多有作戰經驗,對秦又有刻骨仇恨的老兵。
這一消一長之間,秦國即便想控制局勢的也控制不了了。
這也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以及秦末,楚人軍力最強的原因及其依據,從這個層面看,秦始皇在沒有將國內問題徹底解決妥當的情況下,過早地將注意力轉移到外線,無疑,是秦國短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楚國項燕戰敗之後,他的五十萬大軍到哪裡去了?答案很簡單,還能去哪裡,就如受了傷的孤狼,隱藏在暗處舔舐傷口,等待再次突起的機會,而且,還真讓他們給等到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